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评论】两个“太子健”神采各迥异——浅析陈进和、谢宏林在《孟程公主》选段中的演唱

文化   2024-10-05 00:00   海南  


文/李乙帆


台风“摩羯”曾肆虐海南,琼州大地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海南百姓尚未从伤痛中缓过神来,又惊闻噩耗!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陈进和老师于2024年9月15日在海口辞世,享年80岁。八十年代,我在海南电台节目《琼剧之友》(后改版为《琼苑大观》)中常听到陈进和老师的唱腔,也因此迷上了琼剧。当时,另一位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谢宏林老师的唱腔也常在《琼剧之友》中播放。我隐约记得,那时陈进和老师唱的《广东开科》《林攀桂》以及谢宏林老师唱的《斩王子》播放频率极高,他俩的唱腔可谓红透半边天。他们所在的剧团分别为万宁县琼剧团、定安县琼剧团,是当时县一级剧团中最红火的,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然而,很多琼剧戏迷或许不知,谢宏林老师已在新冠疫情期间辞世。陈进和老师于一九八九年从万宁县琼剧团调入海南省琼剧院,谢宏林老师也在同一时间从定安县琼剧团调入海南省琼剧院,据说他俩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人都非常谦逊、低调。想到两位老师猝然离去,我心中不免黯然神伤,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于是,我在网上找来两位老师的唱腔反复聆听,以此缅怀。不经意间,我发现两位老师几乎在同一时间演出同一剧目——《孟程公主》(谢宏林版剧名为《孟程骂君》),饰演同一角色“太子健”,他俩所演唱的唱段《骂声父王太荒唐》(谢宏林版唱词变更为《看罢血书怒填膺》)均成为琼剧经典唱段,深受海南百姓喜爱。下面,笔者就这一唱段做些粗浅赏析。


人物个性


从人物特质上看,进和版的“太子健”柔中带刚,他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刚毅、正义凛然的“太子健”;宏林版的“太子健”刚中带柔,外表气血方刚、激情豪迈,但内心隐忍、温纯。


声音特质


陈进和、谢宏林老师之所以深受广大琼剧戏迷厚爱,究其原因,他俩在声、台、形、表方面均超群出众。他俩都善于通过眼神和小动作,生动地展现生角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他俩唱功深厚,高中低音运用自如。特别是高音方面非常突出,是海南琼剧界当之无愧的“高音王”。他们的演唱可谓响彻云霄、石破天惊,令人击节赞叹。

同是“秀”高音,陈进和老师多一分温和,谢宏林老师则多一分明亮,各有千秋。谢宏林老师的高音,真声成分多于假声,所以他的高音接近真声,其唱腔在某些时候会给人一种声嘶力竭的感觉,更显真情性,让人感同身受,比如这几句:“看罢血书怒填膺,骂声父王太不仁,偷天换日纳儿媳,乱伦强倒施逆行,谁哪料,美满姻缘遭劫变,抱此冤屈恨难平,怒冲冲,闯进西宫去争辩。”就是这种感觉。陈进和老师的高音则唱得轻松闲适,毫不费力。其声质激昂、明亮、清晰但又柔和舒展,丝毫没有刺耳之感。比如陈进和在这个唱段中所唱的这几句:“骂声父皇太荒唐,强占儿媳当嫔嫱。怒冲冲,闯进西宫去争辩。”听起来仿佛能上扬到屋梁处萦绕不去,同时带有一种如丝绸般滑顺的高贵感,唱出人物心灵的呐喊,直击人心。

众所周知,对于高音而言,男声比女声难得多,因为高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假声来完成,而女声在假声的应用上要比男声容易一些。特别是对于海南人来讲,拥有先天高音特质的人才非常难得。当今琼剧舞台很多当红小生,在很多方面并不逊色于前辈,但最大缺点就是在高音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像陈进和、谢宏林老师这种声音的穿透力。


艺术特色


陈进和老师的演唱带有强烈的个人特点,由此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进和板”。“板”一般理解为节奏或节拍,但在海南老百姓的心目中,此处所称的“板”就是“腔”的意思(老百姓称为“控”,实为“腔”,这个发音或讲法是从粤语中演变过来,指带有鲜明个性的行腔)。我认为广大琼剧观众所命名的“某某板”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功力深厚;其二,具有个人鲜明的演唱风格,这种风格是令人赏心悦耳的,而非坏风格;其三,师古而出新,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其四,形成符合传统美学的风格特征。从这个角度上,除了广大观众广泛认可的“进和板”外,我斗胆提出“宏林板”的说法,不知能否得到广大琼剧观众的认可?下面笔者从以上四个方面,比较一下陈进和老师和谢宏林老师在这个唱段中的异同:

