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食鱼肉、穿鱼皮、用犬拉雪橇,赫哲族曾被称作“鱼皮部”“使犬部”。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一曲《乌苏里船歌》传唱半个多世纪,让很多人知道了在我国东北边陲,世代居住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这首歌的旋律,是根据赫哲族民间曲调改编而成的。
渔猎生产与赫哲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赫哲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资来源之一。早年,赫哲人除日常食鱼肉衣其皮,将蝗鱼筋、鳇鱼骨向清王朝进贡外,还可出售部分渔产品。光绪年间俄国轮船航行至黑龙江中,有时也向赫哲族购买大玛哈鱼。汉族商人大量进入赫哲族地区后,由于交易的发展,民国初年渔产品大量商品化,也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单元 赫哲族地区鱼的种类及习性
赫哲族人们对鱼类和鱼的习性相当熟悉,下面是当地赫哲族老人介绍的各种鱼类:
鲑鱼“大玛哈”(达乌)、中鲑鱼(奇里信子)、小鲑鱼(乌呼录),赫哲族的人说,因为这种鱼长的大小不同,各有不同的名称。但也有人说,这是“大玛哈”鱼几种不同的固定种类。
这种鱼,每年秋季由白露到封江为止,它从东海(鄂霍茨克海)经鞑靼海峡,逆水洄游到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支流清水、沙砾底水域,直至河源产籽。在它逆水上行时,任何食物不吃,在沙砾底水域受精产卵;繁殖与鳇鱼相同。它产的卵或小鱼如有外鱼吃时,公鱼必赶来将它撵跑,以护其鱼籽或小鱼的生存。每年春季化冰前,绝大多数成个子的“大玛哈”鱼冻死、饿死,仅剩极少数大鱼护送着小鲑鱼群,随着江上的冰排移动游入到海里。这时,如有其他鱼类吃其小鱼时,大鱼仍尾追,使之逃遁,以庇护其小鱼生存,繁殖后代。因此,赫哲族的老人说它是生在江里、长在海里、死在河里的鱼。它在海中吃什么食物,赫哲族的人也不甚了解,有经验的人估计,是吃藓苔过活。
鲑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故驰名中外,鲑鱼是赫哲族地区特产。捕获它的渔具主要有钩、拉网、蹚网、丝挂子等工具。鲑鱼每尾最重者有15千克重。它不仅是这个地方的名贵产品,而且售价亦高,每千克可售5角钱(批发价),同时捕获鲑鱼的收入,约占每个劳动力全年渔业总收入的1/3以上。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船只
捕鱼工具种类多寡、生产技术熟练与否,是有所不同的。赫哲族捕鱼工具种类及其演变过程的迟早,也是与其分布地区不同有关,生产发展不平衡是存在的。居处黑龙江,混同江(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后至伯力的江段)流域的人们用的捕鱼工具不仅种类多,而且在该处使用一个时期后才传入松花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中。
结束语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捕鱼,是赫哲人世代沿袭的谋生方式。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江水受到工业污染,加上过度捕捞,传统渔业受到冲击。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赫哲人逐渐“弃船上岸”,发展网箱养鱼、种植养殖等产业。进入新世纪,在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支持下,赫哲人走出一条多业并举的转产转型路子,积极投身绿色订单农业、特色渔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立足特色优势开展多种经营,生活一年上一个台阶。从70多年前仅存300余人到如今有5000多人,从渔猎到农耕,再到发展文化旅游等多业并举,赫哲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征程中,唱响了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撰稿:张凌瑞
编辑:宋佳兴
责编:徐熙若
审核:付春梅
监制:吴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