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4日至8月30日,由教育部资助、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负责的“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项目顺利开展。该项目从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12所内地高校和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遴选出58名学生,组成七支暑期乡村实践团队,分别前往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上海市开展了乡村规划、建筑设计、实体搭建等工作,实践团队的工作成果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肯定,团队成员也在本次实践工作中收获颇丰。
暑期各实践团队
各实践团队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华晓宁、梁宇舒、尹航、陈培培、胡洋、胡友培、孟宪川、卞晓琦,以及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博士生李晓云,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王帅中等带队,出色地完成了各团队的专业指导任务。
1
活动背景
自2013年教育部“香港与内地师生交流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南京大学与港澳合作高校数目不断扩大,参与高校多达十余所,积极开展各类长短期项目,均获得丰硕成果。2023年9月,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牵头发起下,南京大学正式成立了“苏港澳高校未来人居科学与设计专业联盟”。为深入促进苏港澳高校大学生的专业交流互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依托联盟平台,于2024年4月申请获批教育部内地与港澳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特别启动南京大学“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项目。该项目旨在推动苏港澳高校加强联系,促进港澳同学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乡土文化,通过乡村实践增进国情认知,共同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中,南大建城乡村工作站,作为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的组织管理团队,完成了此项实践活动的招募、培训和带队下乡工作。
开营仪式与会师生合影
“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于7月10日举办了开营仪式和行前培训。
7月4日至8月30日,各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前往江西赣州、安徽黄山、江苏南京高淳、内蒙古阿拉善、青海贵南、上海松江区、江苏南京浦口等地,开展了为期7-10天的暑期乡村实践,各实践团队为当地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并为各乡村提供了系统的乡村振兴规划方案,包括文旅规划、文创设计、建筑空间设计等。苏港澳各地的同学更是在实践中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出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下面让我们回顾本次
南京大学“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暑期之旅
2
暑期实践回顾
江西赣州信丰县大塘埠镇
——“功埠塘捐”支队
“功埠塘捐”支队实践照片
7月18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晓宁副教授带队,八名来自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组成“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功埠塘捐团队,赴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塘埠镇,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致力于提供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建筑与文创设计方案,运用专业优势,推动当地文旅发展。
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黄莹莹同学在团队中以文创组的身份参与到了构思脐橙和萝卜的文创工作。黄莹莹同学最终以信丰二字的笔画作为设计元素,创作了动静两种风格的信丰脐橙logo,同时也将其形象融入ip设计当中。文创组还将沛东八景用艺术手法重新诠释,设计成精美的笔记本文创产品,期待未来线上线下同步推广运营。
“校内每项设计项目短则一周,长则三个月,而这一次需要十天内完成最少四项文创设计,对于我来说是巨大挑战。”但通过这次乡村实践,黄莹莹同学也表示从中学习收获了很多,对她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功埠塘捐”支队实践照片
港澳成员感悟
黄莹莹
香港理工大学
“我品尝当地天然果汁,以及天然果干时,深受触动,那是城市中难以品尝到的味道。本次乡振让我体会到不一样的生活模式,也让人反思城市发展下的得与失。”
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岭南乡
——“踏岭循南”支队
“踏岭循南”支队实践照片
7月4日,南京大学“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暨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踏岭循南”支队在尹航和卞晓琦老师的带队下赴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岭南乡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旨在为岭南乡的文旅规划、文创设计及空间设计提供可行方案,促进当地文旅业态发展。
南京大学林泽铭同学,香港理工大学陈奕臻同学和段洁同学参与了实践任务的调研工作,同时也负责支队全部行程的记录与宣传工作,包括视频制作与工作推送制作等。段洁同学表示,这次实践不仅让她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还让她亲身体验了宣传工作和生态调研的乐趣与艰辛。陈奕臻同学表示:“通过撰写宣传稿,我提高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同时,我也参与了视频拍摄的策划与执行,通过镜头展现出了岭南乡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踏岭循南”支队实践照片
港澳成员感悟
陈奕臻
香港理工大学
“很感谢南京大学提供了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让我体验到岭南乡的乡土人情,和南大的同学们渡过了几天有汗水有欢乐,Work hard play hard的时光~!看到南京大学不遗余力地,投放人力物力,上山下乡到各地乡村实践,是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学!
