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春花焰》更会扮猪吃老虎:从“傻王爷”到大唐中兴之帝

文化   2024-11-05 14:54   北京  



本 文 约 6000 字

阅 读 需 要 28 分 钟 


近日的热播剧《春花焰》中,男主角慕容璟和遭人诬陷失去太子之位后,佯装羸弱、残疾,以麻痹对手,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朝沉冤得雪,一举翻身。


这种“扮猪吃老虎”的操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唐朝后期的唐宣宗李忱(chén)(原名李怡,登基后才改名李忱,本文为方便,统称李忱)却真的把这招玩成功了。他身为罪妾之子,又长期被人轻视打压,最终却登上皇位,大权独揽。他的晋位之路,堪称是扮猪吃老虎的经典。


坎坷降生,童年不慧


李忱的父亲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宪宗李纯。虽然贵为皇帝之子,但李忱母亲的身份却有些尴尬。他母亲郑氏既非豪门千金,也不是平民之女,而是一位罪妾。

郑氏是润州丹阳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元和初年(806),时任镇海节度使的李锜图谋造反。李锜听相面的人说,郑氏大富大贵,将会生下天子,于是把郑氏纳为侍妾。次年(元和二年,807年),李锜起兵造反,一个月就被朝廷闪电般平定,李锜被腰斩。郑氏沦为阶下囚,以戴罪之身入宫做了宫女,服侍唐宪宗的郭贵妃,后又被唐宪宗临幸。元和五年(810),郑氏生下李忱(当时名字叫李怡)。至此,李忱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了。


不过,李忱在一众皇子中显得平平无奇。唐宪宗共有20个儿子,李忱排名十三。他出生时,前面的十来个哥哥都健在,母亲的地位又实在太过卑下。李忱在整个童年时期都没有什么出众的表现,或者说,他故意表现得很不聪明,平日里沉默寡言,言行举止也显得迟钝愚鲁,宫里的人私下都以为这位皇子是个傻子。



有人认为,李忱母亲郑氏身份低微,又遭到郭贵妃的厌恶,连带着李忱也不被唐宪宗疼爱。故而唐宪宗对李忱的教育投入很是拉胯,这才导致李忱表现得如此不堪。然而这种说法很难解释后面李忱表现出的能力,如果真是童年教育被耽误,后面再要奋起直追大器晚成,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李忱本就“大智若愚”的假设或许更为合理。


更进一步推测,李忱这种内心聪慧外表愚钝的表现,乃是主动韬光养晦。这或许和他母亲郑氏的教导关系很大。郑氏的前半生充满坎坷,因为一个“生下天子”的预言就被强纳为妾,然后莫名其妙成为叛臣眷属。而今在皇宫里,更是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因此,郑氏大约从小叮嘱儿子不露锋芒。



从史料记载来看,李忱完美地把自己的傻子人设塑造了出来,并遭到上到父皇与皇兄,下到宫中宦官宫女的轻视。但谁也想不到,这个皇室傻子,有朝一日会成为皇帝。

危机四伏,从龙失败


李忱装傻之时,大唐本身也充满危机。彼时安史之乱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大唐面临三大忧患:藩镇、宦官、党争。


先说藩镇。安史之乱后,朝廷不但继续保持边镇,又在内地增设节度使,企图牵制边境,使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再说宦官专权。在中国古代的多数朝代,宦官通常必须依靠皇帝的信任才能与文臣抗衡。但在唐朝,宦官却可以架空甚至威胁皇帝,并全面压制文臣。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宦官掌握了兵权。唐玄宗时,宦官高力士官至骠骑大将军;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军政双掌,权倾朝野;唐德宗时,宦官统率禁军精锐神策军,势力完全坐大。唐顺宗李诵(李忱的爷爷)继位后企图改革新政,抑制宦官势力,却被宦官集团反扑。顺宗只当了半年皇帝就被逼逊位给太子李纯,即李忱的父亲唐宪宗。



而朝中大臣们呢,在外有藩镇抗命、内有宦官操权的情况下,居然还闹起了内部党争。如9世纪上半叶很激烈的文臣内斗“牛李党争”,即以牛僧孺、李德裕二人为首的两派争斗,给原本就混乱的朝政又增添了一份麻烦。


在李忱人生的前十年,上述三大问题还不算太严重。李忱的父亲唐宪宗才略出众,果断强势。他对外打击藩镇,取得不俗战果,镇海、淮西、淄青平定,魏博也一度归附;对内能控制宦官,掌权的宦官全是自己的心腹。宪宗还提拔了一批干练之臣,多行善政。至于牛李党争,此时还刚刚萌芽,尚未大动干戈。



