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庄河人的心灵港湾
庄河最好吃的大米
长按识别二维码快来尝尝
走过天南地北最爱家乡味道
源自庄河的《东方红》
配乐《江河水》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家喻户晓,是共和国第一部歌舞史诗巨片。《东方红》共分8场,第一场《东方的曙光》开头有一组舞蹈《苦难的年代》,《苦难的年代》的配乐是《江河水》。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青年二胡演奏家姜建华将二胡协奏曲《江河水》带至美国,在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协奏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可以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这段《江河水》已经是誉满全球了。对于《江河水》的一般性介绍,只是说它源自东北民间音乐,其实它源自于庄河。
《江河水》出自于辽南小调。庄河是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双管艺人集中之地,也是我国民间双管吹奏艺术较为繁盛的地方。
据《庄河县志》记载,“庄河古来只吹单管,19世纪末,山东迁来的老乐师传授双管吹奏技法,其音色深厚古朴,深沉凝重,颇富表现力,故双管普遍流行于县内,几乎逢乡皆有。
小孤山英那河北岸的“双峰”山,西峰半山腰上曾建有双锋观。据说,同治末年,一位不知姓名的老道人从复县娘娘宫来双峰观挂单。他是山东人,会吹管子,懂笙箫。这位老道看中了道观道士吕礼明的为人,就将吹管子的技巧、曲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吕礼明,吕礼明朝夕钻研,勤学苦练,把这门技艺学到手,吹得一手好管子,整个辽南无出其右者。
18世纪中叶,庄河民间婚丧嫁娶的场合,普遍需要鼓乐班这一音乐团体,其结构一般为四五人,多则八九人至十多人。在红白喜事中,大户人家常常要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鼓乐班对吹,又称对棚,互相比艺。有的吹单管,有的将两个单管合在一起吹双管,将对方单管压倒。加之双管吹起较吹单管省力,音量大,音色浑厚、悠远且富于表现力,很快被艺人接受并流传下来。
在庄河双管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出现过许多的双管高手。20世纪30年代后,庄河笙管高手有张广学、刘忠德(双喜子)、初学礼(初吉子)、张守林(张锁子)、马春林(马买子)、李殿生(锅子)、赵福海、孙德明、岳洪山、邢忠堂、张守元(张小孩儿)等人,他们曾多次在县内外演奏,均以双管取胜。”
庄河双管老艺人的普通特点是多面手,即吹、咔、弹、拉、打样样精通,除了会双管外,还能演奏笙、胡琴、坠琴、柳琴、三弦,并兼锣鼓家什,同时又是唢呐演奏的高手。老艺人在演出实践中,不断吸收道教音乐和佛教音乐来丰富双管曲目,逐渐积累了大量质朴、典雅古色古香的双管名曲。
《江河水》还被称为《江儿水》,由王石路、朱广庆、朱长庆和谷新善等根据“辽南鼓乐”同名笙管曲牌整理加工改编而成的双管独奏曲,实际上它更准确的出身是佛教仪式音乐。谷新善是瓦房店鼓乐艺人,据前大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王石禄介绍说,这段曲子他是从庄河某老艺人学来的,据考证这位老艺人是庄河塔岭镇棒棰沟的一位柳姓鼓乐艺人。
原型中速,旋律简朴,常用于民间风俗场合,情绪轻快,1964年被用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一场“苦难岁月”的配音,演奏者运用了放慢加花的手法对其改编后,使得全曲旋律凄婉悲凉、感染力强,表现剧中一对母女生死离别的情景,十分合适。
后经我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黄海怀改为二胡曲,另有一种凄怆哀怨的情绪,并且得以广泛流传。
《江河水》中充满了意境和美感,把悲伤的美带到了极致,发挥出极高的美学价值,可以说该曲是将戏剧与音乐的美完美结合的典范,在中国传统美学传承上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end-
1948年1月10日,庄河、复县(今瓦房店)、新金(今普兰店)等3县28名代表组成慰问团,携带慰问品,到后方医院慰问伤员。
1992年1月10日,庄河钢厂自行设计安装的500轧机特殊钢加工改造系列工程竣工并举行开车典礼,一次试车成功,填补了辽南地区轧钢生产的一项空白。
往期回顾
焦点丨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原创转发须经作者同意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