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系统要保持某种相对的稳定性,就必须废掉一部分个体。
所谓的废掉部分个体,其最终指向的是成本问题,也就是谁将清偿系统成本的问题。凡是进入系统,就必须解决成本-收益问题。需要清偿的成本越多,那么,需要废掉的个体可能就越多。往往收益越多,越集中,就意味着,需要清偿的成本越多。只有了然了这一笔成本-收益帐的底层逻辑,才可能真正以局外人的姿态,是审视那些层出不穷的理论,有商业的,有经济的,有道德的,等等,最终都将指向成本的清偿问题。所不同的,只是达成成本清偿的路径不同而已。而这些路径,从其效用而言,就会发现,始终都没有偏离“注意力-精力-思考力”的路径范畴。所谓修改注意力,即人为干涉注意力范畴,使原本处于自由、松弛的注意力,进入到某种被强调的注意力区间。未经修改的个体的注意力,基本是散乱的、个性化的、基于习性的,以及可能是低效的。对于这种原生态的注意力生态,往往很难做出统计和分析,因此,基本是没有谱系可言的。也正因此,管理的成本极高,而产出极低。而一旦某种修改过的注意力,达成了规模化,也就形成了某种鲜明的群体谱系,也就能形成高效的样本机制,因此,管理成本急剧下降。于是,修改注意力就成为了一种管理策略,而把注意力聚焦在哪个区间,就成为了策略的核心。就像某种风尚,某种流行,某种群体情结,等等,实际上都是修改注意力的成功案例。因此,注意力修改到哪个区间,实际上,就是生成简单样本的开始。当修改过的注意力区间越清晰,群体指向越明确,那么,也就意味着,修改注意力的策略生效了。在生效的注意力区间,个体即群体,简单样本的研究总是比复杂样本的研究成本要小很多。于是,在简单样本面前,就可以有更多的成本去修饰注意力路径,使其中的个体不断陷入到对这些路径修饰的狂欢或失落中。越是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区间,越是规模化的个体,对这个区间趋之若鹜,修改注意力者就越容易对注意力路径进行修饰叠加,其中的个体就越可能在一种无知无觉,甚至是情绪化的模式下,进入到不断消耗的处境中。而个体的消耗,不过是修改注意力的第一步,是形成成本清偿的目标样本而已。只有到达消解思考力的范畴,才可算是修改注意力的终极目标。消解思考力,仍然属于注意力路径范畴。当注意力修改完毕,也就进入到了个体的某种自认为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消耗路径中了。而当这些自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路径认知,被潜移默化为一种原本如此、本该如此的认知路径时,思考力也就被篡改了。也就是说,个体自以为正确的,是经过论证检验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的,而是从注意力被修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侵入了。这种侵入,越强势,越路径闭环,越具有说服力,那么,对个体思考力的剥夺就越深入。当思考力被剥夺,那么,真正可控的简单样本就彻底达成了。从系统的层面讲,进入这种路径的个体越多,往往意味着,系统需要以更大的成本清偿来维持系统可能的收益。而这种系统,从人类历史看,也总是处于资源越加匮乏的时代。在资源越丰裕,有效价值创造越多,注意力修改越趋于多元化的时代,系统成本清偿也往往越是分散的,也就意味着,个体仍然处于较宽广的注意力区间,仍然能够在消耗的层面和,具有更多的可选项。可选项越多,也就意味着,个体仍然在可思考的路径系统中。◆◆◆ 无相楼书单 ◆◆◆
看透股市,赚到钱的,都是逻辑高手(无相楼第3期书单)
窥破权力逻辑,才能捕捉到最大的“变量”(无相楼第2期书单)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侵权声明:凡无相楼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尤其包括转为语音后,以视频形式发布的,一经发现,无相楼必追究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