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
秋
团
圆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
秋
来
源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中国以及汉文化圈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日期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逢秋季的中期,因此被称为“中秋”。根据历史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且《礼记·月令》也提到这一节日的相关习俗。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古人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处于秋季的第二个月,即仲秋,因此中秋节也得名于此。农历八月十五,又正值秋季的中分之日,使得中秋节成为秋季的重要节日。
在汉代,中秋节开始普及,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流频繁,节俗逐渐融合。汉代文献已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提及了“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活动。这一时期,人们在中秋节或立秋之日会举行敬老、养老的活动,赠送雄粗饼等礼品,展示了当时节日与敬老习俗和生产活动的紧密联系。尽管晋朝时期已有中秋赏月的记载,但这一习俗在北方尚未普及。
唐代时中秋风俗在我国北方地区已流行。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代。《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 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到北宋时期,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更加正式化,阴历八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中秋节。此时,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描述节令食品的记载,例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同时,“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这表明中秋节不仅成为了赏月的节日,也成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时刻,夜市热闹非凡,儿童欢声笑语,婚庆活动热烈。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不仅承载了丰收的喜悦,还象征着家庭团圆和亲情的美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秋节始终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连接着人们的心灵和情感。
撰稿:周龙宇
编辑:宋佳兴
文字审核:张凌瑞
责编:徐熙若
审核:付春梅
监制:吴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