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华夏东极·共迎旅发大会 | 三江平原历史上的行政设置

2024-10-07 12:44   黑龙江  



三江平原位于祖国东北部,是一颗镶嵌在中国东北方闪烁的明珠。考古发掘证实距今17000-13000年前三江平原已生活着从事渔猎经济的人群。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生活在三江平原地区的人群为肃慎人,汉魏时期改称为挹娄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勿吉人,隋唐时期生活在三江地区的是黑水靺鞨人,辽、金、元、明中期称为女真人,明末清初生活在三江平原的少数民族为满、赫哲、鄂伦春、蒙古等民族。

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生产活动和文化等方面一直同中原保持密切的往来,通过交流和融合,已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三江地区的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为发展和保卫祖国辽阔的疆土作出卓越贡献。

三江平原地区首次置于我国中央政权的有效管辖之下,正式纳入朝廷的版图是在唐朝。唐代居住在三江平原的居民是黑水靺鞨,最初被称为黑水部,是以世居于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而得名。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来朝于唐,唐王朝对此分外高兴,并拜其为勃利州刺史,以示笼络和器重。开元十三年(725年),根据安东都护薛泰的建议,唐朝在黑水靺鞨内设置黑水军。开元十四年(726年)黑水都督府正式建立,自此黑龙江中下游置于唐廷的有效管理之下。



唐朝时期全图

辽宋夏金时期,中华大地上政权并立,不再呈现出统一的政治格局。辽代建国后,继承了前代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这一时期居住在三江平原地区的是由隋唐时期黑水靺鞨演变而来的生女真人。

辽代的生女真人主要生活在依兰以下的松花江两岸,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后形成五大部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部:剖阿里部、盆奴里部、越里笃部、越里吉部、奥里米部。辽朝为了加强对黑龙江流域的统治,在五国部设立了五国部节度使,驻五国头城,五国部节度使隶属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城)都部置司。



东京道

作为金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之一,上京路幅员广阔,下辖蒲峪路、胡里改路、恤品路等,采用“以路治路”之建制。在此之中,胡里改路就是军政合一的重镇。其名,源于治所(今黑龙江省依兰旧城——五国头城)濒临胡里改江;其辖境,西与屯河和蒲峪路毗邻,南以今穆棱河流域与合懒路为界,北达外兴安岭一带,东北至鄂霍次克海。《金史·地理志》曾记载:“胡里改路,国初置万户,海陵例置万户,乃改置节度使。”



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


胡里改路之印

元代在灭金的第二年,就在三江平原设主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当地的生女真人。元代为了加强对东北平原的控制,于公元1287年设“辽阳行中书省”。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辽阳行中书省内设“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七路指的是辽阳、东宁、沈阳、大宁、广宁、开元、水达达路。三江平原地属水达达路管辖。



辽阳行省

1368年明朝建立后,为了扫除元朝在东北平原的疏余势力,完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继承者朱棣采取了军事征讨和招抚的政策,建立了最高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下辖四百多个卫所。



奴儿干都司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53年清朝设置宁古塔将军管辖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库页岛在内的地区。1676年重设吉林将军管辖这一地区。1683年黑龙江将军设立。1714年设三姓副都统,驻守三姓城。



黑龙江

至乾隆年间,清王朝的统治疆域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到南沙群岛,北到外兴安岭。清代的疆域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清朝时期全图







撰稿:高  波    张凌瑞

编辑:宋佳兴

责编:徐熙若

审核:付春梅

监制:吴  江


佳木斯市博物馆
为了宣传介绍三江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发展,人文景观、城市变迁等各个方面。丰富市民业余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咨询电话:0454-8066166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