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功夫不好会被形容为“三脚猫”?

文化   2024-11-09 12:17   天津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 钟 


猫,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一声喵下,人类心甘情愿化身“猫奴”,为猫主子服务;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摸不到猫猫,只能热衷于“云养猫”“云吸猫”;当然,也有不少人对猫无感,甚至害怕,只能远离之。与此同时,在和人类相处的过程中,猫的外观、品性,时时刻刻都在被人类观察着、审视着。


猫走路步态优雅,因为模特表演时的步态和猫行走的样子极为相似,所以将其命名为“猫步”。



猫喜欢窥视,为了安全起见安装在居室门上的窥视性透镜“门镜”,又叫“猫眼”。而在医学上,因为猫眼瞳孔内可反射黄白色黄线,人在昏迷或死亡时,瞳孔会呈现白色或黄白色的反光,这种医学现象也被称为“猫眼”。在宝石界,一种乌黑色的宝石因其表面有一道形如猫眼的“活光”,被称为“猫眼”。


单一个猫眼已经被人类拿来代指了三层含义,更不用提地方俗语中的“躲猫猫”(捉迷藏)、“猫冬”(躲在家里过冬)、“猫月子”(坐月子)、“猫蹲”(比喻不务正业,赋闲在家)等等带有猫的词语了。


为何人类对猫的态度迥异?猫猫又是如何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于猫猫的问题,就像是粘在外套上的“猫毛”一样,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早期驯养史


古埃及人恐怕是最早的“猫奴”。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开始养猫。不过,此时猫被视为一种神明的象征,女神贝丝特常以猫头的形象出现。由于其神圣的地位,古埃及的猫常被饲养在寺庙中。如果到了普通民众家中,猫也会得到精心照料。若猫不幸去世,所有家庭成员及仆人都要以剃眉毛来服丧,也有古埃及人在圣堂为猫的死举行哀悼。有些猫死后还会被做成木乃伊,进行厚葬。若古埃及人故意杀死一只猫,则可能要被处以极刑。



中国古人与猫的缘分,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彼时的猫和虎、豹一样,是穿梭在山林间的野兽,尚未被人类驯化。《诗经·大雅·韩奕》记载:“有熊有罴,有猫有虎。”《逸周书·世俘解》也曾记载猫作为野兽被狩猎的故事:“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


另外,古人也已认识到猫有捕捉老鼠的本领。从北宋陆佃对“猫”字由来的阐释中,可以窥得一二:“鼠善害苗,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能捉到田里的老鼠,进而保护禾苗的猫,自然成为古人想驯养之物。



而在中国,唐以前,少有畜猫、宠猫的人物和事迹见诸文字、载之史籍。在《北史》《隋书》的稀疏记载中,多为养猫事鬼的巫蛊之祸、宫闱之乱。文学作品中关于猫的记载,也多是灵异邪恶的象征,坊间也流传各种有关猫的灵异传说。例如《朝野佥载》中记载了隋朝大业年间,轰动一时的猫鬼之事;《金谷园记》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禁止宫廷和民间畜养猫鬼。


一直到唐代,宠猫之风渐起。起初的猫还是“奢侈品”,只有达官显贵们才有能力养育。武则天早年为好猫之人,她专门派人从各地收集各种极品名猫,在宫中豢养赏玩,晚唐武宗李炎、后唐琼花公主也都极为宠猫。



到了北宋时期,宠猫之风更甚。据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


“猫都人畜之捕鼠。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特见贵爱。”


可见此时,“猫”在北宋上层已经成为宠物,能不能捕鼠已经不重要了。


至于吃食上,也着实讲究,“凡宅舍养猫,则每日有人供鱼鰌(泥鳅)、养鱼、虮虾儿等” 。从此,猫由“捕鼠于田间以饱自腹”的窘迫境地,转而过上了“睡美人于怀中鱼肉食之”的安逸生活。安逸生活中的猫,开始变得慵懒、贪吃和挑剔,想必这也是“懒猫”“馋嘴猫”等称谓开始出现的原因。


褒贬不一的“猫文化”


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猫成了人类着重观察的对象。人们以对猫习性的了解,以及对猫的情感寄托和无尽想象,赋予它许多象征意义,也成就了许多“猫文化”。


(一)“猫和老鼠”的成语


在汉语成语里,有不少猫的踪迹。因为猫和鼠的渊源,古人不可避免地创造了假借猫鼠关系进行隐喻的成语。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笔记集《醒世恒言》中记载道:“月英见了焦氏,犹如老鼠见猫,胆丧心惊,不敢不跟着他走,到家又打个半死。”如今,人们依旧用“老鼠见猫”这一成语比喻十分惧怕的心情;清代《说唐演义全传》中言:“如今又不知那里杀来,又同牛鼻道人在此猫儿哭老鼠,假慈悲。”现在, “猫哭耗子”亦是形容人虚伪、假慈悲的绝佳用语。


