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 我心目中的扬剧
文摘
2024-11-01 00:00
江苏
最近的一档扬剧节目里,有一个题为“我心目中的扬剧”的讲演。看完以后,我深受启发。我认为,扬剧艺术应该是一门有着鲜明的维扬本味的地方艺术,它的核心,或者说重中之重的内容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纯正的曲牌体为主、板腔体为辅的声腔体系,二是舞台上演员恰如其分的舞台呈现。尽管时代在变,但这两大核心内容不能有丝毫的变化,否则它就不是扬剧了。历经百年的岁月蹉跎,一代代扬剧艺人在风雨中求得生存,在生存中求得自我的完善。囿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他们的艺术禀赋与水平自然不能和当今同日而语,但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和职业操守却丝毫不因此而打折扣。因而,今天的我们,能够在尚存的各种音视频资料中,欣赏到高秀英、华素琴、金运贵等殿堂级宗师当年的风采;能欣赏到周小培高亢隽永、一气呵成般的《梳妆台》,凌贵泉那极具乡土气息、古色古香般的《梳妆台》,姚恭林那婉转细腻、一咏三叹般的《梳妆台》,李明英那大开大合、令人荡气回肠的《梳妆台》……这样有自身特点的艺人不胜枚举。正是在这些艺人的努力下,扬剧艺术曾经无限飘红。在那峥嵘岁月里,省内其他主要剧种的演员会在扬剧演出时站在台边上观摩,诸如越剧这样的大剧种,也需要从扬剧音乐中寻求创作的源动力……所以,当听到有人说我们扬剧的家底还不算厚实,需要从扬剧之外大范围寻求艺术补给时,我是不敢苟同的。我认为,与其说扬剧的家底不殷实,倒不如说当今的艺人自身条件不够,缺少对这些唱腔加以描摹和学习的能力罢了。也有人会说,老艺人留下的资料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发展,它们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扬剧艺术从诞生到如今,我们的艺人就从没停止过探索和革新的步伐。不必说更早时代,就从文革结束以后说起。我认为,恰恰是这段时间里,出现了扬剧声腔特别是扬剧旦角声腔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以吴慧明、李明英、朱余兰、刘荣兰为代表的省团旦角演员,她们在继承以“十大头牌”为代表的新中国成立后省扬第一代艺人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嗓音优势,将扬剧旦角的声腔和舞台表演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我无法用一段话去概括她们的特点,甚至不能用一篇文章的篇幅去表达对这四位前辈的推崇和赞扬,因为我觉得,她们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扬剧艺术家,她们的艺术是真正做到了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的继承。概括地讲,你不能说她们的声腔是老艺人那样的正统,但你也不能说她们的声腔没有了扬剧的本味。她们最大的功劳在于,唱出了旧时艺人不具备的华丽和激情,唱出了与南京这座城市、与省团的行业地位一脉相承的高贵和典雅。她们的确把扬剧唱得“不土”了,但这不是说她们把扬剧唱得曲高和寡,相反,她们让扬剧观众更加要听,更加要看。时至今日,每当听起她们的唱腔,我都觉得旋律和节奏之间依然具有十足的时代气息,更有一种张力在督促自己去更加拼搏,更加努力。自不必说在那百废待兴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听到她们的演唱会是怎样的热血沸腾!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仔细地从一个音一个音地去分析,她们也许不如李开敏、苏春芳那样的到位,但整体的艺术效果确实在扬剧发展史上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之所以能这样,当然得益于她们无以伦比的先天艺术条件,也得益于她们对扬剧艺术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由之派生的思考和探索。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她们的艺术特色没有被后人传承,加之省团演员一贯的低调作风,一旦退休就再也不介入和扬剧有关的创排和演出。史海钩沉的叹息中,只能从留存的资料中品味她们所勾勒的艺术之美。当然,也不是说今天的扬剧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如果从划时代的角度看,当今的扬州市扬剧团后起之秀可算是又一次具有颠覆式意义的革新。扬剧史上第一批本科毕业生的头衔就足够让人振奋。不用说扬剧,省内的锡剧、淮剧,甚至是大剧种京剧和越剧也都没有这样涌现出群体式的本科毕业生。他们的艺术道路是独一无二的,到目前为止也算是见识了一些大场面。这些是他们的财富,也是扬剧的骄傲。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也值得充分赞誉的。但盛名之下,当回望所收获的鲜花和褒扬时,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一些现状:他们演唱能力有待提升。我认为,作为一个地方剧种,扬剧最重要、也是衡量一个演员优秀与否的试金石就是其扬剧演唱的功力。除此之外的一些业务技能起到的应该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好比做一张数学试卷,相比于最难的题目答对或答错,能影响排名的还是考生对于若干基础题目的驾驭能力。与其他地方剧种一样,扬剧归属于戏曲的范畴。戏曲自有其独门的一套规律体系。时代在发展,艺术的包容与和谐自是题中之义,我们不能如过往那样严格地讲究私塾式的师门派别,但一出戏一出戏的学,一个唱段一个唱段的仔细推敲,依然是合乎逻辑、合乎戏曲范式的。集中式的课堂化教学是一种通识化的学习过程,它旨在提升整体的艺术修养和一些具有共性的戏曲知识。这种属于扬剧的独门配方,依然在扬剧人的心里,在扬剧人日常的言传身教中。这些内容应该是现在的核心内容。从大方向看,虽然我们扬剧在进步,在发展,但身边的姊妹剧种也在不断地飞跃,取得的殊荣并不比我们的差。扬剧艺人必须认清当前的艺术形势,明晰自身的艺术定位。必须牢牢抓住一批真正的扬剧观众,努力扩大真正属于扬剧的特定观众群体,推动扬剧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固然要提倡艺人的全面发展,苦练自身的艺术内功,扎深扎牢扬剧艺术的根,争做唱作俱佳的艺术家,但在若干业务能力考核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艺人的舞台演唱能力。因为这是数百年流传至今的评判准则,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剧团所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