期待以后还有机会与南大的老师同学们交流!”
段洁
香港理工大学
“黄山很美,同学们都很好,结识到了许多好朋友,不虚此行!”
林泽铭
南京大学(香港籍)
“本次实践中,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合作默契,克服了时限紧、任务重等困难,顺利完成了三处旅游空间节点设计以及文创与ip形象设计稿,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专业价值、社会责任与时代使命在这一刻达成了一致。”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浮山村
——”浮生若梦“支队
“浮生若梦”支队实践照片
8月23日,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培培老师的带领下,来自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七位同学组成了“浮生若梦”支队,共赴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浮山村,开展为期七天的乡村振兴实践工作。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田锦儒同学以活动组长的身份参与到了支队的乡村振兴实践当中,主要负责浮山村小籽花生宣传视频任务中的构思、拍摄、配音等工作,并参与浮山小籽花生专业合作社门头设计。团队成员相互配合,致力于为白马镇浮山村提供系统性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方案,充分运用支队成员们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优势,积极推动浮山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浮生若梦”支队实践照片
港澳成员感悟
田锦儒
香港中文大学
“我们能做的事很有限,而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目光中真切地思考能为乡村前行做什么事情变成了关键。我相信“乡村作为方法”,我也观察到浮山村作为超大城市边陲,作为一种中国乡村的类型学,让我进一步思考城市本位、地域主义和中国政治。”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
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
——内蒙古阿拉善支队
内蒙古阿拉善支队实践照片
8月23日,来自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的十三位同学,在梁宇舒老师、罗晶老师、虞大鹏老师、缪晓东老师等四位老师带领下,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南京大学“苏港澳大学生乡村振兴工作营”之旅。
香港理工大学产品及工业工程专业黄洋名和设计学专业罗赛殷两位同学参与了南大实验房草砖棚屋的美化和拍摄工作,两位同学表示,通过协助现场拍摄,第一次了解到一个完整、专业的建筑摄影拍摄需要完成的各步骤和各类取景要求,对光线、构图、内容表达的要求都有更直观的理解。
南京大学王铵琪同学与央美同学一同深入沙漠,进行牧民访谈和人居环境调研。旨在探索当地沙漠人居的当代发展,为后续沙漠度假村毕业设计、人居艺术作品创作和文创产品设计奠定研究基础。
内蒙古阿拉善支队实践照片
港澳成员感悟
王铵琪
南京大学(澳门籍)
“再赴内蒙,还是一如既往的空旷自由。沙山巍峨,映夕阳金辉;湖泊如镜,映蓝天白云。这次进入巴丹吉林,让我更加坚信,世间之美,往往藏于那些看似荒凉却又充满生命力的角落~旅途中,采访了淳朴的牧民,笑容温暖如春日阳光;小朋友天真烂漫,眼中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同行伙伴,各有故事,一路欢声笑语,共赏沿途风光,友情在旅途中悄然生长,成为此行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黄洋名
香港理工大学
“最触动人的风景莫过于乘着越野车奔走在沙子上,翻过一个又一个的沙丘,沙子就像没有尽头,偌大的沙漠只有我们的车队,一览无遗,海子和沙子都收尽眼底。而在一个下雨的夜晚,大家聚在蒙古包里聊上一整晚的天,畅谈每一个的话题,说说笑笑,那是我旅程中最快乐的回忆。拍摄、考察、访牧民家这些工作都让我去认识世界的不同样子。”
罗赛殷
“从出发时的担忧和幻想,到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震撼,旅途中的美好仍记忆犹新,仿佛还能想象那片沙海。一路上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了沙漠中罕见的大雨。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探索更多中国未曾见过的风景和文化。”
青海省海南区贵南县塔秀村
——“西行塔秀”支队
“西行塔秀”支队实践照片
7月14日,“西行塔秀”团队抵达青海贵南县塔秀村,开启乡村振兴之旅。团队由南京大学梁宇舒、西北师范大学巨浪两位老师指导,孙骁导演记录,包含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与单位的十五名团队成员。
