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宁惹喝醉的,不惹山西午睡的。”
一则网络俗语的流行,让山西以“午睡大省”的形象出现在了大众视野当中。午后安静的街巷、因午休而中午暂时闭店的商铺、夏季常见的阳伞+躺椅组合、小学时积攒的家长签字证明“已午睡”,都成为这一现象的有力注脚。
对此,网友一针见血地开玩笑道:“中午,或许是攻打山西最好的时间……”
事实上,午睡文化并不是山西一省的专利。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当中,午睡以至睡眠,都是修养身心、聚神养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的快节奏早已打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今天,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同山西省一样,保持着午休的生活习惯。在神经科学和疾病研究等领域,午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激起了不少研究者的兴趣。
枕头已经备好,我们出发吧。
山西人因何爱午睡?
那么,是什么使得山西人与午睡现象产生如此密切的联系呢?
对于午睡现象,我们常常听到一种类似于“饮食决定论”的解释,也即山西作为面食大省,山西人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更易“晕碳水”“晕饭”,出现餐后困倦嗜睡的生理现象。诚然,人们在食用碳水含量较高或较为油腻的食物后感到疲惫,这种现象也即餐后嗜睡(Postprandial Somnolence)或“晕饭”(Food coma)。长期以来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当人们进食时,大部分血液都会流向消化器官来处理食物。当血液来到胃肠道,集中力量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时,我们脑部的供血就会随之减少,所以餐后会觉得困倦。
然而,这种说法似乎具有一定误导性。2004年4月发表在Medical Hypotheses期刊的一项研究指出,餐后状态下颈总动脉的血流量并未出现可测量的变化,供血分配的变动似乎并非引起餐后嗜睡的主要原因。同时,此项研究为餐后嗜睡现象提出一个新的假说,即进食改变食欲素等激素的分泌,进而调节了睡眠中枢(如下丘脑)的活动。
在饮食因素外,自然环境影响说也广为流传。有网友提出山西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且深居内陆、大陆性较强,正午光照强烈,不宜工作而宜休息。也有观点认为,山西表里山河、险关众多,是为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地形山环水绕、易守难攻,境内则物产丰沛,水深土厚,优良的地理条件为山西人提供了相对平稳的生活环境,形成安土重迁的观念,得以安闲午睡。
笔者以一名山西土著的观点来看,上述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作为走在转型进程中的资源大省,作为拥有丰富古建古迹资源的历史文化强省,山西以温厚的怀抱给偷闲的过客、给漂泊他乡奋斗打拼的游子以一方安闲午睡的荫蔽。这何尝不是一种慰藉呢!
地无分南北
我国居民午休的普遍性
如果将目光从山西推往全国,我们很容易发现,午休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一项较为普遍的生活习惯。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更倾向于夏季午睡;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居民中有午睡习惯者比例更高。发表在2017年4月《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38卷第12期的一项研究《中国成年人睡眠时长、午睡与失眠症状的分布及关联研究》调查了10个地区的452829名研究对象。研究显示,20.3%的研究对象一年四季均有午睡习惯,40.1%仅在夏季午睡,39.6%没有午睡习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睡眠时间更长,更倾向于仅在夏季午睡;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居民睡眠时间更短,更倾向于有午睡习惯。
在午睡频次和时长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组织的一项针对不同地区午睡行为的研究则显示,华南地区每周平均午睡5-7次的被调查者在各地区中占比最大(52.96%);东北地区每周平均午睡1-2次的被调查者在各地区中占比最大(18.00%)。从午睡时长来看,各地区每天平均午睡20-45分钟的被调查者占比约为50%,20分钟以内或60分钟以上的午睡时长在各地区中占比最小。
从上述研究成果中似乎可以推论,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有午睡习惯的居民比例更高,午睡频次也更多。南方地区相对炎热的气候条件可能是这一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个体在相对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更多地进行午睡,这可能是气温的升高加快了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容易导致疲劳感的产生。而午睡习惯的城乡差异,则更可能与农业生产习惯有关——夏季午后的高温和强烈光照都不宜进行室外田间的生产劳作。
道教和中医都与“午睡”有关?
