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仍然属于评价范畴,是基于个体的某些表现,而由他者所给出的所谓的正向的评价。
因此,体面作为一种评价,要构成其体面的处境,就必然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被评价者,必须进入到评价者的视野之中,或者是其所关心的范畴之内;第二个条件是是,被评价者,如果不按评价者所谓的体面的行动路径行动,那么,就会进入到不体面的评价范畴中。第一个条件,实际上,构成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某种关联,并且,这种关联,往往是被评价者的行动影响,是与被评价者的利益有关联的。一切给出的正向评价,都是基于被评价者的行动,对于评价者而言,产生了正向的收益。一如道德,是以美好的评价,达成了对他者行动的约束。因此,正向评价始终是一种兜售美好符号系统,以达成某种约束和克制的目的。第二个条件,即被评价者一旦认同了所谓的体面的评价话语系统,那么,也就意味着被这个话语系统所捕获了。于是,即使发现这种行动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收益,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正向评价,始终是一种符号绑架。只要认同这种符号的个体越多,那么,处境中的个体就会认为,违背这种符号的成本就会越高。因此,体面,并不是体面,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符号系统,更是一种基于个体处境计算而得出的评价策略。任何一种个体评价,一旦进入标签化阶段,也就意味着,该个体已经陷入到一种群体性评价的处境之中。即:该个体的行动,已经进入到群体性的观察和评价监督之中。也就是说,一旦该个体的行动违背了这种标签化的评价,那么,评价质疑,甚至是愤怒,可能会以飞速的传染模式,进行蔓延。即所谓的群体性排挤或攻击。其一,当初所形成的个体评价,之所以会进入标签化,往往是其背后的行动收益是指向较大群体的。比如谁谁是大善人、体面人之类的评价,就在于其善或体面,可能是基于付出,也可能是基于退让。其二,标签化的目的,就是用以夯实这种行动收益的指向的。因此,一旦个体试图突破标签化的内涵,也就意味着,该个体将不再有保持付出或退让的意愿。一如体面这种评价,始终是与不争不抢不闹不反对等符号相关联的。而这些符号背后所隐藏的,往往是被评价为体面人的个体,只有这样做,才可以获得外界的赞美。否则,就是坏人,是不体面人。于是,体面评价的形成,一定是基于对个体处境的计算的。这种处境计算,一方面是对个体的计算,另一方面是对文化基因的计算。对于个体的计算,实际上就是对个体参照系的计算。内参照系越弱,外参照系越强,意味着个体对于外界评价的依赖程度越高。对外界评价依赖程度越高的个体,往往就越容易为他者的评价路径所捕获。一如所谓的体面评价,就是外界根据该个体行动对外参照系的迎合程度来给出的。比如,有人喜欢摆阔,一般就是迎合了外界有钱人就是体面的评价系统。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打肿脸充胖子,也要博个有钱人体面的评价。而实际上,摆阔这种行动,其收益往往是指向商家的,当然,也有人过了一把捧杀的瘾,用这种指认明确的所谓的体面评价,激人去盲目消费,去砸锅卖铁地消费。而对于文本化基因的计算,根本的是寻找到文化中类似“景观”一样存在的那些基因。这些景观型文化基因,往往会以难以想象的强大的影响力、教育力、督促力,而让个体不自知,或者是以极其荣耀的姿态,陷入到某种处境之中。这个时候,文化基因,也就是习性了。比如忠孝,比如衣锦还乡,比如面子,比如身份等等,都是景观一样的文化基因。于是,所谓的个体处境,不过就是基于此两种计算,而为个体量身定制出来的。这在商业层面,总是屡见不鲜。体面,作为一种赞美性评价,实际更像是一种处境陷阱。赞美一个人体面,不过是让这个人继续保持目前温良恭俭让的仪态,把这个人的战斗力锁死在体面之下。而之所以是陷阱,就在于,一旦他爆发了战斗力,就会成为很多他者嘴里的太不体面了。说到底,一切赞美,不过是一种招摇的贿赂,越多人知道越好。于是,一旦这个人进入到所谓的“不好”之中时,就像成为了一个笑话。一个人为了让另一个人不断把活干下去,就跟很多人说,这个人很温和,很能干,吃苦耐劳也不抱怨,很无私,是个体面人。于是,这个人抱怨和愤怒的路,就被堵死了。要不然,就会进入到群体性评价颠覆的处境之中。
◆◆◆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