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庙岭的“老庙”,一座兴隆寺,半部庄河史

文摘   2024-12-26 16:47   辽宁  

全球庄河人的心灵港湾

庄河最好吃的大米


长按识别二维码快来尝尝

走过天南地北最爱家乡味道


兴隆寺旧事及地界考

文|孙宝果


无意间见到一张兴隆寺周边的航拍地图,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小时候家住位于兴隆寺南的后窑屯孙家大院,对兴隆寺周边地理再熟悉不过,可以说昔日兴隆寺的一草一木都历历在目。于是我参照这张航拍地图,在心里复原数十年前的兴隆寺旧貌,自然,地图上的景物早已变迁,我只能依据方位,在头脑中一一安置那些已经无存的物件。一处建筑,一片地域,虽早已变化巨大,但历经岁月之后,它在你头脑中的记忆却依然清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世事如烟吧。

 记忆中的兴隆寺

从童年起到长大成人,到渐渐平添岁数,已至老迈,我不知去过兴隆寺多少次。也许正如人们所说,我们总是对童年、青少年时的生活记忆特别深刻,而那时,兴隆寺的旧庙及附属设置尚在,它们总能给孩子提供一些颇具神秘感的印象。兴隆寺庙会曾经非常热闹,小时候最盼望的时刻,就是随大人一起去赶庙会,那几乎盖过了对过年的期盼和兴趣。兴隆寺没有山门,但上庙的台阶处有一对形制颇为硕大的石狮子,印象中,这对石狮子连同底座应有两米以上高,神态生动,雕工极为精湛,脊背、口鼻处已被人们摸得形成包浆,泛出柔和的光亮。在庄河地界,这对石狮子的工艺水平绝对是独占鳌头的,没有别处石狮能和它相比,从雕工上看应是南方工匠所为。一直到文革前几年,这对石狮子尚在,此后便不知去向。


拾阶而上,来到庙前一块平整场地,有几个篮球场大,栽种着许多高大的白果(银杏)树,小的一人合抱,大的则有两人合抱粗,每临秋季,白果树形成一片金黄树冠,地上也铺满一层金色叶子,十分绚丽。树林中有一眼井,不深,井水清澈甘冽,它为庙里提供着生活用水。井旁是一个巨大的石头槽子,传说是用来祭祀白马的,这个石槽至今仍在,被后炮台三队的张姓人搬到居处附近,改作他用。


走过一段石板路,便来到供奉关公的大殿,偏殿里则供奉着一匹白马。此时的关公已非三国桃园三结义的关公概念了,清初以后,关公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武财神。而关公本来骑的是赤兔马,现也改成了白马,这也与旗人供奉习俗有关。至今还记得姐姐讲的白马故事:一天白马饿了跑出庙外,在田里啃食麦苗,被田主人发现怒不可遏,照着马后腚砍了一镰刀,白马疼痛难忍,狂奔回庙里,出了一身汗,后臀也流了血。听过这故事后,我还专门跑去庙里,去摸白马身上出没出汗,看它后臀上的伤痕。


大殿后面便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处建筑,供奉韦陀菩萨和四大天王,小时每看到那些神像便生出三分畏惧之感,一来是神像确实仪态逼真,凛凛生威;二来也是与大人们日常忠告有关。大雄宝殿前还有处钟楼,悬着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古钟,每逢四月十八庙会日和大年除夕夜半,庙上都会敲响大钟,声音洪亮悠远,整个庄河镇都能听到。


当年的兴隆寺,庭院里、院墙上到处都种植着各种花卉,印象中有牡丹、梅、菊花、荷花等等,分别在不同的季节绽放。庙里的僧人似乎很善于侍弄花草,他们种植的花,似乎总比普通人家里的花草茂盛和艳丽,一些花的株形也修剪得漂亮。


兴隆寺的僧人一般总有三五个人,平时去,偶尔能看到他们在庙前的场院里习武,有时也能听到屋内传来的笙管吹奏声,当然,从大人嘴里也还知道有几个人会画画。少不更事,也分辨不出谁是画兰的悟三,谁是画竹的喜禅,只是觉得——这些僧人一个个都身怀绝技,像是世外高人一般。


可以说,我青少年时期的兴隆寺,一直是一个神秘、神圣和清雅幽静的所在。那里的景物好看,花草好看,庙堂里的神像吸引人,僧人的生活令人向往……然而这一切到1947年土改时瞬时戛然而止,神像被推倒砸碎,经卷书籍被焚毁,许多花草被拔掉,僧人则被遣散。到后来,只剩住持僧悟三和一个叫昌果的小和尚还留在庙里,在分得的一间半房里栖身,其余的庙产悉数归公。


