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GF首席观点 | 刘锋:金融视角下的“碳中和”ESG投融资逻辑

教育   财经   2024-12-30 21:05   北京  


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实现全球社会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取得飞速发展并卓效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绿色金融规模与碳中和目标实现需求相比仍存在巨大的投融资缺口,实现碳中和目标仍亟需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


绿色转型项目投资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我国的碳中和实施路径被清晰地划分为多个关键阶段。中国兼顾污染治理与应对气候变化同步推进,根据其自身尚处于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时期,明确以“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环境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技术突破等方面持续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双碳”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支持碳密集行业的低碳转型。在此背景之下,绿色投资不仅局限于新兴绿色项目的投资,还必须涵盖转型项目。高碳行业和企业的低碳转型项目存在前期资金投入大、成本回收时间长、初期回报速度慢等特性,因此需要融入资本长期、稳定的支持。转型金融可为煤炭、煤化工、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的资金需求提供投融资渠道,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避免对碳密集产业“一刀切”撤资而引发的新生风险,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绿色化的有效路径。

在此基础上,为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应当大力发挥转型金融作用,推动资金精准流入以下关键领域:首先,提高电力生产能力,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与高效;其次,推动能源结构的深刻转变,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同时,强化储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力,以应对能源供需的不平衡问题;此外,加强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绿色能源的广泛输送与利用;然后,发展固碳技术,提升自然界的碳吸收能力;最后,全面实施碳中和策略,从政策、技术、市场等多个维度出发实施碳中和策略,共同推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财务表现限制了当前的碳中和投融资发展


我国经济转型已进入关键时期,且我国作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引领国之一,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绿色金融“三大功能”正在显现,“五大支柱”也初步形成。当前,在金融领域研究中,虽然对投融资项目的可持续性与清洁能源的应用潜力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但核心仍然更重视其财务绩效的多维度分析,涵盖资金筹措渠道、收益结构、投资风险评估以及潜在投资者群体。当前,虽然国家层面提供了丰厚的补贴政策以资扶持,但这并非长远之策。鉴于此,项目必须具备内在的增长驱动力与自我维持能力,以确保其可持续性的稳固确立。

重视ESG投资在推动转型中的作用


仅仅依赖国家补贴和财政拨款来支撑各项发展需求显然力不从心,因此,积极引入并利用社会资本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社会资本的投资行为本质上追求的是合理的投资回报,这一特性使得当前投资界对机构投资者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期待。在此背景下,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这一投资理念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它不仅代表了投资领域的新风向,也深刻影响着金融学的投资逻辑。

在过去,传统的定价模型往往忽视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在彼时并未被视为影响未来收益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从股东权益最大化向利益相关者权益最大化的转变趋势愈发明显。这一转变意味着,社会责任的履行和环境保护的成效已成为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予以考量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来,可持续投资的理念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投资者在筛选投资项目时,可能会首先评估其对社会和环境的潜在影响,随后再考虑预期的财务回报。这种全新的金融逻辑趋势,被业界称为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它不仅代表着投资理念的革新,也预示着一个新兴学科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可持续金融正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框架,旨在引导资本流向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领域,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ESG投融资面临的挑战


第一,由于当前市场中仍缺乏统一且被广泛接受的标准体系,绿色债券及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在其认证流程与监管机制落实面临挑战。这不仅增加了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还使得投资者在评估这些产品的可持续性与环境效益时面临重重障碍,难以做出基于全面信息的投资决策。


第二,信息披露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缺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强制性披露要求和统一规范,导致企业在提供相关信息时往往存在疏漏,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虚假陈述等严重问题。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性极大地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敞口,使其难以基于可靠信息进行合理评估与判断。


第三,绿色资产的定价机制尚不成熟,缺乏科学严谨的方法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这不仅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绿色资产的真实价值及其伴随的风险水平,还难以形成足够的溢价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资本流向绿色投资领域。


第四,ESG相关评级体系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权威性和公信力有待提升,评级结果难以赢得投资者的普遍信任。投资者在依据评级结果进行投资决策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投资导向。


第五,在财会领域,由于尚未建立适应绿色金融与ESG发展的会计科目和制度,企业难以将绿色资产和负债合理地纳入财务报表体系,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效率,也阻碍了外部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绿色转型成效的准确评估。


为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未来,建议可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一是加强绿色金融与ESG产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力度,确保标准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强化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通过立法手段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与透明度;三是完善绿色资产定价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型和理论框架;四是建立并推广权威的绿色金融与ESG评级机构,加强对其评级过程的监管,提升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五是积极推动绿色与ESG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完善,增设或调整相关会计科目,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绿色资产与负债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绿色金融与ESG投融资的健康发展。


本文原载于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公众号



相关文章:

1、IIGF首席观点 | 刘锋:九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企业应高度重视“第四张表”
2、IIGF首席观点 | 刘锋:金融“五篇大文章”如何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
3、IIGF首席观点 | 刘锋:探索绿色金融内在机制创新
4、IIGF首席观点 | 刘锋:新能源衍生的二次污染和次生灾害值得关注



作者:
刘锋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杨涵予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