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在古代中国新年通常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九,乃中华民族最为庄重之传统佳节。清朝皇室的春节活动始于腊月初一,终于二月初二,除夕和元旦达到高潮。诸般庆典活动,皆寓含民众对美好生活之殷切期盼。无论深宫幽院,抑或寻常巷陌,皆共守同一文化根脉,虽表现形式各异,文化内涵则一脉相承。家家户户沿袭古风遗俗,备受尊崇。古代帝王身为国之象征,皇宫内庆祝新春之际,更显庄严,而清代宫廷之新年庆典,则巧妙融入满族风情,别具一格。
一、封印
封印就是把玺印封存起来暂停使用,表示放假不办公。清代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左右封印,具体日期由钦天监择吉日,布告天下。各级官府均同时封印。正月再择吉日开印,恢复正常办公。
清代皇帝御宝有“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等二十五方宝玺。它们平时密藏于皇宫里交泰殿的宝盒中,使用时在乾清门由大学士与内务府总管大臣共同监视钤印。封印即在乾清门清洗后,封存在交泰殿。
二、祭灶
清宫于腊月二十三日在坤宁宫祭灶。祭品有盛京(今沈阳)内务府进呈的麦芽糖等祭品33种以及张家口进贡的黄羊一只。民间祭灶后将旧神像焚去,除夕再张贴新神像。宫中使用木质牌位,故仅焚祭品。
灶王神像
三、安设天灯、万寿灯
明清两代,过年时在乾清宫丹陛下竖立天灯二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宫中停止竖立。
天灯
清代天灯自腊月二十四竖立,二月初三撤出。每晚点亮,相当于夜晚高位照明灯。
灯杆高度近14米,以楠木雕刻云龙纹。顶部有亭,亭下安龙头、龙尾状灯托,龙头挑挂彩灯。灯杆下端插在汉白玉石座中,四周由4根戗木支撑。还有4个铜人牵拉彩灯,以防随风摆动。
万寿灯
明清两代,过年时在乾清宫丹陛上竖立万寿灯二座。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起,宫中停止竖立。
清代万寿灯腊月二十四日竖立,正月十八日撤出。只在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一、十四至十六日上灯8串,每串8盏,其余日子则悬挂灯联。
灯杆高度近11米,以楠木雕刻云龙纹。顶部有亭,亭下有云龙挑头8个,用以悬挂灯联。每灯悬挂灯联8幅;每幅正反各有20个金字。乾清宫灯联文字沿用明代,辞藻华丽,祝颂太平。
六、恭奉坤宁宫萨满神位至堂子
堂子,是清代皇帝立杆祭天祭神的场所。《大清一统志》记载:“堂子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每岁元旦亲祭。凡国家有征讨大事,必亲祭告。”所谓亲祭,即皇帝亲自履行祭祀仪式,以示重视。
清代皇室信奉萨满教,平时在坤宁宫举行朝祭、夕祭。腊月二十六日,将坤宁宫内神灵送至位于长安左门外附近的祭堂子进行祭祀,正月初二日再迎回宫中。堂子祭礼相当繁杂,以正月初一日祭神拜天、出征及凯旋祭旗纛最为重要。
乾隆皇帝在谕旨中所说:“堂子之祭,乃我朝先代循用通礼,所祭之神,即天神也。”乾隆三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帝谒泰陵后,回銮圆明园。二十九日,帝诣畅春园问安后回宫。途中咏《西直门外作》一首,内有:“询豫清晨复进宫,敬神事亦述家风。石衢十里而遥耳,便以传餐憩倚虹。”诗中自注曰:“每岁春秋坤宁宫神前立杆大祭,必亲诣行礼,敬循祖宗以来令典。兹蠲三月朔日举行春祀,因于前期还宫。”祀神礼毕,三月初二日,帝即返回圆明园。