然而到元和十五年(820),唐宪宗因服食丹药,性情躁怒,身体不适,病重之时被宦官陈弘志、王守澄谋杀。宦官们又分成两派,各自拥立一位皇子想要登基。梁守谦、王守澄等杀死吐突承璀及其拥立的宪宗次子李恽,拥立宪宗第三子、太子李恒继位,即唐穆宗(宪宗长子李宁已早死)

这一年,李忱虚岁十一。皇帝李恒比他年长十五岁,对兄弟们还不错,在次年(长庆元年,821年)把一众兄弟都封了王爵。李忱被封为光王,其母郑氏也得到了“光王太妃”的称号。


史书记载,就在穆宗登基后不久,李忱开始有反常表现。一次他生了重病,躺在床上浑浑噩噩,忽然间一跃而起,端端正正拱手作揖,好像在面对臣僚一样。在一旁照顾的乳母大惊失色,以为这位原就傻乎乎的小王爷怕是疯了,赶紧报告穆宗。穆宗闻讯赶来,仔细看了看李忱,扶着这位十三弟的背说:

“我兄弟不是疯子,他是我们老李家的英雄俊杰呀。”穆宗下令赏赐了玉如意、御马、金带给李忱,还安排自己生母郭太后的堂弟担任李忱的师傅。


这段记载比较神奇。《唐书》中还说李忱跃起时有一道光芒照耀,仿佛上天显示神迹,把一个二傻子变成了奇才俊杰。不过,撇开神仙指点二傻子开窍的传说,这更像是皇帝李恒和光王李忱联手演的双簧戏。似乎李恒挺看好这个外表傻乎乎的小兄弟,打算借着“上天旨意”,为以后重用李忱制造舆论。



这期间的另一个故事,是说李忱梦见自己乘龙升天。他把这个梦告诉了母亲郑氏。光王太妃郑氏没有忘记当年自己的遭遇。她告诫儿子:“这个梦如果让别人知道了会有大祸,你千万不要再说。” 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郑氏一贯教诲儿子谨慎和低调,足见这位贤母从悲剧中吸取的教训。


穆宗虽然对李忱不错,但才能欠缺,志向也不在治国。他贪图享受,毫无节制地穷奢极欲。宪宗时代被压制的三大矛盾再度复起。藩镇势力蠢蠢欲动,尤其是魏博牙兵哗变,逼死节度使,重新割据;宦官势力大为扩张,王守澄把持朝政;牛李党也正式开掐。长庆四年(824)正月,穆宗驾崩,年仅三十岁。


原本可能欲有所为的李忱,选择了重新开始韬光养晦。

假痴不癫,扮猪成功


李忱看得很明白,三哥死了,年少的侄儿继位,政局更加混乱,还是不要出头为好。


穆宗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好几个儿子。其长子李湛继位,即唐敬宗。敬宗在位期间也是疯狂玩乐,压榨百姓。宝历二年十二月(827年1月),敬宗在酒宴玩乐之际,被宦官刘克明等弑杀,年仅十八岁。



敬宗的几个儿子当时都年幼,宦官们拥立敬宗的弟弟,穆宗次子李昂登基,即唐文宗。文宗勤于理政,厉行节俭,任用贤能,兴修水利,平定藩镇叛乱,力图中兴唐朝。同时,文宗虽然是宦官拥立的,却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决意扫除宦官势力,为父亲宪宗和哥哥敬宗报仇。


太和四年(830),文宗准备诛杀宦官,却被宦官王守澄得知。次年,王守澄流放了忠于文宗的宰相宋申锡和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二人忧愤而死。文宗又在太和九年(835)与大臣郑注、李训谋划,终于杀了宦官陈弘志和王守澄。正当文宗打算趁机将宦官一网打尽时,掌管神策军的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公然调兵攻入皇宫,劫持文宗,杀死郑注、李训等大批朝廷官员,一时血流成河,史称“甘露之变”,自此,宦官的权势达到新的巅峰。文宗沦为宦官们的傀儡,至开成五年(840)正月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岁。


文宗生前本来已经立侄儿李成美(敬宗幼子)为皇太子,然而仇士良、鱼弘志为首的宦官却改立文宗的五弟李炎继位,史称唐武宗。



唐武宗时年二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他倒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在位时对内任用能臣,抑制宦官势力。“甘露之变”的主谋,拥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也被武宗明升暗降削去兵权,只得辞职回家,不久死去,死后还被问罪抄家。对外,武宗讨平卢龙、昭义等藩镇的叛乱,打败了南侵的回鹘。然而武宗因服用金丹过量,在会昌六年(846)驾崩。


