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儿满江鱼满舱——赫哲族历史文化展

2024-11-20 12:21   黑龙江  


船儿满江鱼满仓

赫哲族历史文化展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食鱼肉、穿鱼皮、用犬拉雪橇,赫哲族曾被称作“鱼皮部”“使犬部”。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传唱半个多世纪,让很多人知道了在我国东北边陲,世代居住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这首歌的旋律,是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而成的。

渔猎生产与赫哲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赫哲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资来源之一。早年,赫哲人除日常食鱼肉衣其皮,将蝗鱼筋、鳇鱼骨向清王朝进贡外,还可出售部分渔产品。光绪年间俄国轮船航行至黑龙江中,有时也向赫哲族购买大玛哈鱼。汉族商人大量进入赫哲族地区后,由于交易的发展,民国初年渔产品大量商品化,也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单元  赫哲族地区鱼的种类及习性



       赫哲族人们对鱼类和鱼的习性相当熟悉,下面是当地赫哲族老人介绍的各种鱼类:




鳇鱼(阿静)、鲟鱼(奇里付春),这两种鱼习性相同,均吃小鱼、活食等物。它们秋天在陡楞滩底待着,因为这样滩水里容易藏身,又便于到浅滩里吃小鱼。春季,在一面坡浅滩的七八尺的深水中觅食。冬季封江后,它从小河顺水返江中捉食小鱼。这两种鱼在端午节前后繁殖甩籽时,公鱼一面追母鱼,一面从尾部出“鱼白”(精子),当时母鱼亦即甩出无数的鱼籽(卵子),精子和卵子在水草中接触后,谓之体外受精的卵子,尔后成小鱼。




鲑鱼“大玛哈”(达乌)、中鲑鱼(奇里信子)、小鲑鱼(乌呼录),赫哲族的人说,因为这种鱼长的大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但也有人说,这是“大玛哈”鱼几种不同的固定种类。

这种鱼,每年秋季由白露到封江为止,它从东海(鄂霍茨克海)经鞑靼海峡,逆水洄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支流清水、沙砾底水域,直至河源产籽。在它逆水上行时,任何食物不吃,在沙砾底水域受精产卵;繁殖与鳇鱼相同。它产的卵或小鱼如有外鱼吃时,公鱼必赶来将它撵跑,以护其鱼籽或小鱼的生存。每年春季化冰前,绝大多数成个子的“大玛哈”鱼冻死、饿死,仅剩极少数大鱼护送着小鲑鱼群,随着江上的冰排移动游入到海里。这时,如有其他鱼类吃其小鱼时,大鱼仍尾追,使之逃遁,以庇护其小鱼生存,繁殖后代。因此,赫哲族的老人说它是生在江里、长在海里、死在河里的鱼。它在海中吃什么食物,赫哲族的人也不甚了解,有经验的人估计,是吃藓苔过活。

鲑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故驰名中外,鲑鱼是赫哲族地区特产。捕获它的渔具主要有钩、拉网、蹚网、丝挂子等工具。鲑鱼每尾最重者有15千克重。它不仅是这个地方的名贵产品,而且售价亦高,每千克可售5角钱(批发价),同时捕获鲑鱼的收入,约占每个劳动力全年渔业总收入的1/3以上。



胖头鱼(达克穷)与“鲢子”鱼相似,它是圆头,身子有些青黑色;而鲢鱼是头小,扁肚子上有一条线;有白鲢子、青鲢子、花鲢子等不同品种。胖头鱼与鲢鱼均喜欢吃虫子、藓苔和漂在水沫中的乱物。胖头鱼游动时,漂浮在水上层,滚钩挂不住它,这种鱼喜群游且善跳,能跳出水面一两米高。据说,六月份胖头鱼咬汛(即交尾)时,船若遇到鱼群,有时鱼跳满船能使船沉没,甚至鱼隔船来回串跳撞在渔民身上,能使人昏倒。这种鱼每尾大者约重10-15千克,卵如小米粒大,其繁殖期不详。用拉网或待河网最易捕获它。



鲤鱼(哈勒特库),它吃水底下烂倒木、虫子、草籽、藓苔等物,多游动在水底下,用滚钩、拉网,挡篥子捕获较多。它夏季钻到草沟子里吃草根,人们将沟门挡上亮子、下箔捕获,冬季却很难捕获。它初夏时甩籽受精;其最重者每尾20-25千克。




狗鱼亦称“勾心”鱼或“鸭嘴鱼”(古沉),它在稳水地方游动或在倒木处寻食活物和小鱼等。春季跑桃花水时(化雪水),是它的产卵期,也是最容易捕获的季节。在秋天挡築子时,这种鱼看到箔条后,便往回缩到一定的地方,再狠劲往高空一窜,就跳出築子外逃跑。其最大者每尾约15一20千克。用网、钩均可捕获。



赶条鱼(“斯热切”是奇楞语,“由兴”是赫真语),它吃活食和小鱼,力量最大,人们叫它“劲头大王”。所以出钩、出网捕获它时,必须用搭钩子钩在它身上,然后取出水面。这种鱼体色鲜艳、肉味虽赶不上鳜鱼、鲑鱼,但比鲇鱼、狗鱼肉好。最大者每尾约有30一35千克,也有50千克重的。用钩、网捕获均可。


黑鱼(空古录)是一种特别保卫仔鱼的鱼,它产卵后,将小鱼全集中一起,大鱼在水底看守着,如有外鱼吃其小鱼时,大黑鱼即起来撵跑它。有时人碰上它也要挨它咬。据说,大、小黑鱼借着草地上的露水也能游动。