七、祫祭
祫祭即合祭祖先。
凡祭祀必提前斋戒,以示虔敬庄重。祭太庙为最高等的祭祀——大祀,皇帝须斋戒三日。斋戒期间,不理刑名,不办公,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祭祀前一日还需沐浴。
斋戒前由主管祭祀的机构——太常寺进斋戒铜人与斋戒牌,提醒斋戒之人保持恭敬之心,不可懈怠。斋戒铜人与斋戒牌均创自明洪武时期。铜人手执牙骨类板片,大祀时上书“斋戒三日”。斋戒牌初为木牌,设于官署中。雍正十年(1732),皇帝下令改为随身佩戴的形式,以便随时警示。
除夕前一日,皇帝亲自到太庙祭祀。“请太庙后殿四祖、四后神位至奉先殿,与列圣、列后合飨。其后罢奉请,就太庙后殿祀之。”太庙分前、中、后三殿,前殿是享殿,中、后殿是寝殿。平时,中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到先帝的牌位,后殿供奉太祖之前四位远祖的牌位。祫祭时,把中、后殿的祖先牌位全部请到前殿,一起祭祀。
帝后牌位安放在金漆宝座上,犹如生前一样。每位皇帝与他所有皇后共用一张供桌。
祫祭历代禘、祫分祭,礼说缤纷,罔衷古训。清制有祫无禘。除夕飨庙,实始太宗,世祖本之,着为祭典。顺治十六年,左副都御史袁懋功请举祫祭,以彰孝治。乃定岁除前一日大祫,移后殿、中殿神主奉前殿。四祖、太祖南乡,太宗东位西乡。先一日遣官告后殿、中殿,致斋视牲。届日世祖亲诣,礼如时飨,自是岁以为常。寻定祫祭乐舞陈殿外。
康熙时,御史李时谦请行禘祭。礼臣张玉书上言:“考礼制言禘不一,有谓虞、夏禘黄帝,殷、周禘喾,皆配祭圜丘者;有谓祖所自出为感生帝,而祭之南郊者;有谓圜丘、方泽、宗庙为三禘者:先儒皆辩其非。而宗庙之禘,说尤不一。或谓禘止及毁庙,或谓长发诗为殷禘,雍诗为周禘,而亲庙、毁庙兼祭者。唯唐赵匡、陆淳以为禘异于祫,不兼群庙。王者立始祖庙,推祖所自出之帝,以始祖配之,故名禘。至三年一祫,五年一禘,说始汉儒,后人宗之。汉、唐、宋禘礼,并未考始祖所自出,止五岁中合群庙之祖,行祫禘于宗庙而已。大抵夏、商以前有禘祭,而厥制莫详。汉、唐以后有禘名,而与祫无别。周以后稷为始祖,以帝喾为所自出,而太庙中无喾位,故祫祭不及。至禘祭乃设喾位,以稷配焉。行于后代,不能尽合。故宋神宗罢禘礼。明洪武初或请举行,众议不果。嘉靖中,乃立虚位,祀皇初祖帝,以太祖配,事涉不经,礼亦旋罢。国家初定鼎,追上四祖尊称,立庙崇祀,自肇祖始。太祖功德隆盛,当为万世庙祖,而推所自出,则缔造大业,肇祖最着。今太庙祭礼,四孟分祭前、后殿,以各伸其尊。岁暮祫飨前殿,以同将其敬。一岁屡申祼献,仁孝诚敬,已无不极。五年一禘,可不必行。”遂寝其议。
乾隆三十七年大祫,帝亲诣肇祖位前上香,馀遣皇子亲王分诣,复位行礼如常仪。诣庙节文减之如时飨。六十年将届归政,九庙俱亲上香。嘉庆四年,定岁暮祫祭,前殿座位视时飨。咸丰八年,文宗疾甫平,亲王代行祫祭,然先祭时犹亲诣拜跪焉。其因时祫祭者,古礼天子三年丧毕,合先祖神飨之,谓之吉祭。雍正二年,吏部尚书朱轼言:“皇上至仁大孝,丧三年如一日,今服制竟,请祫祭太庙,即吉释哀。”制可。明年二月,帝诣庙行祫祭,如岁暮大祫仪。自后服竟行祫祭仿此。
撰写:张凌瑞
编辑:宋佳兴
文字审核:高 波
责编:徐熙若
审核:付春梅
监制:吴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