兴隆寺彻底地衰落下去,此后数十年间,寺庙被拆了,那些高大的白果树被砍伐了,也不知用到何处。昔时的庙前场地,建起了一处烈士纪念碑,成为了新一代学生们逢清明时前来瞻拜之地。及至文革来临,仅存的一对石狮子也遭了厄运,被捣烂拆除。


缘于对兴隆寺的熟悉和特殊情感,我在数十年里一直在内心珍存着对它的记忆,尤其是人近晚年,随着时代的回转,各种传统文化和温厚情愫又被人们所重视,我更悉心收集点滴有关兴隆寺的资料。庄河人口中的老庙岭,一直是一个地标性称谓,“老庙”究竟是怎样一座庙,它都承载了哪些人与事,哪些时代印记,并不是人所周知。我愿在此文中把我所了解的兴隆寺,与众方家共享。


 兴隆寺前身及发展

早在明崇祯四年(1631),庄河桂云花当地人就在岭后建起了一处小小的关帝祠。到清顺治四年(1647),有山东即墨和尚云游至庄河桂云花,见此处山明水秀,又有小寺尚在,便决心久驻于此,扩建庙宇弘扬佛法。他在原关帝祠基础上又加盖庙堂,经年修行,传至六世祖心灯和尚,心灯和尚于雍正年间决意将庙址迁移到红崖子。经数年化缘经营,建起大殿三楹,更名兴隆寺,兴隆寺从此始成规模。


至于心灯和尚何以要把寺庙往南迁移百余里,迁至红崖子天秤山脚下,缘由就不得而知了。我个人分析,这大约也与庄河开埠、商贸渐盛有关。庙堂虽为清净之地,但也需人间烟火供养,相较于岭后偏僻之地,正在兴盛的红崖子无疑更有利于庙堂的发展。用现在的名词说,就是更有利于聚“人气”。红崖子是庄河旧称,泛指天秤山向南延伸的一段余脉,地质构成为红色砂质岩,东西各有庄河、热水河相伴,尤其东侧地势较陡峭,紧邻汤汤庄河,河面上舟楫往来,每临晨阳初起,阳光把红崖子山岗染成一片赤红,景色绮丽,故被誉为红崖十景之一——红崖晓照。


至于关帝祠旧址岭后,也是一个较悠久的称谓。庄河北部山多,尤以一面山绵延横亘、气势恢宏而成为重要地标,过去庄河人外出,每每自称是一面山人氏,旧志书记载人物时也多有体现。而岭后,就是指一面山后桂云花一带较广泛的地区。我在桂云花医院工作期间,就住在任东居民小组,小组东边有三五户人家,称和尚沟屯,老辈人讲,迁庙时砖瓦木料都拆下搬走了,剩下的乱石杂土都填了沟,所以没有庙。


心灯和尚将庙迁至红崖子,循例报领红册地一份,这在兴隆寺的旧碑上有所记载。红册地是官府批拨给庙上的公用地,包括建庙用地及生活保障用地,官府加印存档,是受严格保护的。从心灯和尚到觉乘(悟三)住持,庙产显然在逐步扩大,兴隆寺东侧靠近今丹普路的一片田地,都归庙上所有。后窑屯老邢家是兴隆寺佃户,常年租种庙产土地,土改时邢家被划为佃富农。


兴隆寺诸物

旧碑:兴隆寺有碑三通,1934年《庄河县志》所存照片可见两通,至1938年又立碑一通。三碑均立于关帝殿前,人们通常叫前大殿,志书上所见二碑,一为本正大和尚所立,此碑下落不明,估计已被捣毁;另一通碑为觉楹觉法二和尚所立,此碑现存于新建兴隆寺办公楼西墙外;1938年所立碑,由觉乘、觉空和尚撰文,昌庆(喜禅)书写,这通碑碑体高大,碑阳碑阴均篆刻碑文,详述立碑缘由及兴隆寺发展历程,碑文字迹为昌庆书写,楷书颜柳并重,极具书法之美,是兴隆寺三通碑中的佳品。现存两碑,可谓是研究兴隆寺历史的难得物证。


塔林:在今兴隆寺西墙外,原有一处塔林,所谓塔林是指和尚殁后用青砖砌成的塔形坟墓,一般都是大和尚(住持僧)或威望较高、终生供奉此庙的老僧之墓。每处塔墓均镌刻已故和尚的法号,印象中塔林内有近十座塔墓,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塔墓全部被拆,青砖用作学校等别处建筑。末代住持觉乘和尚故去后,因已是新时代,并未修建塔墓,只是在塔林附近起了处坟包草草埋葬了,这处坟包后来也被平掉。


