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评论】家国情怀的平民表达——谈琼剧《黄道婆》的语言艺术

文化   2024-10-03 00:00   海南  


衣被天下,织梦人间。近日,海南省琼剧院推出的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讲述了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波澜壮阔的一生,以渺小启程,在平凡中伟大永恒。剧目以精湛的艺术品质和广泛的题材认同,受到海南观众的欢迎。其令人赞叹的震撼呈现与走心演绎,正是由一剧之本那些非凡魅力与深厚价值的台词所托举的。



鲜活灵动的人物语言,勾勒立体形象


剧中人物的语言各具特色。人物性格化、典型化的语言,细腻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形象,也彰显了戏曲聚焦塑造人物的艺术立场。

黄道婆的言语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投江之际,她的独白:“众人都叫我黄四娘,谁知我是无爹无母的童养媳。婆家动辄打我,令我吃剩饭、睡织房。我唯有埋头织布,对着纺车诉苦,诉着诉着,泪不再流,心亦不再那般痛。”此语既流露出她的悲惨身世与苦难挣扎,又彰显黄四娘在逆境中寻求自我救赎的过程。而当她劝说众人献出新弓车时,那句“只要穷人有衣穿,我吃苦受累都不皱眉。”则充分展现了她的无私与大爱。黄道婆的这些语言引领着观众,一同见证了她从一个备受苦难的童养媳逐步成长为心怀天下的纺织革新者的历程。



她的唱词同样动人心弦。在回忆往昔艰难岁月时,唱道:“自幼做了童养媳,世上已无亲爹娘。经年苦泪漫织房,纺车被砸我万念俱灰投松江。”唱词中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她悲惨遭遇的感受,也让我们更加理解她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来源。

她的话语还透露出勇敢与果断。面对困境,她毫不退缩、无所畏惧,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例如,当她决定学习黎峒纺织技术时,坚定地宣称:“有了纺车有生路”,这句话既彰显了她的勇气与决心,也为她日后的成就埋下了伏笔。同时,在与黎族同胞相处时,她的话语充满温情,如“如鱼得水难言谢,栖身黎峒沐彩霞”这般细腻的情感表达,让黄道婆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亲。

还有,《破茧》一场中,“想当年,我在黎峒拜师认母学艺,饱受关爱。谁料天不遂人愿,五哥竟然与我永别……此后我便在古阁栖身,种棉教徒,布施众生,好不风光呀!但我始终放不下这三锭纺车!多少年,我夜夜苦思,日日尝试,废弃的木料堆积如山,手上的旧茧叠新茧。为这三锭纺车,我断了姻缘,淡了人情,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操碎了心,熬干了血,可还是做不成……真的是无能为力了……天啊,谁能来帮帮我呀?!”这段台词最直接地袒露黄道婆的生命色彩,将她在追求纺织技艺道路上的付出与失去,艰辛与执着,泣血倾诉。人物的刻画显得更加真诚、完整、深邃、感人。



从剧本创作手法来看,通过黄道婆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表达,成功地展现了她人物性格的立体性以及成长的历程。这种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观众得以深入地洞悉她的内心世界。

宋五哥的语言质朴而温暖。“阿妹,你终于醒了!”“先吃下这碗薯芋汤。”简单的话语中饱含着关怀,尽显他的善良与真诚。在支持黄道婆制作纺车时,他的语言又体现出坚定与担当。宋五哥的语言为剧情增添了温馨的色彩,他与黄道婆的情感互动也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动力。



拜雅峒主的语言睿智大气。在处理新弓车问题时,她唱道:“知恩图报有福报,行善积德百慧来。”这句话尽显她的远见卓识以及对百姓的关爱,为剧中的道德抉择和价值取向树立了标杆。在最后与黄道婆的离别时,她的叮嘱“衣被百姓自籽始,望我儿莫忘广积棉”,在这份情感的深处,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与坚韧,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天涯织女的生命叠影,以及朴素又辽远的愿景。



王阿龙的语言展现出人物真实丰富的性格侧面,有独属“这一个”的血肉感。在赵大昌欲购新弓车时,他直言“独家技艺不外传。就是不卖——请!”、“天赐黎峒摇钱树,利不独占是怪胎!” 有生意人的精打细算,精明保守。当船员遭遇狂风险境时,他呼喊“能救一个算一个!”,观众看了他心底的善良与温度。最后与黄道婆的离别,他的语言“你还知道来,这三锭纺车够力,你就不知道累吗?” 嗔怪之中透露关怀。“阿爹没事,记住,不管到哪里,别太累……”显性的临别叮嘱,托现的是王阿龙作为老父亲隐性的伤感与牵挂。



