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析 | 一切如常:银行净零承诺、贷款和参与

教育   2025-01-05 19:11   北京  


原文标题:Business as usual: Bank net zero commitments, lending,andengagemen

原文作者:

Parinitha R. Sastry, Emil Verner, David Marques Ibanez

期刊:WORKING PAPER


一、背景与贡献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开始显现,政策制定者、活动人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地呼吁经济转型,摆脱碳密集型生产。各国也纷纷制定了净零目标,导致经济转型需要大量融资。银行在资本配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绿色转型融资的关键。目前许多银行做出了净零承诺,将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其贷款和投资决策中。然而,这些净零承诺是自愿的,可能只是反映了绿色清洗行为。


本文对银行的净零承诺对其贷款行为以及借款公司的气候影响的影响进行了因果评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贡献。首先,有助于了解金融机构如何通过从排放密集型行业撤资来影响实体经济脱碳。本文通过研究贷款人净零承诺的因果效应,定义了气候相关银行的构成,以及有关气候变化的广泛声明是否应被解释为撤资的承诺。其次,本文对ESG投资中参与策略的文献做出了贡献,通过考虑对一系列银行脱碳策略进行新的实证检验。第三,为研究银行业以外其他背景下的撤资的工作提供了信息。本文提供证据表明,大型银行通过提高 ESG 评级来做出净零承诺,从而获得声誉收益,但其投资组合变化的证据有限。

 二、研究设计


本文使用了两个涵盖欧洲银行的管理数据源,一是银行-公司信用登记数据,涵盖了有关欧元区几乎所有贷款的详细信息;二是按行业和国家划分的银行全球贷款。


本文主要围绕银行如何影响融资排放的三个假设进行实证分析。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使其投资组合脱碳:撤资和参与。银行可以从污染企业撤资,并将资本重新分配给排放密集度较低的企业。或者,净零银行可以继续向污染企业提供贷款,但通过推动它们减少排放来参与。如果净零银行既不撤资也不与污染企业合作,那么净零承诺对融资排放的影响有限,反而代表了银行的绿色清洗。因此,本文主要检验一下三个假设:


假设1:与非净零银行相比,净零银行将减少对棕色借款人的投资组合敞口更多,特别是在以脱碳为目标的行业,将比非净零银行增加更多对绿色借款人的投资组合敞口。


假设2:与从非净零银行借款的企业相比,从净零银行借款的企业更有可能采取脱碳措施。


假设3:无论是净零银行还是非净零银行,向棕色和绿色借款人提供的贷款都将发生类似的变化,而且没有证据表明借款人正在采取脱碳措施。

 三、研究结果


本文首先提供了净零承诺银行的统计数据,发现加入NZBA的银行规模更大,向采矿业等“棕色”行业提供更多贷款,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其次,加入该倡议的银行设定的目标集中在发电、石油和天然气以及交通运输这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共同产生了全球大部分排放量。此外,这些银行在做出净零承诺之前,会在其拥有更多贷款敞口的行业设定目标。第三,加入NZBA后,银行的ESG评级显着提高。这表明获得ESG评级的大型银行可以通过做出气候承诺获得声誉和财务收益。


其次,本文拒绝了撤资假设。通过三重差分回归,结果发现,相对于没有净零承诺的银行,净零银行并没有更多地从其作为脱碳优先目标的行业中撤资。此外,也没有发现其他高排放企业撤资的证据。没有证据表明净零银行向目标行业或高排放企业收取的利率发生变化。


第三,本文通过检验从净零银行借款的公司本身是否更有可能采取措施减少排放来检验参与假设。结果表明,从净零银行借款的企业在完成脱碳目标后并没有更倾向于设定脱碳目标。


总体而言,本文结果对自愿净零承诺减少融资排放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支持了各国政府最近为提高净零承诺可信度所做的努力,也表明私营部门的自愿举措可能对脱碳影响不大。

四、原文摘要


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aper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onlyandshould not be interpreted as reflecting the views of, or implying an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or the Eurosystem. We thank Olivier Darmouni, Arik Levinson, Adair Morse, Stijn Van Nieuwerburgh, Philipp Schnabl, Gita Rao, Catherine Wolfram, and seminar participants at Bocconi University, Columbia University,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NYU WAPFIN, Sveriges Riksbank, and theFederalReserve Board for valuable comments and feedback. We thank Nikolay Danov, Francesca Faella, Jan Jakob Krueger, and Christoph Oberthur for outstanding research assistance. We thank Florian Berg for advice on using ESG ratings data.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i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作者:

张广逍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

王    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李祎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