苦爱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陆游《午梦》
在道教和中医文化中,包括午睡在内的睡眠是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幽窗午梦”睡得物我两忘,固然是古人清净自在、闲适而快乐的境界,“见素抱朴”“顺时应气”睡得聚神益气,才符合古人天人合一、平静而养生的追求。
关于睡眠之术,道教典籍中有相当多记载,其中大多是指导人们如何“健康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首先,道教主张睡前不应饱食。《养生延命录》提出“饱食即卧生百病”,也就是进食过饱后立即睡觉易生多病,睡前应当尽量少吃,以不饿为限度。这与《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相契合。
其次,道教主张先睡心、后睡眼,在睡前放松心情、安定情绪,忘却日间的种种俗务才能快速入睡。欧阳修曾盛赞这一观点,并在《答梅圣俞莫登楼》中表示“惟思睡眠拥衾绸,人心利害两不谋”,肯定睡眠对于调养精神的作用。
再次,道教相当重视卧姿和卧向。其中以侧卧为最佳卧姿,仰卧和俯卧都不可取。道藏《至言总》提出“卧欲屈膝侧卧,不欲如尸,慎之”,“尸”即仰卧,《论语·乡党第十》就曾提出过“寝不尸,居不客”。道藏《混元经》也认为,“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在卧向方面,道教主张应时而变,同时避免北卧。《道林摄生论》中提到“丈夫头勿北卧”,《老老恒言》则解释了原因,认为:
“头为诸阳之会,而北方属水为坎,是阴中至阴,主冬主寒,若夜间阴气大盛之时头北而卧,当会伤及人体阳气,丛生百病。”
融会道教五行学说的中医理论,则进一步将道教的睡眠之术推广为操作性较强的养生之道。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记录了不少堪称“健康小贴士”的睡眠注意事项。孙思邈认为,卧室布置应当符合道教“见素抱朴”的精神,以“雅素净洁无风雨暑湿为佳”,这样才能使人忘却世间的奢靡享受与种种烦恼。
卧室具体的陈设上,首先应当符合防风要求,安置寝室时“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使睡眠免受风邪。其次,卧室应当注意光照和温度的控制。头边不能安灯,睡眠时更应熄灯,以达到神安则寐的功效。室内温度也不能过高,“头边勿安火炉”,否则容易引起头痛昏重、两眼干燥。再次,孙思邈同样对四时的最优卧向作出建议。五行学说中以东、南属阳,西、北属阴,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千金要方》提出“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而传统建筑一般坐北朝南,床铺置南、头勿北卧则有利于尽可能多地增加光照,以提高室内的温度,同时避开寒气损害。
除去那些宗教学或神秘学因素之后,古人所倡导的睡眠养生之术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比如,道教主张睡前不应饱食,从科学角度看这确实有助于减轻肠胃负担、提高睡眠质量;又如道教主张右侧卧为最佳卧姿,现代医学则基本肯定这一说法:右侧卧时心脏处于高位不受压迫,肝脏处于低位供血较好,有利于新陈代谢。因此,我们大可以取古人睡眠之术的精华,虚心学习。
人醒我独眠
现代人怎样科学午休?
在今天,午休的利弊在各类科普文章中已经论述备矣。有研究指出,适当午休有减缓大脑萎缩速度、降低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概率和使人精力充沛等种种好处。还有学者认为,午睡习惯与失眠症状、睡眠时长也存在关联。没有午睡习惯者入睡困难、早醒风险更高,提示在一般人群中提倡午睡也许有助于预防失眠。但2015年发表在Sleep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则也提出,午睡与全死因死亡、患糖尿病等风险的增加存在正相关(睡得太多了也不好哦!),其中具体的关联机制尚不明确,但不排除是由于老年人群或慢性疾病的混杂作用所致。还有研究指出,过度午睡会增加患痴呆症和中风的风险。
由此可见,如果午睡超过30分钟,很可能会招来诸多疾病,对健康长寿毫无益处,甚至还不如不睡。以上研究提醒我们:午睡只宜小憩,不宜过久。一般建议午睡时长不要超过30分钟。
不过,对于忙于工作的上班族,往往很难有条件躺平午睡,如何才能在短时间里给自己充个电,以保证下午的工作状态呢?闭目养神法或许可以尝试:闭目养神,同时调整呼吸、放慢节奏,并按揉太阳穴、百会穴、睛明穴,有舒缓紧张感的作用。
事实上,是否需要午睡,跟自身年龄、体质、睡眠情况、身体状况等都有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有良好的午睡习惯固然不错,但如果没有,只要白天不觉得困倦、疲劳,身体也无不适症状,那么不睡也完全可以。
由上可知,午休既是社会文化与生产习惯作用的产物,也与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卫生健康有着密切关联,可以说是站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交叉点上的共同结果。当我们观察这个有趣的现象时,大概会惊讶于“执两用中”“道法自然”与现代自然科学质疑求真精神的共鸣,也会回想衣食住行皆是人伦天理的古训: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
[1]廖建桥,许群珍,袁子云,等.午睡在中国的流行性及原因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0(02):16-19+70.
[2]Bazar, K.A., A.J. Yun, and P.Y. Lee, Debunking a myth: neurohormonal and vagal modulation of sleep centers, not redistribution of blood flow, may account for postprandial somnolence[J]. Medical Hypotheses, 2004. 63(5): p. 778-782.
[3]万法勇.道教的睡眠术[D].山东大学,2006.
[4]常兆旸.《备急千金要方》养生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
[5]赵颖初,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09):1940-1941.
[6]赵颖初.基于中医睡眠养生理论的睡眠模式的文献研究及内视法对睡眠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
[7]邵明众.孙思邈道医养生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5.
[8]Zhong GC,Wang Y,Tao TH,et a1.Day time napping and mortality from all causes,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cancer: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Sleep Med,2015,16(7):81l-819.
[9]曹雅旻,李丹,李奎宝,等.午睡与血压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21):1699-1701.
[10]郑棒,林丽玲,余灿清,等.中国成年人睡眠时长、午睡与失眠症状的分布及关联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04):452-456.
[11]Binks, H., et al. Effects of Diet on Sleep: A Narrative Review[J]. Nutrients, 2020. 12.
[12]谢双峥.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江西中医药大学,2021.
[13]温俏睿,朱蕴卿,吕筠,等.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午睡行为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12):1869-1874.
[14]温俏睿,朱蕴卿,吕筠,等.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午睡行为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43(12):1869-1874.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