一句句,一行行。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独特且精准。在人情尽世理、括俗态出情趣,又于平淡风格中透出清丽,既娓娓而谈、满口余香,又情感深挚、态真意浓。


意蕴唯美的唱词,深化艺术感染力


“好诗不过近人情”,出彩的戏曲唱词不在于辞藻的铺陈,而是人物心灵与情感的准确开掘,真挚流淌。琼剧《黄道婆》的唱词,笔墨洁净、丰霈淋漓,在真情、贴切中产生诗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当回忆起与宋五哥的患难情时,唱词“难忘你我患难情,昔言顿作墓志铭。我的五哥好庆幸,终得四娘共此生。今朝阿妹送君去,何人伴我黄泉行?”字里行间,深情款款,黄四娘与宋五哥这份未完成时的爱情,美好与缺憾,展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的共颤格外动人。



在描述黄道婆制作三锭纺车的过程中,唱词“居古阁大半世晨钟暮鼓,换来了崖州布名动四方。我也曾大庭广众把话放,要做成三锭纺车破天荒。多少年茶饭不思人渐瘦,夜不能寐陷迷茫。多少回求死不能心灰冷,忍下苦痛成痴疯。”充满了诗意与力量,生动地描绘出黄道婆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黄道婆在追求纺织技艺的道路上,又唱道:“当初纺车被砸毁,孑然一身投松江。今旦放下全功弃,受冻又添多少人。”这段唱词凸显了她对纺织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



在剧本创作中,意蕴深沉的唱词,绵延了琼剧剧种特质的古典优雅,又接地气近人心。通过唱词生动地呈现黄道婆的情感世界与奋斗历程,于细微处见真情,于宏大处显气概,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优美的唱词对音乐设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韵律节奏与音乐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或深情或激昂的氛围。唱词与曲风共同营造的美,宛若彩云归去后的一地月光,俯拾皆是,光霁入怀。


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独特文化魅力


该剧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海南地方特色,入情入味地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黎歌与崖州民谣的运用,如“阿妹坐上肉骨轿,阿哥通身热火烧。彩蝶双飞云霞笑,山坡还有跪乳羊。”以及“天上有个织女星,人间有个黄道婆。织女一夜九十九,道婆一日一万二。”这些充满地域文化韵致的精彩表达,既增添了剧情的趣味性,又引领观众深入了解海南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唱词和念白中嵌入海南的地方风物、特产,如“薯芋”、“鸡骨藤”等,带来一种亲切感。一些地方的特色表达,如赵大昌说的“大吉利市”,是粤语中一句常用的吉祥语,贴合赵大昌这个人物番禺布商的地域身份。



另外,作为用海南汉方言演唱的琼剧,全剧唱词不仅整齐押韵,而且用韵灵活。例如“别亲”一场中,黄道婆与拜雅的对唱,编剧根据文学层次与情感转折,三次变韵,从基调哀怨的“威追雷”韵、“哀哉来”韵、到清越的“他丝离”韵,到最后响亮的“安山兰”韵,铺设自然贴切,水到渠成。并且,唱段下句的末字以“正线字调”和“反线字调”穿插使用,给唱腔设计者提供更灵活丰富的曲调选择。

在剧本创作中,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黎歌、民谣以及特色方言的运用,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展现出海南独特的文化风貌。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更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深刻的思想内涵,传递精神价值


琼剧《黄道婆》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传递出宝贵的精神价值。

线线经纬叠,丝丝心上结。黄道婆的言行中蕴含着善良、勤劳、智慧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宛如织锦上的经纬,交织出温暖人心的画布,也激励着观众在生活的磨砺中勇往直前。她为了穷人有衣穿而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微微如春风化雨,提醒我们要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中的每一个处境困难的人,共筑温暖人间。



黄道婆的人物形象在语言艺术的烘托下更加丰满。她的语言既是剧情的推动器,也是她内心世界的窗口,更是全剧思想价值的凝汇点。透过她的话语,我们看到了一位勇敢面对命运挑战、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女性形象。

黄道婆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就是一曲跨越时空的织锦颂歌。透过黄道婆的成长、漂泊、坚守,我们看到了大写的工匠精神与女性精神,以及心底那份悲悯与博爱,交错出熠熠的金光,成为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



综上所述,琼剧《黄道婆》以生动鲜活的人物语言、优美诗意的唱词、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语言艺术方面创造出了浓郁独特的魅力。这是剧作家艺术地对历史、对生活、对人物的深度思考和提炼展示。这样充满匠心与笔力的语言书写,承托起这部作品思想的厚重和艺术的丰盈,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






END



作    者 | 符芳杉

编    辑 | 陈晓艳

审    核 | 李   华

海南省琼剧院
演出信息、最新资讯、艺术评论、戏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