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平时也这样吗?
胆小怕生,不爱和人打招呼;
在家活泼好动,在外害羞腼腆;
在幼儿园总是一个人玩;
……
不少家长苦恼:
这样下去,孩子还能交到朋友吗?
社交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决定儿童能否从家庭顺利过渡融入社会,影响着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
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构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情感认知,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生活的挑战。
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应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特点
孩子在3-4岁时会进入人际交往敏感期。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指出,儿童在这一敏感期的人际关系发展可细分为三个时间段:
★ 3-4岁
交往的特征常常是一对一,通过交换物品、食物、玩具进行,往往矛盾不断,但很快又重新和好。
★ 4-5岁
进入三四人一组的交往中,且在选择朋友上有明显的精神倾向,基本结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交友方式,开始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并产生情感上的依赖和沟通。
★ 5岁以后
对规则感兴趣,渴望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构建和谐的友谊。从此以后,孩子开启了真正的交友之路。
可以说,学龄前的社交奠定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基础。
二、提升社交能力的3个方向
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和他的学习能力、言语发展、智能活动、情绪反应、社会行为等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良好的交往能力,可从语言能力、社交技巧、社交规则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1. 语言能力
· 教孩子正确接受、理解他人言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如闲暇时可以和孩子多交谈,语言要逐渐精练,尽量不用“饭饭”、“觉觉”等叠词。
你好呀,我叫xxx,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自我介绍)
抱歉,打扰你了,我也想看这本书,可以和你一起读吗?
(聊共同兴趣,融入朋友圈)
我们互相分享一件开心的事情吧/喜欢的东西/爱吃的食物
(帮助孩子积累“谈资”)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讨厌集体活动呀?
(表达想法)
早上老师问你,昨晚在家干嘛,怎么回答呀?(预热情景)
告诉我你的好朋友,你为什么喜欢她呀?
(了解社交圈)
2. 社交技巧
· 体态及辅助语言的应用:人的肢体动作、表情也传达着不同含义,让孩子了解不同感情不同体态的表达方式,如友善欢迎、认真聆听、感兴趣、厌烦等。
除此之外,还有通过手的动作表达出来的辅助语言,如这儿、那儿、这个、那个、过来、走开、去、拒绝、欢迎、安静以及数字1-10的表达方式等。
3. 社交规则
· 守规则的孩子更受同伴欢迎:教孩子多考虑小伙伴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一致时,可以互相商量;玩游戏遵守规则,输了不耍赖。
· 划定底线,杜绝不良行为:孩子玩耍时小打小闹很正常,但故意打人、说脏话、以大欺小等行为应坚决杜绝,要在行为出现的第一时间加以制止。
三、家长还应这样做
想要发展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处理孩子社交问题的态度尤为关键,与此同时,家长的榜样力量和培养方式不可忽视。
1. 引导而非暴力插手
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出现争执,容易求助大人。有的父母一看到自己孩子受委屈就情绪上头,马上插手解决。习惯了父母帮自己出头,孩子会接收到一种暗示:我无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大人插手来解决问题,而是告诉他们,面对争执可以如何处理。家长学会退居幕后,孩子们的社交才能真正开始。
2. 在生活中做出示范
孩子对社交的规则和尺度,是缺乏概念的,除了由家长教授,还可以通过观察大人的社交来习得。
因此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开展社交活动,邀请家有同龄孩子的朋友们小聚,不仅作出了示范,也为孩子创造了社交机会。
3. 丰富培养方式
3-6岁是孩子观察能力、学习能力、社会组织能力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除了通过日常对话、活动、示范等方式,家长应丰富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方式,可以借助绘本故事、动画视频、亲子游戏、户外拓展等方式,让孩子学习和体会。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归属和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而在和同伴共享的快乐时光中,孩子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希望在家长的耐心指导下,所有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节奏和模式,收获真挚的友谊和亲密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