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庄河人的心灵港湾
庄河最好吃的大米
长按识别二维码快来尝尝
走过天南地北最爱家乡味
探访
庄河“孙二老爷”故居
文、图|年柏
荷花山镇中部的万亿村,是六个行政村之一,万亿之名,来自于一个曾经显赫的孙氏家族。
孙家清初从山东迁徙荷花山镇吉顺村东北沟(今万亿沟),落脚后开始种柞养蚕,后来发了大茧财,家境富裕,便买下一处背山向阳风水宝地,建起三出三进、三个大门六个炮楼的孙家大院(现有部分残存)。孙家第四代传人孙万英当家,立堂号“万益”,后改为万亿并成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荷花山镇万亿村的传奇人物“孙二老爷”孙万英,身为清末秀才(附贡生)曾远赴黑龙江肇东,凭借开荒丈量土地的才干,积累了大量私有土地,并通过承租给佃户的方式积累了丰厚的财富。随后,他在万亿村建造了一座宏伟的三进三出孙氏老宅。然而,在抗日时期,孙万英因慷慨资助抗日救国军,不幸遭到了日寇的残忍杀害,英勇牺牲。尽管时光荏苒,90多年过去了,但孙万英及其家族的传奇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传颂,激励着后人。
孙家老宅
孙万英,生于1868年,字德馨,榜名辉斗,在民间被尊称为“孙二老爷”。1912年担任庄河县收捐处捐务总董,1920年出任庄河县公款经理处主任,1929年则晋升为庄河县财政局局长。
“九一八事变”后,庄河地区各界自发组织抗日队伍。孙万英、廖湘南和刘震青决定由刘震青出面组织抗日队伍,其余两人资助。1932年初,刘震青在长岭一带组织起“起大会”抗日队伍。当时庄河境内有多个抗日队伍分散活动。三人决定联络其他队伍,共同抗日。趁伪庄河县警务局长与公安局长交替之际,他们策划联合各抗日队伍攻占庄河县城。1932年3月16日,各路抗日救国军发起进攻,日伪军迎战不支逃窜。救国军围困县公署两天后攻入县城,活捉伪县长等伪职人员。这场胜利极大鼓舞了庄河人民的抗日斗志。
孙万英、廖湘南、刘震青在攻城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引起日伪军仇恨。1933年2月14日,庄河伪县署设宴邀请地方首脑和知名人士,实则图谋报复。刘震青中途得知危险,逃离险境。廖湘南和孙万英被骗至县公署被捕。未经详细审讯,两人被带到庄河街南头林家茔树林,最终惨死日寇屠刀下。孙万英终年65岁,廖湘南终年63岁。这场事件彰显了孙万英和廖湘南的爱国主义情怀精神。
孙家大院由三个并列的院落组成。西侧的院落是大哥孙万同的居所,拥有宽敞的正房七间;东侧则是弟弟孙万平的住所,同样配备了七间正房。而位于中央的院落,则是主人孙万英的栖身之地,他的正房虽略小,却也有五间之广。整个大院布局严谨,三进三出,两侧厢房环绕,其中二道院最为精致小巧。大院的最前端,是一座庄严的大门洞,彰显着这座乡间住宅的显赫地位。
孙家老宅
为了抵御匪患,保护家人的安全,孙家大院在四周筑起了高耸的青石大围墙,并设置了六个坚固的炮台。围墙之外,又巧妙地用青杠木围成了一圈围栏,既实用又美观。围栏前方,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大菜园,这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为孙家提供了新鲜可口的食物。这座孙家大院,不仅是孙家兄弟生活的乐园,更是他们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孙家大院如今还剩有五间老宅和后面的一部分院墙,探访如今的“孙二老爷”故居,可以感受到孙万英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奋斗不息的高尚爱国情操,令人敬仰、催人奋进。
孙家老宅
-end-
1948年12月28日,中共辽宁省委决定,王德真任中共庄河县委副书记。
1949年12月28日,庄河县人民政府财政科与粮食科合并为财粮科。
往期回顾
焦点丨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原创转发须经作者同意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