除了猫和老鼠的敌对关系外,在成语——“猫鼠同眠”(或“猫鼠同处”)里,猫鼠关系则是非常融洽。看惯了猫捉老鼠,“猫鼠同眠”的画面实在是让人难以想象。


“猫鼠同眠”最早以“猫鼠同处”见于史迹。《新唐书·五行志一》中曾记载这一特殊现象:


“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


作为唐代真实发生且异于常态的历史事件,“猫鼠同处”被定义为是“鼠妖”在作祟,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后来,南宋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宋史·五行三》载:


“庆元元年六月,番昜县民家一猫带数十鼠,行止食息皆同,如母子相哺者,民杀猫而鼠舐其血。”书中对此评价道:“鼠象盗,猫职捕,而反相与同处,司盗废职之象也,与唐龙朔洛州猫鼠同占。”


可见,在世人看来,猫鼠二者作为天敌和谐共处,是司法废弛、国政破坏的凶兆象征。


到了明清之际,“猫鼠同眠”开始在小说中频繁出现,使得见之于正史的“猫鼠同处”真实怪异事件逐渐世俗化,而且传播更为广泛。尤其是在写隋亡而唐兴的历史时,“猫鼠同眠”或“猫鼠同处”的怪异现象,成为小说家笔下揭示隋唐朝代更迭的征兆之一。元末明初罗贯中的《隋唐志传通俗演义》中,在李密、王世充邙山之战前夕,王世充听闻巩洛二仓“猫鼠同群”残害粮食的异象,认定此为李密政权将亡的不祥预示,遂率精兵“杀奔巩邑”。


万历年间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中,对此情节以更为夸张、生动的语言,将“猫鼠同处”转化为“猫鼠同眠”。据书中介绍,洛口仓老鼠成群,本想放猫进粮仓捕鼠,但猫非但不食老鼠,反而“猫也吃米,鼠也吃米,吃饱之时,猫就枕着鼠,鼠就枕着猫,成群逐队,都睡在仓内”。《大唐秦王词话》中明确出现“猫鼠同眠”,而这一现象被视为违背天性的不祥之兆,也预示着李密日后邙山之战的失败及“飞鼠耗粮猫吃米,分明天败魏家君”的结局。


如今的“猫鼠同眠”,依旧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沆瀣一气。不过,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猫很少再以捕鼠为生,若猫见到老鼠可能会视若无睹,或者吓到炸毛,也有可能真的会和老鼠做朋友,毕竟,汤姆和杰瑞也有友好相处的时刻。



(二)备受喜爱的“猫”


除了成语,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关于猫的痕迹。无论是收藏在博物馆内的“猫蝶图”,还是大街小巷摆放的“招财猫”,都是人们对猫喜爱的象征。


猫蝶图


古人常以猫蝶图赠送年长者,取富贵、长寿之意。《礼记》曰:“七十为耄,八十为耋。”因猫同音“耄”,蝶音同“耋”,于是,猫常与蝴蝶共画,谐音“耄耋”,寓意长寿。


随着唐宋宠猫之风的兴起,猫开始出现在画师笔下。因为猫多爱捕鼠、捉雀、玩弄蚂蚁等等,顽皮可爱又好奇机敏的猫成为画师们很好的作画题材。


明清时期,是真正意义上的猫蝶图形成时期。画中的猫、蝶呼应更加明确。尤其到了清代,以祝寿为寓意的猫蝶图更为常见。黄汉在《猫苑》中曾言道:“又有猫蝶图,盖取耄耋之意,用以祝嘏耳。”猫蝶图逐渐成为传统花鸟画中一种固定图式。此外,猫蝶与牡丹、菊花等共画有“富贵耄耋”之意,与寿石、菊花结合则有“寿居耄耋”之意,以寄托人们的美好祝愿。



招财猫


有种说法,招财猫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中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曾写道:“猫洗面过耳则客至。”表明了古人已经意识到猫有招客的能力。2014年,在陕西岐山南北朝时期的窟龛群里,发现1600年前的神似“招财猫”的雕像,让人进一步推测招财猫的中国起源。


不过,学术界更多是认为招财猫(招き猫)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开始,日本养猫的风气渐起,各种关于“招财猫”的故事也随之流行。在众多有关招财猫起源传说中,1930年矢野弦撰写的“猫向豪德寺住持报恩”的故事流传较广、知名度较高。一天,豪德寺住持一边摸猫,一边说:“若是有精力的东西,便可以报答我的养育之恩。”几天后,豪德寺住持的猫竟然能抬起前脚招呼一位路过的武士,让其来到豪德寺。这位武士,深感于住持的高德博学和猫的灵妙举动,遂将豪德寺定为菩提寺,并且重新修缮。从此,寺庙香火不断。在猫过世后,住持为其建猫冢,并立了一尊猫像,称之“招福猫儿”。在该传闻中,除了替猫建冢塑像的情节外,招财猫举手招人的动作也正式固定下来。