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接连三位皇帝都是穆宗之子,李忱的侄儿(但年龄与李忱差不多)。他们先后当政的这二十余年,李忱也从虚岁十五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三十七岁的中年人。他早在穆宗在位期间就得到赏识,随着年岁增长,经验逐渐丰富,他与三位侄儿皇帝年龄相当,辈分又是叔父,地位尊贵,按说是有机会大展宏图的。


然而他没有。相反,李忱完全收回了当初那灵光一现的神采,重新退回沉默寡言的状态。但凡是大人物相聚的场合,他都一声不吭,如同哑巴一般。三个侄儿皇帝,以及其他的权贵勋臣,看着数十年风格如一的李忱,也都把他当成了笨蛋。唐敬宗死得早,在位时年轻,对叔父还有一丝尊敬。唐文宗、唐武宗年龄大了,看着这个年岁差不多的傻叔叔,忍不住想开开玩笑。他们每次到十六宅(唐朝诸王居住的府邸)召集宗室诸王宴会的时候,都想方设法威逼利诱,一定要李忱说出话来,以供取乐。李忱呢,每次说出的话,都是稀里糊涂,前后不搭,惹得侄儿皇帝和众位宗室哄堂大笑。这出“喜剧”几乎成了文宗、武宗两朝宗室聚会的保留节目。他们还给李忱取了个称号,叫“光叔”。唐武宗性情豪放,对“光叔”尤其无礼,经常拿他开心。李忱面对侄儿皇帝的羞辱,毫无愠色,配合着给大家逗乐,哪里还有一点当初“吾家英物”的气质。



李忱这样忍辱含垢,是因为他对局势看得清楚:在宦官、文臣、藩镇这内外三重的环绕下,皇帝实在不是一个安稳岗位。一方面自己身为年龄不大的皇叔,本身就可能遭到来自皇帝侄儿的猜忌。他自己的母亲郑氏,为宫女时曾伺候过太皇太后郭氏(唐穆宗之母,敬宗、文宗、武宗的奶奶)。两位老太太彼此有仇怨,郭太后难免恨屋及乌,这种态度也可能影响几位小皇帝。有野史说唐武宗嫉妒父亲穆宗当年对叔父光王看重,下令将光王李忱扔到厕所粪坑,李忱得到宦官帮忙才得以逃脱,还一度出家为僧避祸。这段记载不见于正史,却与正史中唐武宗轻视、羞辱李忱指向同一件事:就是李忱的身份导致他在朝廷有风险,他不得不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


另一方面,宦官集团更是盘踞内廷的怪物。近年来的数代皇帝都是宦官拥立,自己的爷爷唐顺宗被宦官逼着退位后郁郁而终,自己的父亲唐宪宗和侄儿唐敬宗被宦官所杀,另一位侄儿唐文宗也沦为宦官的傀儡,还有二哥李恽、六哥李悟、侄儿李榕、侄孙李成美等,均是卷入内廷斗争后被宦官杀害。



这样复杂凶险的局势下,一旦当了出头鸟,很可能被不知何处飞来的暗箭射中。还不如继续装疯卖傻,韬光养晦,至少可以保住性命和地位,以待时机。


李忱经过二十多年如一日的表演,成功在宦官、权贵的心目中把自己定型为才能平庸、毫无大志、人畜无害的乖宝宝,也借此避过了一次次横扫朝堂的政治风暴,终于等到机会的到来。

一朝成龙,雷厉风行


会昌六年(846)初,三十三岁的唐武宗忽然生病,不再会见群臣,宰相李德裕求见都被挡驾。三月,武宗身边宦官传出诏书,以光王李忱为皇太叔,“权勾当军国政事”。不久武宗驾崩,李忱在侄儿先帝的灵柩前继位,成为唐朝第十七任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唐宣宗。



李忱当上侄儿的继承人,这是比较不合规矩的。唐武宗自己有五个儿子的,按唐朝帝王早婚早育的习惯,其长子李峻很可能已经十多岁了,他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就算武宗的儿子太年轻当不了皇帝,武宗之兄敬宗的次子李休复和三子李执中当时很可能还在世,由他们继位也比作为叔父的李忱更靠谱。再说,就算要立武宗的叔父,李忱的十二兄李愔当时同样健在,论长幼秩序,李愔也比李忱要优先才对。