团队深入藏区牧民生活地区,参观了塔秀寺、鲁仓寺等寺院建筑,观摩仪式活动,了解僧人生活。期间,成员们克服高原反应,运用专业,通过测绘、访谈记录寺院仪式与居住空间,初步完成保护性规划方案,为藏传佛教建筑空间纪实资料增色,为后续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黄睿和汤乐蓓同学作为团队成员参与了包括问卷访谈和建筑测绘的田野调查,以及围绕“寺院仪式空间”展开的图绘式空间观察,以建筑模型图绘的形式参与到了寺院与聚落的整体保护性规划方案。
“当坐上回程的飞机时,我知道我会用很久很久来怀念这个夏天。”在行程结束之际,黄睿同学谈到了对此次行程的眷恋,黄乐蓓同学也表示很珍惜与这次团队伙伴们的深厚情谊。
“西行塔秀”支队实践照片
港澳成员感悟
黄睿
香港中文大学
“对我来说,参加工作营的意义不仅在于最后的成果,更多在于途中遇见的人,和与他们相处的点滴。深入自治区,我看到牧区藏族孩子明亮的眼睛,我感动于他们的活力和单纯。这些瞬间赋予了这趟行程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
汤乐蓓
香港中文大学
“我参加了青海塔秀寺的工作营项目,除了和各地的同学老师一起工作,学习到很多宝贵的知识以外,途中遇见的塔秀居民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仅风土人情迥异于香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信仰的虔诚也十分触动人心。”
上海松江泖港镇胡光村、腰泾村
——上海松江支队
上海松江支队实践照片
7月31日,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晓云博士的带领下,来自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十一名同学组成了“南京大学乡村振兴工作营”上海松江支队,共赴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胡光村、腰泾村,开展为期六天的乡村振兴实践工作。
支队致力于运用学科专业优势,结合调研,为村庄整体定位和发展策划提供建议,在建筑环境改造、微小点位景观和文创作品方面提供设计方案,从而提高村庄显示度、助力当地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专业庄佳同学参与了调研工作,通过参观多种乡村振兴项目和与村民的深入交流,他对乡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他体会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意识到文化建设也是乡村振兴项目的焦点,二者都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上海松江支队实践照片
港澳成员感悟
庄佳
香港理工大学
“在上海的青浦区、松江区,以及金山区进行了一周的乡村调研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通过参观多种乡村振兴项目和与村民的深入交流,我对乡村发展的现状与 未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次调研让我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成功的关键在于运用乡村特长,结合各界别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
江苏南京浦口区响堂村(建造工作营)
建造
建造过程照片
6月24日至7月19日,作为“苏港澳乡村振兴工作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指导的“Learning from the Ordinary”设计工作坊成功举办。工作坊试图将日常性与循环建造理念相结合,探索一种在地的可持续建筑设计手段。
在为期四周的工作营中,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方诗月、侯朗、苏卓轩、余熹彤四位同学与南京大学同学一起参与了此次设计与建造。四位导师与十二名同学以南京响堂为场地,进行空间装置的设计与建造,旨在发掘日常的诗意、探索适应性结构、促进材料和信息循环,进一步激活场地的潜力;同时以切身经验反思这些概念的既有框架。经过十五天的分析与设计和五天的实地建造,工作坊的最终成果《一片亭》在响堂村北侧的坡地上完成。
建造团队合照
港澳成员感悟
侯朗
香港中文大学
“最难忘的是不停失败和尝试,导师和我们一起用着最原始的方法构筑,甚至比我们更出力。每天都十分疲倦,但是每当建造有进度,都会感受到很大的成功感。”
苏卓轩
香港中文大学
“这次南京之旅让我重新爱上建筑,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探索建筑,我们的团队甚至用短短五日就能完成建筑,而最后的成品虽不算完美,但过程让我获益良多。”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期待与港澳同学在乡村这片土地上的下一次相遇
一同为乡村振兴付出青年人的智慧与力量
图片 | 各支队成员
封面 | 江绍洋
文稿 | 各支队成员 张新倩 韩旭 李雨婷
排版 | 吴佳南 胡天宇 张新倩
审核 | 罗文 梁宇舒 谭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