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黄道婆》剧评——从平凡到伟大的纺织传奇

文化   2024-09-17 00:00   海南  


文/许镇焕(一级编剧)

“我,黄道婆,当年的黄四娘,一生坎坷,几经生死都是纺车救了我的命……一晃 700 多年过去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记得我、理解我……没想到后人竟然尊称我为‘先棉’,还为我立祠修建纪念园。甚至连外国友人都称我是十三世纪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呵呵,革新家?我不过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穷苦百姓有衣可穿……”


 

此为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的最后一段戏,戏中的黄道婆穿越 700 多年时空来到今日,对发生在她身后的关于她的历史评价深感意外,大为惊叹。因为她只做力所能及之事,并无名垂青史的意识。她能被后人知晓或记起,该感谢为她记事的人。而今天,她能屹立于舞台之上,则是剧作家于浩瀚的史册文献之中对她的发现,发现她是一个足以为戏剧题材的人物,一个在今日仍具创作意义且能够照亮后来者的人物。

通读全剧,黄道婆的精神风貌如春风拂面般袭来。然而,作为一部戏剧,她的形象与风貌则从人物的行动中多方面、多维度且具体地呈现出来。


 

黄道婆出身低微,幼年父母双亡,被卖作童养媳,幼小的她在婆家受尽种种人生折磨,唯有与纺车相伴。而当与之相伴的纺车惨遭婆家无情损毁时,年幼的黄道婆如醍醐灌顶般意识到自己幼小的生命即将陷入绝境。倘若黄道婆没有绝境意识,那么她只能隐忍地任由他人摆布、无端折磨,从而度过无望悲惨的一生。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有着与黄道婆幼年相似经历的女孩不知凡几。可黄道婆就是黄道婆,她不盲目效仿他人,不走寻常路,敢于向生命发出挑战,勇于冲破牢笼,走出折磨她的家庭,迈向广阔天地。诚然,走出旧家庭之后的路将会如何,是当时想要出走的黄道婆所无法想象与估量的,也许美好如苍穹,也许恶劣如地狱,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但不管怎样,走出便是重生,人生便有了别样道路的开端。也正因这一出走,黄道婆才有了名留史册的可能。

说来黄道婆是幸运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上天赐予人间一个足以改变、开创纺织行业的历史级别人物,而这是黄道婆始料未及的。逃出虎口的黄道婆稀里糊涂地坐上通往崖州的船,历经风雨,在又一次历经九死一生的人生考验之后,终于登上了崖州的海岸。让她死里逃生的是崖州人、是黎绣以及那曾让她绝望而今却失而复得的纺车。尽管这纺车已非原来的纺车,但对于织女来说,却是重获新生的希望。不难想象,黄道婆看到纺车的那一刻,她眼中亮起的光芒究竟有多明亮,那是她历经千山万水、每每感觉前路渺茫时燃起的希望。她可以确定的是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或者是老天对她冥冥之中的安排,又或许是歪打正着。不管如何,她漂泊无依的心因纺车而安定下来。黎绣和纺车,是她的依托,是她的新生,是她的未来,是她的一生。难怪她一见纺车便迫不及待地要见峒主拜雅,哪怕她当时尚在伤痛,尽管崖州木工宋五哥千劝万阻都无法阻拦她如万马奔腾般的气势。



久居他乡即故乡的黄道婆,不但在崖州扎下了根,而且找到了她的灵魂伴侣——宋五哥。她与宋五哥的融洽程度,真可谓无与伦比。这对有情人对纺车的改造,达到了黄道婆所想宋五哥便能完成的程度。他俩合力研制的二锭纺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纺织的生产,促进了纺织生产力的提高和纺织生产量的增加。可以说,二锭纺车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属于纺织业的工业革命级别。正因如此,奇货可居,求者络绎不绝。本来,作为产权专利,提高二锭纺车的价格自然在情理之中,可黄道婆又一次不走寻常路。她只想着让二锭纺车尽快得到推广应用,提高生产力,惠及千千万万人,并没有提高价格的打算。这正是黄道婆之所以成为黄道婆的关键所在。因为她念着幼时自己无衣可穿,念着多少人在兵荒马乱中衣不蔽体,她希望织坊多产布,能帮一个是一个。黄道婆不知从何处得来心怀天下黎民百姓的信念,悲天悯人,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朴实的言语,说服了坚决持反对意见的合作伙伴,包括她的心上人、纺车的主要创造者宋五哥,而且说到做到。毋庸置疑,黄道婆的做法推动了纺织业的快速向前发展,改变和丰富了国人的穿戴,实在是善莫大焉!这是黄道婆的初心。至于宋五哥海难而死,失去左膀右臂的黄道婆依然没有停止对纺车的再次改造升级,依然没有放弃让天下百姓丰衣足食的心愿,一直坚持、至死都没有改变的信念,这是伟大人生的底色。一个无官无职的弱女子,仅凭手中的针线和改变行业的执念便令历史为之改变,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即便放眼世界,恐怕也难寻其二。可黄道婆就是这样,默默地做着,默默地改变世界、改变历史。


当宋五哥葬身于海难,留下孤独的黄道婆,失去灵魂的伴侣,剩下无助的心。黄道婆又希望对纺车进行再次的升级,更好地造福众人。戏剧也由此从外部情节转入内部,进入黄道婆的内心,那孤独的内心,无助的内心,不甘的内心,克难的内心。这是戏剧最精彩的部分,戏剧通过对人物内心细致入微的剖析,让人物走进自己的内心,表达内心,完成人物的自我塑造,从而突显人物内在的精神和一贯的初心。


这部戏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波澜,却有细水长流的微澜,这是由戏的内核和题材所决定的。可喜的是,戏能在平波静浪的情节之中成功塑造一系列形象迥异的人物,特别是黄道婆,让 700 多年后的我们知其事,察其情,感其恩,受其益,实属难能可贵。





END



作    者 | 许镇焕

编    辑 | 陈晓艳

审    核 | 李   华

海南省琼剧院
演出信息、最新资讯、艺术评论、戏迷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