藏书:佛家历来有尊崇文化的传统,兴隆寺也不例外。从清末以来,兴隆寺专门辟屋收藏书籍,有佛经典籍,也有各种版本的经史子集,本正、觉乘等住持僧都极为注重书籍的收藏保管,一部分是从外地寺院获赠而来,还有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捐赠而来,使兴隆寺渐渐积累起丰厚的书藏,可以说,若论当时庄河藏书之多之盛,非兴隆寺莫属。庄河晚清举人、文化名士刘滋楷,便时常去兴隆寺借书看,他与悟三交好,每每借走一批,看罢还回再借。民间传讲他时常挑着一副担筐去兴隆寺,去时是空的,回来满满的两筐书。可惜的是,这些书籍均在土改时被焚毁。


庙乐:所谓庙乐,是指寺庙在进行大的庆典法事时所演奏的音乐,当然乐手也都是僧人。一般来说,名剎古寺历史悠久,僧人众多,因此其庙乐都十分兴盛,甚至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普通的地方小庙,受条件能力所限,通常是组织不起庙乐演奏的。兴隆寺至民国初期,开始有意发展自己的庙乐,尤其是觉乘担任住持之后,因他本人就颇通乐理,笙管笛都会演奏,所以刻意培养僧人从事庙乐。民国时期兴隆寺有僧九人,其中三人为住持,六人为小和尚,闲时他们均会操持习练乐器。人们一般都知道喜禅画竹堪称一绝,却未必知道他还是演奏双管的高手,听过喜禅双管演奏的老人都说,很多民间乐手也达不到他的水平。兴隆寺的庙乐也不仅仅用于法事,逢夏日傍晚,他们还会在庙前场地开对外公开的小型演奏会,不少附近居民吃过晚饭,拿着板凳蒲扇聚到庙前,听上一阵再回家睡觉。据称兴隆寺有相当一批古乐谱,可惜也没能保留下来。


初级小学校:在古炮台东北,兴隆寺曾出资兴建小学校一所,此即后炮台小学前身。初级小学校校舍五间,土坯草苫房,民国八年(1919)时称八区私立第一小学校。校董为觉乘和尚,经费由庄河各寺庙分摊。我的几位哥哥均在这所小学读过书。


 日伪时期的兴隆寺

日本神社: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庄河地区由日本人实际掌控,日伪政府选择在兴隆寺西修建了一处日本神社,兴隆寺众僧对此虽有抵触但也无能为力。日本神社,老百姓叫日本庙,规模不大,有两间房大小,木质结构为主,房顶上覆铜质条形瓦。一条土路延伸到老庙岭十字路口稍东的丹普路,路的两侧有成对的灯亭,每个有一人来高,并没有装上灯,只是装饰之用。抵近神社的土路有小石桥一座,靠近丹普路的位置建有“井”字形日式牌坊。


神社建成后便一直有纪念活动,每晚都有两三个穿着和服的日本人,一路打着大鼓,嘴里喊着号子,去神社祭祀。没人能听懂他们念叨些什么,我曾问过我四哥,那些去神社祭祀的日本人是和尚吗?四哥说,不是,他们是侨居庄河的普通日本人,到神社祭祀是他们的义务,轮班去的。因为离着近,我时常能见到这些日本人的祭拜活动,后来发现,原来他们也会偷懒耍滑:有的走到十字路口就止住了脚步,并未到神社去;有的只走到后窑甚至马窑就不动弹了,站在那里抽烟闲谈,约摸时间差不多了便往回走。


不过逢有节日或胜利日,祭祀活动便搞得很隆重,譬如日军又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怎样怎样的胜利,便要组织人去神社庆贺一番。除了有日本官员、伪政府官员、军人警察参加,还要组织中小学及教职工参加,一路手擎三角形小旗,呼喊着口号,浩浩荡荡地去到神社举行仪式。日本的节日也很多,我的哥哥们就参加过祭海节,当局要求学生用竹篾子扎出鱼鳖虾蟹等海洋生物模型,外面用彩纸糊上,人背在背上上街游行,到了晚上还举行提灯游行。



望海楼:继神社后,当局又占用兴隆寺地界建起了一座望海楼,位置在神社东南。望海楼有三层楼高,纯木制结构,没有外墙体,只是一架盘旋而上的木制楼梯,每层都有用以观景的回廊。这处望海楼倒的确是个远眺观景的好场所,站在高处,向南望去,庄河上下街的街道,石山、鲍码、观驾山等周围地貌,辽阔的黄海海面及往来船只,都能尽收眼底。


在望海楼东南,还有个小广场,在暖季里,日本人经常在这里举办相扑比赛。小时候看到两个赤条条胖大汉,只在裆间兜着块布,互相冲撞撕扯,很觉滑稽可笑。去看热闹的中国人,也都是跟着哄笑不断,甚感奇异。


