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瑜伽体位法顺位原则由“死”变“活”?

健康   其他   2024-12-25 00:03   北京  

点击上方“阿斯汤加瑜伽之路”可以订阅哦!

想象有一条干涸的河床蜿蜒经过一条山谷。如果没有水的话这条干枯的河对河床上的砂砾和沿途的岩石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更不会影响周边的生命。然而当这条河有了水,就有力量改变河两岸的生态,还能把东西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这条河现在可以移动岩石,磨碎岩石,河流还可以改变路线,切进并改变周围的河岸,周围的生命也会因此而鲜活多样。

现在想象我们的身体就是河床,而我们的“动之力”-在运动中身体传递的力量就是使之鲜活的流水。

在瑜伽体位法练习中,我们都对“顺位”津津乐道;如果真有什么顺位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它重新构想成为在体位动作中力通过身体合理地传递?就像河水的流动;顺位不能静止,只能在流动之中。说“顺位”,不如说“顺位ing"。

在瑜伽体位法练习中,除非练习者能够有效让“力”穿过身体,否则练习不会改变我们的身体。我们在一个瑜伽体位中练习的目的就是发现身体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和谐关系,并尝试让力量在身体上顺畅地传导;让来自空间和大地的力量进入身体,并穿过身体回到空间。当力量沿着身体流动时,就会打开关节之间的空间,优化肌肉,唤醒细胞,消除阻碍,为能量的流动开道。

因此顺位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保持某种对齐的身体静态位置,顺位也不仅仅局限于直线关系。在体位中运动身体和调整身体才是顺位的核心艺术;这个让身体合理传递力量的过程由两步组成:第一步是找到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关系,这部分与大多数人对于顺位的了解是一致的,比如膝盖在脚踝之上,两侧坐骨都在地板上,从手到骨盆到脚跟是一条直线........当我们找到这种协作关系时,身体各部分就关于要执行的体位位置达成了一致。身体结构的排列决定了力量可以和不可以流动的位置,就像河床的形状决定了水流的路径一样。

但是瑜伽体位动作的顺位还有第二步,只是这一步像大多数简单的事情一样,却可能是最难被解释和理解的。当我们把身体结构摆好位置,身体已经准备好被激活,自然力量被允许穿过身体。我们还需要主动地引导力量通过身体来加强已经存在的自然入口 - 比如身体和外部世界接触的位置,并将我们的内在运动与外部环境连接起来:下面的地球,我们周围的空间,以及上面的天空;让瑜伽体位中的身体融入宇宙。

第一阶段就像铺设铁轨,施工时铺设了这一段,那一段,然后要使铁轨的每一段与下一段对齐(顺位),这样火车才能在平滑的轨道上运行。第二阶段火车开了过来,通过遵循骨骼的自然线条并尊重每个关节的运动方向,我们发现顺位是我们自身结构的固有属性。但是如果肌肉和软组织并不能有效配合对齐的骨骼和关节,就会拉动骨骼偏离原始顺位的初衷,这样力进入体位之后骨骼就会变得像轨道没有对齐一样。当火车(力)沿着轨道行驶时,就会左右移动或偏离轨道,而不是以清晰,高效的方式穿行。

每个练习者的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肌肉和软组织的限制(通常我们会用“硬”或者“不开”等词汇来描述);每一个体位也有关于第一阶段的顺位具体要求;但是我想启发大家不要深陷于第一阶段具体的体位形状应该怎样,而是在考虑顺位的时候侧重第二阶段 - 感受一下在动作过程中“力”是如何穿过我们在体位中的身体的。

感受“力"的传递首先从支撑面开始,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根基”, 当身体重量落在一个支撑面上时,骨骼会起到支撑作用,并充当清晰的传导杆。当力沿着骨骼流动并通过你意图定位的关节空间时,肌肉会开始随之而动;就好像火车在轨道上奔跑,风也会随行一样。

比如头倒立,我们用头部和肘部作为根基地面,来自大地的力通过身体向上,最后用脚向上伸展来完成动作。这个看似很明显,但是从上文的介绍的顺位ing的角度看我们要重点感受:

从根基(头和小臂)来的力量向上穿过身体从脚趾穿出进入教室上面的空间,这个力的“轨道”对齐的合理吗?力是穿过肩胛骨,穿过整条脊柱,穿过骨盆,穿过大腿骨,穿过膝关节,穿过小腿骨,穿过脚踝关节,穿过脚掌,穿过脚趾....出身体入空间了吗?