首先,关于功力,上文已有详述,不再赘述。

其次,关于“腔头”。陈进和老师在行腔中习惯使用“洛”“洛虾”等衬音、垫字、重字、增字的演唱方式。而谢宏林老师在行腔中习惯使用“喂味”“喂虾”“洛虾”等衬音、垫字,在一些唱腔中习惯将“啊”变为“那”,或先将“啊”唱为“那”,再转为“啊”。比如“马昭玉,舍生取义令人敬,为孤此生永感不尽。”这一句中的永感不(那-啊)尽,就是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第三,关于师承与创新。陈进和老师先后师承三升半、陈华、许开琴等琼剧宗师或名家,博采众长且擅于融会贯通,形成了既符合海南当地老百姓欣赏口味,又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个人风格——“劲健”。“劲”乃刚而不僵、刚柔相济之意,如弹簧,如钢丝。“健”乃阳刚之气,迅疾之意。“劲健”具有力、势之美,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阳刚精神。“进和板”中最令老百姓称奇的是他所演唱的“快板”“急中板”“三折板”“迭板”,这些板腔都是陈进和老师在吸收前辈唱腔特色的基础上,经过自己长期的积累、探索和创新所形成,是海南琼剧的宝贵财富。比如 “马昭玉,秦邦人,伴公主,到楚邦。为盟约缔结良缘,许与太子成对双。谁料到,贼君王,纳儿媳,罪昭彰。迫昭玉将公主扮,许与太子结鸳鸯。冒孟程,我不愿,背信义,我不甘。昭玉深宫逃走难,岂能忍辱负秦邦。守义不乱保名节,此一死以求两全。”这一段唱腔,两位琼剧名伶都采用了重唱的表现手法,即先后唱了两遍,但陈进和老师在此处的处理上更为高明或合理些。谢宏林老师先后唱了两遍,但感觉节奏变化不大。而陈进和老师先后两遍的对比非常强烈,前一段用“三七板”,后一段用“急中板”。后一遍的演唱越唱越快,越唱越急,但字正腔圆、急而不慌,快而不乱,如同闪电划破天际,震撼人心,把“太子健”对马昭玉之死的哀痛以及对父王荒唐行径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谢宏林老师到底师承谁?我在公开的资料中没有查到,但从他的演唱来看高音有老长和、新长和宗师的影子,中音有韩文华、陈华宗师的一些营养成分,或许他还有吸收了定安一些老艺人的演唱特色,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宏林板”。谢宏林老师的发声方法在琼剧界非常独特。他的演唱基本上都是先往下叹,气吸至胸部的横肌膜后使气息膨涨扩充,腹腰部两肋力量与丹田形成三角关系。感觉是先往下压着一股气,然后将丹田气往上挤压、输送,声音合着气从丹田,通过喉咙直接吹到眉心。由此,音唱得越高、腰腹部越硬、气流也是越强。正是由于这种气息所形成的力量,使其声音具有金属般高亢、明亮的特质。大家不妨多听几遍谢宏林老师的这个唱段,看看是不是这种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谢宏林老师的唱腔常常给人一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新奇之感。比如这一句:“难道是,苟合之事也应承”,通常的唱法将“难道是”作为断句,换气后再唱“苟合之事也应承”,但谢宏林是这样唱的:“难道是苟合?苟合之事也(罗吓味)应承”。将“苟合”二字作为本句的重点,合情合理。“难道是苟合?”这样的断句手法更能突出“太子健”此时此刻的疑虑,让人听后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享受。

第四、符合传统文化的美学特征。中国人所赞赏的艺术风格以“中和”为尊。其内涵为:其一、强调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二、要有丰富的对立或对比元素;其三、对立、对比的色彩越强烈,艺术个性越鲜明;其四,这些对立、对比元素最终能够和谐、协调。无论是陈进和老师的唱腔,还是谢宏林老师的唱腔,老百姓只要听一句就能识别,所以他俩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就这个唱段而言,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对比元素非常丰富,两位艺术家的演唱一气呵成、痛快淋漓,整个唱段体现出高亢、激昂之中不失中和之美。所以陈进和、谢宏林所形成的唱腔风格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的风格。所以,“进和板”“宏林板”(笔者的提法)深受老百姓喜爱乃情理之中。


总体评价


个人认为,前半段即“马昭玉,秦邦人,伴公主,到楚邦……守义不乱保名节,此一死以求两全”这一段,我更欣赏陈进和老师的处理方法,上文已有详述,不再多言。后半段,或许是唱腔设计的问题,感觉“进和版”高潮太短太快,观众还没听过瘾就戛然而止。而“宏林版”设计得较为合理,起承转合有一个合理的过程,让人听得如痴如醉,更能体现“太子健”此时此刻复杂的感情。谢宏林老师在后半段的演唱中充分体现出“太子健”“鸣不平、愤怒、责骂、疑虑”等多种情感、多个层次的变化。

论运气、发声,这段唱腔中陈进和老师似乎仅用了七分声,行腔非常轻松自如。谢宏林老师似乎用了九分声,或许正如我上文所述,谢宏林老师系有意用尽全力表现出“太子健”此时声嘶力竭、无比愤怒的情感。 

陈进和老师、谢宏林老师都是琼剧界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各有各的艺术特色。他们的离开是琼剧界的巨大损失,我们在缅怀的同时,更寄希望于琼剧新生代在充分继承老一辈艺术家艺术遗产的同时师古出新,把海南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敬爱的陈进和老师、谢宏林老师千古!

 (2024 年 9 月 28 日于深圳)



END



作    者 | 李乙帆

编    辑 | 陈晓艳

审    核 | 李   华

海南省琼剧院
演出信息、最新资讯、艺术评论、戏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