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愚公移山”式陷阱,指的是一种狭隘路径策略,并同时给这种狭隘路径给出一套强悍的修辞逻辑。
越是强悍的修辞逻辑,往往越指向路径的狭隘。越狭隘,越需要设计一套瞒天过海的修辞方式,否则,路径的狭隘,就会像皇帝的新装一样。
而“愚公移山”,就其路径策略而言,是极其狭隘的。比如有人说,搬家不就完了,反正总比搬山要容易多了。但是,修辞方式却让移山这件包含巨大消耗的事,变成了一种坚忍不拔,一种矢志不移,甚至是一种英雄行为。于是,稍稍把视线从这种修辞的愉悦中转移一下,就会发现,这套修辞所采用的手段,也不过是视线转移策略,即:遮蔽掉主体的主动性能效,而把视线转移到策略行为本身的困难重重,以及可能的巨大消耗上,并由此得出对主体的赞誉。简单点说,就是路径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这条路径,才能获得可能的赞誉和可能的被设定的结果。一方面消解对成本-收益效能的可能的揭破,另一方面却不断强调巨大消耗的道德崇高感。因此,“愚公移山”式策略,其陷阱就在于两点:一是路径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路径中的某些设定环节,才能进入到修辞层面;二是只有参与到此种路径,个体才可能有概率获得被设定的收益。这种陷阱的底层逻辑,就是要让计算的焦点从成本-收益的理性模型,转移到在狭隘路径中的扭曲的消耗上。其一是抛出一种路径,并用可能的目标收益与此相绑定,并以可能的方式屏蔽掉其它的可能的参与路径。这种屏蔽,通常通过规训手段实现,比如来自对认知构成的净化,又比如来自某种具有权威的、高压的方式等。比如愚公移山,实际上就是进入到了一种家长制形态的家族传承模式中了。其二是给以这种路径以可能的叠加的修辞。这种修辞往往在三个方面着力:二是参与的程度与奖励捆绑。参与程度越深,越获得修辞上的激励,比如勤劳,比如忠诚等。三是参与的终极目标设定。往往终极目标都是指向不小的利害的。但是,这个利害的可获得性,总是是与狭隘路径的参与规模成反比的。参与规模越大,路径越狭隘,路径节点越多,那么,可获得性就往往越低。而其所指向的终极利害就只能越大,否则,就不足以构成规模化参与的动机。这个设计逻辑,最终指向的,就不得不是对大部分的集中消耗。凡是进入到消耗路径的个体,本质都是被路径逻辑进行了认知修改。这种修改,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奖励样本。因此,可以说,消耗,作为一种逻辑变异,实际上是个体对某种奖惩机制做出了自以为理性的路径判断。即:参与,才能有所得,并且可能是收益最高的路径;不参与,则完全没有机会参与到对所谓的路径终极目标的竞争中。于是,参与此种路径,就似乎获得了某种安全感、归属感,以及存在感。越是参与规模大的路径,往往就越能给普通个体以这类情感反馈。一切的心安理得、义正词严、合情合理,基本都是在这样的路径中才能生成的。只是,越是能生成这些情感反馈的路径,只不过是以这些东西去捕获和夯实可能的参与群体罢了。在拥挤的狭隘路径中,稍稍计算一下成本-收益指数,或许,就会发现,大部分个体的成本,不过都是为某些收益者,垫付的成本而已。只有看见了整体的路径结构,才能看懂路径的指向和利害的大小之间,总是有着某种计算法则的。第二层是筛选-固定层,即通过不同的路径设计而形成不同的筛选标准。于是,迎合不同标准者,进入到相对应的路径之中。同时,通过不同的路径修辞,夯实不同路径的参与群体类型。第三层是消耗-计算层,即以怎样的消耗模型达成对不同路径的终极控制,从而使路径分化,成为一种可以进入到“日常化”视域。◆◆◆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