关于招财猫不同的招手姿势还有着不同的解读:举右前手是招客,举左前手是招财。两只手同时举起来即是招福又招财。另有说法,闭眼是招近财,睁眼表示招远财;手举高被认为是招来远处的福气,手举低则会招来附近的好运。



时至今日,人们仍对招财猫情有独钟,有的被摆在门前,有的被请到家里,有的被奉到店铺中,招财猫无疑是人们心中的吉祥物。


(三)遭到嫌弃的猫


除了对猫的喜爱外,民间也流传有对猫或恐惧、或厌恶的说法。对猫排斥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人们多认为猫善成精,而且容易忘恩负义,是残忍与邪恶的化身。


“猫有九命”


“猫善成精”的典型表现之一便是“猫有九命”这一说法的流行。不过,不同国家对“猫有九命”也有着不同的解读。在中国,“猫有九命”多是赞扬猫天生灵敏,反应迅速,是猫强大生命力的表现。《佛经》记录道:


“猫有灵性,其命有九,人只得其一。故猫之灵性,殊非人类可及耳。”

“猫命有九,系通、灵、静、正、觉、光、精、气、神。”


而在国外的部分国家,“九命怪猫”则意味着邪恶不灭。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曾提到:“你取了猫命一条,它剩下的八条命都要向你报仇。”可见,“猫有九命”在外国人看来并非全然是好事。


早在1584年,英国作家威廉·巴尔德文的《小心猫》一书中介绍到,女巫可以占用自己的猫身体九次。而有九条命的猫,则会成为女巫的帮凶,也是魔鬼的化身。可见,“猫有九命”可视为欧洲中世纪的猎巫运动的遗留印象。这也是部分欧美人惧怕猫的原因,尤其是黑猫,因为它通体毛色是黑色,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秘之感,更让人感到阴冷恐怖。在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中,黑猫便会给人带来厄运和不幸。而日本也有着这样一个习俗,若在路上碰到一只黑猫,需得先退三步,才能继续往前走,如此才能打破黑猫带来的不幸。


“三脚猫”


生活中,人们多用“三脚猫”一词形容实力较弱的人。其实,在南宋时期,“三脚猫”一词已经出现。《百宝总珍集》中曾言道:“如若好物,多着主。如物不中,谓之三脚猫。”明代的郎瑛在《七修类稿·奇谑四·三脚猫》更是直白地说:“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这一词汇和古人养猫捕鼠的用途有关。


正常的猫一般为四脚,若缺少一脚,则猫捕鼠能力肯定大打折扣。而捕不到老鼠的猫,主人家自然会觉得不中用。由此,人们常拿“三脚猫”比喻功夫差、本领不到家,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不过,在四川方言里,“三脚猫”则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四川人民经常拿“三脚猫”比喻坐不住,爱到处跑的人。


无论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的描述,猫完全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已是不争的事实。人有万相,猫也有万相,抛却人类对猫的各种解读,猫只是一只猫。它们和人类一样,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可爱生命。


小编室的猫孩子们:招财、石榴、罐罐、月半、咪咪,以及来自下方猪希希猪郁郁兄弟俩的提问:


转发,点赞,评论了吗?嗯?


猪希希 and 猪郁郁

 is watching you


参考资料:
[1] 陈冠豪.日本招财猫起源传说的情节辨析与溯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2):119-128.
[2] 高文艳,宁丽萍.试论中外文化中的猫形象[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31(02):43-47.
[3] 郭心叶.“猫鼠同眠”考源[J].汉字文化,2021(09):118-120+123.
[4] 何南妮.宋代猫画艺术中传递的文化意韵[J].大众文艺,2020(09):137-138.
[5] 胡露凡,杨丽新.中俄文化中猫的象征意义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2018(29):159-160.
[6] 江于.猫是何时被驯养的[J].世界文化,2000(02):43.
[7] 李采莲.猫蝶图的形成与发展[J].收藏,2020(01):88-93.
[8] 李湘涛.中国的猫文化[J].科技智囊,2015(10):79-83.
[9] 马俊.鼠年说猫:宋人、宋诗与猫[J].唯实,2020(05):82-84.
[10] 钱光胜,王晶波.猫儿契式·猫画·佛经——俄藏敦煌写卷Дх.00147v《猫儿题》蠡测[J].敦煌学辑刊,2011(03):31-40.
[11] 熊桂芳.从宋人诗词角度看猫意象内涵及其历史变迁[J].名作欣赏,2022(14):141-143.
[12] 杨琳.半吊子·三脚猫考源[J].文化学刊,2016(02):33-36.
[13] 张春萍.浅谈招财猫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7):190-191.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杜若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钟诗艺(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戈雨 彦文




国历好物



13代归义军共守绝域
心向汉域,归义唐土
莫高窟里最波澜壮阔的晚唐史诗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
最新力作
讲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缘政治
刘后滨 马伯庸 曹盾 张苗 倾力推荐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