李忱能够击败自己的侄孙和哥哥当上新皇帝,主要原因就是神策军中尉马元贽为首的宦官集团认为李忱为人愚钝,比较容易控制,故而选择用他作为棋子。当时武宗病重,宰相李德裕等大臣均无法会面,周围环绕的只有宦官。武宗的遗诏上写谁的名字,马元贽可以上下其手。在马元贽等宦官们看来,让这个“傻子”继位,宦官集团便可以一改武宗时代的憋屈,再次将皇权握于股掌之中。


然而他们想错了。


黄袍加身的李忱,终于甩开了“愚弱”的伪装,露出真正的帝王气魄。


宣宗李忱一反过去的浑噩糊涂,接见群臣,处理积压的朝廷事务。待人接物,都是有章有法,一丝不苟。人们这才醒悟过来,这位新皇帝非但不是糊涂虫,反而是个贤明之君。


李忱蛰伏二十余年,已经冷眼旁观了许久,对朝廷争权夺利的残酷了然于胸。他明白,自己作为长期被轻视的王爷,要想确立权威必须牢牢控制宰相。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与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已经斗争了数十年,交替进退,你上我下。唐武宗掌权时,李党得势,李德裕为宰相,牛僧孺等纷纷外放。宣宗对李德裕素来厌恶,四月里刚一亲政,就免去李德裕宰相之职,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李德裕位重功高,却被宣宗如此成功罢免,朝野无不惊骇,更加对宣宗刮目相看。九月,宣宗又贬李德裕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此后,认清风向的群臣对李德裕不断弹劾攻击,李德裕被一贬再贬,最终于外放崖州时病死。打倒李德裕的同时,宣宗又提拔重用了原本外放的牛僧孺等人。随着李党崩盘,持续多年的“牛李党争”正式终结。


宣宗对官员的任用非常慎重,宰相人选皆由自己选定,杜绝朋党。对于地方的刺史,他规定上任之前必须先到首都接受自己当面考察询问,了解其优劣再任命。他赏罚严明,严格法度,把升官奖赏的名额给那些真正有才能、有政绩、有忠心的官员。他对于违法乱纪的按律严惩,对权贵和自家亲近之人也不偏不倚。这样,宣宗组建了强有力的官僚队伍。这支团队中的佼佼者都是自己熟悉、提拔的,并尽可能减少他们结党营私的风险,进而加强了皇权。


对于宦官集团,宣宗更是毫不客气地打压。首先是翻旧账,追查他爷爷唐宪宗被弑杀的同谋者。时隔二十多年,当初行刺的几个主谋早已死去,但宣宗借这个由头,搜捕消灭这些人的党羽后辈,狠狠打击了宦官和依附宦官的权贵。一时间,宦官及朋党被杀的杀流的流,势力大大削弱。


对于拥立自己登基有功的神策军中尉马元贽,宣宗虽厚加赏赐,但也紧密监控其一举一动,防止他搞什么名堂。大中四年(850),宰相马植和马元贽攀交情,认了同宗。马元贽甚至把一条宣宗赏赐的腰带都送给了马植。马植戴着这条腰带上朝,被宣宗认出,追问之下,马植全盘招供。宰相和宦官攀交情,是宣宗的大忌。第二天,马植就被罢免了宰相,不久又贬为常州刺史。用这种手段,宣宗切断了大臣与宦官的结盟,削弱了宦官集团的力量。


到了大中八年(854),宣宗颁布诏书,说当初弑杀宪宗的叛党骨干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剩下的疏远党羽不再追究。他又把二十年前“甘露之变”被宦官杀害的官员们,除了李训、郑注两人之外,全都昭雪平反。这是从政治和舆论上进一步压制宦官们的气焰。



加强皇权,稳定内部之后,宣宗大展宏图。他对外平定了奚族、吐蕃、党项、安南和南诏的入侵和作乱;对内勤俭治国,轻薄赋税,与民生息,使得他治理下的大唐出现了一些中兴的气象,史称“大中之治”。宣宗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小太宗”,将“大中之治”与“贞观之治”的相比较。

不过,小太宗终究不是唐太宗,晚唐的大中之治也难以媲美初唐的贞观之治。大中十三年(859),唐宣宗服用“长生药”后中毒身亡(一说被蓄意谋杀),享年五十岁。他死之后,唐王朝又回到了宦官跋扈、皇权衰落的老路,并于数十年后灭亡。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巴山夜雨涮锅‍‍‍‍‍‍‍‍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吴倩雨(实习)
校对 | 李栋‍‍




国历好物



13代归义军共守绝域
心向汉域,归义唐土
莫高窟里最波澜壮阔的晚唐史诗
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
最新力作
讲透晚唐河西走廊地缘政治
刘后滨 马伯庸 曹盾 张苗 倾力推荐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的永远18岁~

国家人文历史
真相、趣味、良知。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