想象身体是一条隧道,火车从一个口进入,从另一个口出来。力进入身体的那个“根基” - 我们通常称之为“根基”,或者“支撑点”, 我们听到的口令经常是“推”,“用力", push, 撑起来..... 但是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进入隧道口的火车吗?当然不能。这里我们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当我们接触到给我们力量的支撑面时,我们不是要对抗,而是要臣服 - 不是推开,而是要承让;不是要敌对,而是要和力量的来源(地球引力)交朋友。臣服的“入口”,才能带来“出口”能量延伸;就像我们的头倒立,身体的重量通过臣服而释放给大地的时候,指向天空的脚趾都会带着能量感;体位的外观看上去就会非常轻盈,练习者自己也会感觉非常舒适。

这样的原则我们现在就可以感觉一下:当你坐在椅子上时,你必须用坐骨向下”承让”身体的重量,让身体向下,通过“承让”来感受有某种反弹力穿过你的脊柱。这种反弹力可以通过向上伸展头部来进一步得到加强。这样的坐姿非常“顺位”,而且可以很舒适地坐很久,这也是打坐者的秘密。

为了加深对以上文字的理解,让我们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体位来感受一下:

将双手放在与肩同宽,与肩同高的墙上,将手指张开,然后慢慢将双脚从墙边移开,直至背部和地板平行姿势,双脚在臀部正下方。

将你的双手抵在墙上,然后开始推墙。当你推墙时,感受力量穿过手臂,穿过伸直肘部,一直到肩膀。吸气,呼气时,让力量进入你的脊柱和躯干。通过继续推墙并让这个力到达坐骨,并通过坐骨和尾骨向后方延伸出体外,用来自墙壁的加强这种自然的伸展。

尝试手臂和躯干的角度,以找到贯穿身体的最清晰的力的传递线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比例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一个的顺位看上去都有可能和他人不同。为了感受上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的区别,请注意当你只是摆出一个撑墙半下犬但是没有力穿过身体时是怎样的感觉(第一阶段),然后是通过从墙壁汲取力,让力穿过身体从尾骨延伸到后面的空间是怎样的感觉 (第二阶段)

下面图中的半下犬式中看上去“很顺位”:

手臂从手掌到肩膀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条,躯干也遵循了同样的线路。和墙壁力的合作,外人都可以感觉力穿过身体通过尾骨和坐骨向后伸展。这个时候骨骼关节都是有空间的。

如果有个小伙伴向墙的方向推她的坐骨,这位练习者会很清晰地感觉到一条从坐骨到手的清晰不间断的力的线条。即使小伙伴用上力量推,身体也不会塌方或者摇摆。这时候体位的稳定并不是由纯粹的肌肉力量创造的,而是由身体各部分之间良好的功能关系和贯彻其中的自然力量而维系的。

再看下图中的半下犬就很有问题:

这里所有关节都过度伸展。肘部下垂,手臂和躯干之间有一条锯齿线。如果还是像上面有一个小伙伴来推髋部,就有可能在腕部、肘部、肩部和脊柱“掉链子”而断开,体位就会崩坍。这不是因为练习者的肌肉弱,或者有哪里比较不开,而是因为她的肌肉和骨骼之间关系较差,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再看下图:

由于腿和脊柱的僵硬,这位练习者根本无法从臀部弯曲。这时候背部高于手臂的线条,并且位于力传递线的上方。

做调整后:

这时候要根据练习者的身体来进行调整:将手在墙上的支撑点调高,使手臂的角度更清晰地与脊柱和髋部的灵活性相匹配,让力清晰地从手臂通过脊柱运行。

希望这篇文章启发我们在考虑顺位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身体的情况更多地考虑身体对力量传递是否和谐,而不是主要观察体位是不是理想的形状。

阿斯汤加瑜伽之路
原创内容助力瑜伽精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