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低能量区域,即狭隘路径下的消耗性处境。
路径越是狭隘,越是不畅通,越呈现出狭隘偏好,处于其中的个体,就越陷入到存量争夺,越可能以消耗彼此的方式竭泽而渔,或者是损敌一千自伤八百。而识破此种消耗的个体,之所以说是高段位的个体,往往在于两点:其一、是他们识别了处境中的消耗根源之所在,即有些根源是无力改变的,有些根源则是自身无力修正的。前者,是群体性的行动逻辑,有着某种类似共识的东西。因此,如要改变,就必须以巨大的成本去改变群体的行动逻辑。就像站队,往往是利害模型驱动的,因此,利害模型不变,站队逻辑就基本不会变。后者,是基于其中决策者的视角的,当决策者呈现了某种强烈的偏好,那么,在决策路径中的个体要素,往往是很难做出有效的修正的。因为,既为决策者,必为优势资源掌控者,因此,修正其决策,便是修正其对优势资源的分配结构。其二、识破了低能量区域,越是高段位的个体,越是采取俯视姿态,以待时机,而不是不计成本的参与到处境中去。换种说法,就是一切的存量争夺,都将以压缩路径为捷径,都将以消耗有生力量为目的,最终形成一家独吃的局面。存量争夺之所以惨烈,就在于其必须把变量压缩到极致。而这个极致,就是最终形成为对两个变量的极度压缩:对于此变量要素的压缩,就形成了对有生力量的巨大消耗,甚至可能的方式,令其出局。这种压缩,往往就体现为古时的党争,以及如今的职场厚黑学等。无论是哪种形式,其目的都是要把对方挤出分蛋糕的优势阶位。而陷入这种排他程度越深的,往往都是系统陷入到存量处境的时候。毋庸置疑,任何系统,都需要有一个结构模型,也就意味着必须有不同阶位的参与者存在,要不然,就没有人去干粗活、脏活、累活了。因此,这些结构性个体,仍然需要一定的资源分享量。于是,就有了对分蛋糕比例的极度压缩手段。如何压缩?往往取决于结构性个体的功用程度和生存底线程度。这是一个残酷的命题,于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别人计算出你的生存底线。存量争夺对此两种变量的极度压缩,就无可避免地会对系统造成致命的损耗。当参与个体的能量不够强大,越是参与争夺,结果往往越惨烈。越是在低能量区域,越不能盲目去争。说白了,越是能量低的系统,一定越是聚集了一大批穷凶极恶的个体。他们,或如虎狼环伺,或为一丘之貉。在有生力量被压缩到极致时,他们为你死我活;在有其它生力军时,则又可结为同盟,分食他者。因此,在如此处境,如若往上冲,哪怕再大义凛然,再虽千万人吾往矣,结局大多不过是为这场存量消耗,增加点肥料罢了。而那些高段位的个体,之所以能被称为是高段位,就在于他们做了最后的收拾残局者。他们识破低能量区域的消耗根源,也就看破了此种处境的破绽。于是,才能计算出此种破绽最终指向的消耗路径。消耗路径在哪里,就是系统的症结之所在。比如系统呈现为激烈的人事消耗,且消耗不被阻止,那么,根源可能在于决策者希望借此节省人事成本。又比如系统呈现为价值路径的消耗,那么,根源可能在于决策者的偏好,即把优势资源放在哪里的问题,往往就是决策者偏好的隐语。只有了然了处境消耗之所在,才能有进退之法。退,则是为了把争的位置腾出来,加剧争的程度;进,则不过是他们争完了,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进场罢了。所谓入路径系统,本质是参与到资源的筛选、流动、分配,以及创造之中。至于能参与哪个环节,实际上,就构成了个体的结构性属性。参与的环节不同,个体的结构性属性定义就不同。基于此,才有了所谓的社会学,所谓的结构学,才有了所谓的系统模型的闭环。而越是被系统模型所捕获的个体,往往越会成为系统模型规训下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形态。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跟狱警说,可以帮忙记账等,但回报是一把锤子,而不是单人间等。因为,在一个充满强悍暴力争夺的处境中,越是高段位的个体,越不会提要求,而是放下身段,俯视处境,最终摆脱处境。因此,真正的高段位,从来都是在聪明和野心之外,还能放下身段。◆◆◆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