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渲染、BIG分析图、拼贴画、线稿纹理等等风格,各有各的好。在建筑师磨练技艺,驾驭这些风格背后,藏着最根本的诉求——第一秒就牢牢抓住观众(同学、教授、甲方、公众…)的眼球,并尽可能快地使观众理解方案的优点、以及独特之处。拿下高分!拿下项目!拿下名誉!
这里正好有一组表面相似,但内核不同的建筑实践项目,它们各自的建筑表现图可谓量身定制,直击方案灵魂。
三个与“云雾”有关的建筑
A | DS+R为2002年瑞士世博会设计的“模糊建筑(Blur Building)”;
C | team.breathe.austria为2015米兰世博会设计的“奥地利馆(Austria Pavilion)”。
01
DS+R通过利用雾气、智能气象系统以及轻质结构,营造消除传统建筑材质感的体验——即对高清晰度和传统视觉参照物的抛弃,创造一种非常特殊的、弱化了视觉的建筑体验,是一次在建筑中实现非材质化概念的实验。所以方案的概念图纸是将展馆骨架和云雾拼贴在一起,体现建筑主体隐没在云雾中,漂浮在湖面的设计亮点。并且在项目落地后,以实景照片为主要媒介,更直观地向外界介绍项目。
“模糊建筑”实景照片——建筑主体骨架(上),设备工作原理图解(中),低清晰度的视觉体验(下) © DS+R
02
建筑师:菲利普·拉姆
“卷云”高度示意图化的设计表现图 © 菲利普·拉姆
“卷云”表现局部气候特征的鸟瞰图(上),设备实景照片(中),粉色与蓝色的步行道(下) © 菲利普·拉姆
另外,“卷云”确实产生朦胧的云雾效果,拉姆还拍了一组自己在云雾中摆造型的照片,感觉建筑师还是很难抗拒“视觉表现”的诱惑吧。即便如此,拉姆为媒体提供的项目图纸仍以高度示意图化的表现图为主,旨在强调场地的局部气候的差异,以及为视觉之外的感官设计的初衷。
实景照片的云雾效果 © 菲利普·拉姆
设计团体:team.breathe.austria
奥地利馆方案表现图 © team.breathe.austria
奥地利馆实景照片,场馆入口(上),场馆内(下) © team.breathe.aust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