草根鱼(阔热)是吃草、柳条叶、芦苇的鱼,最大者每尾20-25千克重。据说,滚钩就是针对这种鱼的习性而制做的,网捕的则较少。



青根(付司里),它喜吃水中石头上粘的虫子,最大者每尾约有85-90千克,也是很有劲的鱼。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船只



      捕鱼工具种类多寡、生产技术熟练与否,是有所不同的。赫哲族捕鱼工具种类及其演变过程的迟早,也是与其分布地区不同有关,生产发展不平衡是存在的。居处黑龙江,混同江(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后至伯力的江段)流域的人们用的捕鱼工具不仅种类多,而且在该处使用一个时期后才传入松花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中。

各种船只在赫哲族生产、生活中,既是生产工具,又是交通运输工具。
赫哲族中使用最早、最古老的独木舟,是用一棵整杨木凿成一丈多长,有翘头的船,名为“杨木雕”船。赫哲语“敖拉沁”。它只能乘一人,用以叉鱼或行快路,此船早已不见。


儿童划行桦皮船

接下来使用的较原始的“桦皮快马”船,赫哲语“乌末日沉”。“乌末日沉”的制作方法是,每年春季扒桦树皮,因此时桦树出浆,易扒,用它做桦皮船外壳,用柔软木质的树条做肋骨,船两端尖尖翘起来,船身长8尺,中间最宽的地方直径2尺,高1尺5寸。用麻线细绳将桦树皮接缝处缝连起来,再用溶化开的松油脂灌好,以免渗水。这种船体轻,一人扛起,可从此河流走到附近另一条水域划行,避免绕路费时,是叉鱼、走快路的得用航行工具。但它只能容纳一至二人,不能运载重物,叉鱼时是最得力的船只。民国初年还盛行于松花江下游的渔民中,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此船已成罕见之物。

桦皮船骨


载重量较大、较古老的是桦皮载重船,赫哲语“吉拉”。它是十八世纪末期盛行于赫哲族中载重量大的船只。因它用松木做船架,桦树皮做船面,划行时体轻、速度快,是载重运输的工具。航行远程时,需十五人儿童划行桦皮船划桨,行速更快。


20世纪初,普遍使用的是三页板船,亦称舢板船,赫哲语“滕木特克”。它是用松木做船底、船帮,长约2丈3尺至2丈5尺;中间底2尺,船帮高1尺5寸,船缝用“地毛”(藓苔植物)泥住,以防透水。这种船能载重1200余市斤。此船的大梁中间有桅杆眼,可以竖杆、拉帆、栏篷用。是下蝗鱼钩,打网,载运货物,摆渡行人最适用的船。于此船同时盛行的快马船,赫哲语“乌通给”、奇楞语“没迷”或“古录般”。此船两端尖尖稍有翘头。小型船坐一人,大型者可坐二人。主要用它叉鱼或走快路,到20世纪40年代此船已被淘汰。


民国十几年间,从松花江上游汉族中传入划鞋船。这种船适合打网、下钩、运输之用。它用松木板做船帮、船底,船缝用铁钉固定,将石灰掺线麻和苏油捣成泥子用其泥缝、不佳漏水。它两端有斜尖翘起,似鞋形、油漆外充、防筒、不拦水,船身长二丈三尺。在船面中间的“船篷子”上,覆盖“跨子”(舱源)既挡牌,又免得江水灌进舱中,有的以白布做“二篷”,代替“跨子”。如果雨天或夜间,可容纳二人住宿舱中,将“二篷”盖在上边或撑起来,以御风雨严寒。也有在此船上搭盖随时拆卸的活动板房,容纳二人,可做饭。此船前边第一间隔为鱼舱、第二为桅舱、第三为大舱(是睡觉舱)、第四为火舱(是做饭舱)、第五为脚舱(是划棹板的人站处)。划前桨的人视风向选择立脚点。后边划双棹板的人,可使船前进,又可掌握方向,有双重作用。


20世纪30年代,从松花江中、上游汉族中传入丝挂船。此船是用六分厚的板做船帮、船底。船缝用石灰、苏油掺线麻泥上。船长2丈,中间宽2尺8寸,两端是齐的、稍有翘头;前边方头1.5尺,后边方头2.5尺。此船体轻、划行快。其前边第一舱为鱼舱,第二舱是划船人站的脚舱,第三舱为大舱,可装物品或容纳二人住宿其中,第四舱为后篓,既装鱼,也可盛物。它最适宜打丝挂网之用。二人划桨,各执其一,是捕鱼、水上运输的得用船只,是使用较普遍之船。


造船(排船)在赫哲族中由古至今,是渔业生产、交通运输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造船的木工,均是赫哲族未经专门训练,自学有术的能工巧匠。需造船的赫哲人家,置备些较好的酒饭,请木工于其家,以礼相待,不出分文工价,木工以相互帮助的情谊为之造船。造船的原材料除铁钉、做泥子的石灰由外地购人,其余原料均为赫哲族地区自行生产的。



结束语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捕鱼,是赫哲人世代沿袭的谋生方式。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江水受到工业污染,加上过度捕捞,传统渔业受到冲击。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赫哲人逐渐“弃船上岸”,发展网箱养鱼、种植养殖等产业。进入新世纪,在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支持下,赫哲人走出一条多业并举的转产转型路子,积极投身绿色订单农业、特色渔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立足特色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生活一年上一个台阶。从70多年前仅存300余人到如今有5000多人,从渔猎到农耕,再到发展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了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撰稿:张凌瑞

编辑:宋佳兴

责编:徐熙若

审核:付春梅

监制:吴  江


佳木斯市博物馆
为了宣传介绍三江地区的特色文化,历史发展,人文景观、城市变迁等各个方面。丰富市民业余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咨询电话:0454-8066166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