最近在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一个帖子,让我有点“震惊”。一位印度小姐姐分享了自己成功获批EB1A(杰出人才移民)的经历。
我点开她的履历一看,发现她既不是顶尖名校的博士,也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成就。
她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拿了一个工程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在亚马逊和Meta当了两年产品经理,中间还做了两年自由职业。
她的背景说不上“平平无奇”,但绝对称不上是行业大牛。这让我感到非常疑惑,一直以来,我以为只有那些顶尖理工科的博士,或者在某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有资格申请EB1A。
那么,这位小姐姐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像这样“看似普通”却能成功申请EB1A的印度人,我见过不少。以前这种案例还比较少,大家可能觉得是“个例”。
但是现在,随着申请人数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甚至有人说,这其中混杂着不少“浑水摸鱼”的人,美国领事馆和移民局都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加大了审查力度。
可能有人会说,就算包装得再好,这位小姐姐的履历也并不亮眼啊,怎么就能符合EB1A的要求了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美国移民局的评判标准,跟我们普通人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我们习惯用“学术成果”或者“行业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但在移民局看来,他们更注重申请人在某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
比如,这位小姐姐虽然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但她可能在产品管理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化能力,她的工作成果可能直接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在我们看来,这种商业化的成就可能并不算特别“高大上”,但在移民局看来,这或许恰好符合了“杰出人才”的标准。
再比如,很多人会觉得“获得媒体的报道”是包装出来的。但其实,只要你的产品,或者你的成就,确实产生了影响力,引发了媒体的关注,这本身就可以成为你证明自己“杰出”的证据。
这其实跟国内评职称的思路很像,国内很多评职称的,不也得要求你发论文,或者上央视嘛?
其次,现在EB1A和NIW(国家利益豁免)的申请,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背景提升”产业链。
很多中介机构,甚至是个人,都在教大家如何“包装”自己的背景,如何让自己的履历看起来更符合移民局的要求。
这其中,有些包装是真实的,是通过一些方法来挖掘你潜在的价值;但也有些包装是虚假的,通过一些“手段”来制造“虚假繁荣”。
说实话,我并不是在批评这种“背景提升”的行为,毕竟,这是一个“内卷”的时代,大家都想用尽一切办法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但与此同时,我也想提醒大家,在追求“捷径”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要触碰法律的底线。
因为,移民局的审查也是越来越严格的,一旦被发现造假,后果不堪设想。
我一直觉得印度人在“申请”这件事上,真的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他们很早就开始研究移民政策,他们会积极寻找机会,去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并且把这些闪光点“放大”,以符合移民局的要求。
他们很擅长利用规则,甚至是在规则的边缘游走。这或许跟他们的文化有关系,印度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敢于竞争,要勇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且,他们似乎有一个“集体”的意识,他们会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验,互相帮助,共同提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成功申请EB1A的概率才会那么高。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优秀,而是说,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是缺少一些主动性和“技巧”。
我们太容易陷入到内卷的怪圈中,反而忽略了去研究规则,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当然,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鼓励大家去“造假”。我只是希望,通过印度人的案例,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那种积极争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但与此同时,也要保持底线思维,不要触碰法律的红线。
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而不是一味的“包装”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最后,我还是想提醒大家,移民是一件大事,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切勿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