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第二届(2024)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在南大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国际城市规划》编委会主办,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红扬、冯建喜团队与《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负责具体会务工作。
论坛以“规划转型:危机与新范式”为主题,邀请了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和思维活跃的青年学者,采用8个主旨报告+7位青年学者快闪并穿插圆桌讨论和嘉宾点评的特别形式,就发展背景重大变化下的规划核心和转型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会议开始,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崔功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国际城市规划》主编王凯分别致辞。陈云松书记强调了规划在推动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期待通过此次论坛为规划科学的发展出谋划策,探索满足新时代需求的新路径。崔功豪教授指出,规划引领发展,规划带来希望,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工具,此次论坛的举办正是展示着城市规划的美好未来,将为规划的发展树立信心。王凯主编表示,在气候变化、经济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趋势明显的趋势下,以增长为导向的范式面临挑战,目前正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时机,论坛的举办意义重大。
滑动查看更多现场照片
上午的主旨报告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城市规划》编委王红扬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志强院士就“全球城市的多维比较:宏观、中观、微观视角”这一主旨作了学术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黄卫院士作了题为“基于都市圈的城镇体系规划实践与展望”的报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Town Planning Review 原主编大卫·肖(David Shaw)教授作了题为“规划作为当下挑战的答案——对英国规划改革议程的思考”的报告。王凯教授作了题为“吸收、消化、创造——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报告。
四个主旨报告之后的圆桌讨论围绕城市规划的危机这一话题展开,崔功豪先生与王凯主编、大卫·肖教授、王红扬教授,以及下午的主旨报告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裕民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教务长教授王才强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建筑工程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沈国强教授参与讨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国际城市规划》副主编陈明副主编主持讨论。
下午的主旨报告由陈明博士主持。叶裕民教授就“城市规划范式转型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这一主旨作了学术报告。王才强教授作了题为“社区重塑与规划革新——应对挑战的亚洲城市规划新范式探索”的报告。沈国强教授作了题为“诺奖-大师——科技创新视角下城市规划的机遇”的报告。王红扬教授作了题为“文明极限、熵增定律与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创新”的报告。
主旨报告结束之后,青年学者快闪环节拉开序幕,七位青年学者分别围绕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多个维度展开了精彩报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曹哲静助理教授作了题为“TOD在新技术环境下的研究展望”的报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冯建喜副教授作了题为“城市更新时代的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基于神经科学的方法”的报告。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子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关于城市烟火气的思考”的报告。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邵亦文助理教授作了题为“高校城市韧性教育项目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的报告。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夏永久教授作了题为“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的再认识”的报告。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衔春研究员作了题为“区域治理框架下的土地发展权空间重构研究”的报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申明锐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Ordinary City——县里头普通人的家常事儿”的报告。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首席规划总监、江苏省设计大师袁锦富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对青年学者的快闪报告进行了点评并寄予厚望。最后,陈明副主编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
此次会议深入探讨全球转型时期城乡规划的机遇、挑战和新范式,明确了规划在推动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为规划的发展树立信心,意义重大。
编辑 | 邹佳诺 卢振瑜
审核 | 冯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