日本投降后,望海楼连同神社一起被拆除掉了,我叔伯大哥孙宝仁手里曾留有望海楼照片,惜在文革时期烧掉了。


熊舍:在望海楼东南角,靠近丹普路北侧,还曾建有一个熊舍,圈养着一头黑熊。也不知从哪弄来了一头熊,估计与信仰崇拜无关,只是类似于动物园供人观摩的那种想法吧。熊舍不大,前面是铁栅栏,后面是砖瓦结构的熊屋,平时都由兴隆寺的僧人负责喂养。经常有大人带着孩子前来观看,也有不少人带着胡萝卜、红薯等食物喂给熊。直到解放初,这头熊还在,后来就不知去向了。


兴隆寺地界四至

关于兴隆寺的地界四至,可能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即便一些老人也难以说清。多年来我依据个人的记忆,亲友邻居的回顾,以及1938年兴隆寺碑的记载,归纳出兴隆寺四至如下:


南至:古炮台前,井泉南水沟。这一段地界是兴隆寺最为复杂的边界。


古炮台位于庄岫公路东侧,后窑屯偏东北,距后窑屯后趟街里许,面积比足球场大,是一个大土墩子,最高处高出地面一丈五六尺。我小时候常去那里放牲口,土墩上面杂树丛生,有几条深沟。以此墩子为基点,位于其西南的村落叫前炮台,位于其东北的村落叫后炮台。据庄河旧志载,此炮台为明时所建,防御倭寇海盗之用。修建庄河一中、公园小学校舍及操场时,把炮台土墩铲平了,这处被周围百姓称为土墩台的地标,从此消失了。


古炮台东南有一古井,夏季常有泉水溢出,人们称之为井泉。井泉再往南有一由西北向东流淌的水沟,与后窑屯东边一条便道相交,成为兴隆寺东界、南界的端点。后窑屯把这一带田地叫做井湾地,这里向西以界桩分界,过去曾是一片乱坟地,大部分是一些客居庄河之人及贫穷的溜门户死后葬于此,也成为不少花子房(乞丐集中生活的地方)里的叫花子死后葬地。我小时还见过几个石质界桩,四棱条石,顶端修成锥状棱面。


西至:公路东侧大沟中心。公路是指庄岫公路,亦是天秤山向南延伸的山脊,山脊两侧的沟,过去俗称老尤沟。因有公路划定,这段地界相对比较清晰。


东至:小桥子,公路。小桥子是指丹普路上近后炮台三队的一处涵洞,公路未修前,曾有一简易桥,俗称小桥子。公路即丹普路。


北至:天秤山东沟往南第一条沟下,至山咀大道。天秤山东沟南第一沟与后炮台三队接壤处,由此起沿天秤山北山根向西至山咀,与庄岫公路相接。后炮台马沟屯在界北。


过去,兴隆寺北界内林木茂盛,古木参天,以本山松为主,杂以橡、柞等杂木,岭西有蚕场一处,老尤沟溪水常年不断,兴隆寺在林木掩映中更显寂静庄严。



正所谓岁月如烟,沧海桑田,兴隆寺从清雍正年间始建,到解放初期被毁,历时二百余年,在历史尘烟中留下了孤寂的身影。1950年,庄河县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烈士塔,这里从此成为了庄河人民祭奠先烈的所在。烈士塔塔高约八米,顶端镶嵌一枚铜质五角星,其下为“浩气长存”四字,塔身纵排“为人民而牺牲英名永垂千古”十二字。主塔两侧有陪碑,分别题写“杀身成仁,光同日月”“舍生取义,气贯长虹”十六字。烈士塔东南角还立有一块落成纪念碑,此碑现存放于兴隆寺办公楼西墙外。



2004年始,兴隆寺在原址偏西位置开工重建,历经十余年建造过程,已建成正殿、偏殿及多处附属设施,新建庙宇外观巍峨,结构精美,目前已开光接纳香客。百年古寺,又焕发了新的光彩。


-end-


庄河历史上的今天

1945年12月26日,庄河区500余人敲锣打鼓携带慰问品,到当地驻军进行新年慰问。


1955年12月26日,中共庄河县私营企业改造领导小组成立,组长王秀龄,副组长张逊。下设办公室。





往期回顾

围观《中国公路》推出的第三条庄河公路,是你家门前的路吗?

关注巴黎奥运会,有庄河体育健儿吗?

焦点

庄河历任市(县)委书记都是谁?

围观这排面!平台首发的庄河婚礼登上人民日报!

热文丨几代庄河人的“精神殿堂”,现在已经“禁止靠近”

美文丨庄河的“军中茅台”和老将军的故事

围观丨曾经的庄河三条名街之一,明阳“坎子街”

关注丨登上央视的这个美女歌手,咱庄河的!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原创转发须经作者同意

天南地北庄河人
凝聚乡情,汇聚乡谊,欢迎订阅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