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灵魂”表达≠效果图

文摘   文化   2023-12-24 12:31   美国  
欢迎关注

哪位建筑师没有一套设计软件“护体”?出几套不同风格的建筑表现图根本难不倒我们

写实渲染、BIG分析图、拼贴画、线稿纹理等等风格,各有各的好。在建筑师磨练技艺,驾驭这些风格背后,藏着最根本的诉求——第一秒就牢牢抓住观众(同学、教授、甲方、公众…)的眼球,并尽可能快地使观众理解方案的优点、以及独特之处。拿下高分!拿下项目!拿下名誉!

每个建筑方案都具有独特的概念,以及形成概念所依据的设计理论。如果能把这些方案背后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么就能展现出了方案的灵魂。
众人:“什么? 灵魂? 难道又要搞建筑玄学?
答:“必须不是啊!

这里正好有一组表面相似但内核不同的建筑实践项目,它们各自的建筑表现图可谓量身定制,直击方案灵魂。


三个与“云雾”有关的建筑

A | DS+R为2002年瑞士世博会设计的“模糊建筑(Blur Building)”;

B | 菲利普·拉姆(Philippe Rahm)于2012年为台湾省台中中央公园设计的“卷云(Cirrus Clouds)”;

C | team.breathe.austria为2015米兰世博会设计的“奥地利馆(Austria Pavilion)”。


01

将期待场景具象化
A | 模糊建筑(Blur Building)
建筑师:DS+R

DS+R通过利用雾气、智能气象系统以及轻质结构,营造消除传统建筑材质感的体验——即对高清晰度和传统视觉参照物的抛弃,创造一种非常特殊的、弱化了视觉的建筑体验,是一次在建筑中实现非材质化概念的实验。所以方案的概念图纸是将展馆骨架和云雾拼贴在一起,体现建筑主体隐没在云雾中,漂浮在湖面的设计亮点。并且在项目落地后,以实景照片为主要媒介,更直观地向外界介绍项目。

“模糊建筑”概念拼贴画 © DS+R

模糊建筑”实景照片——建筑主体隐没在云雾中 © DS+R

模糊建筑”实景照片——建筑主体骨架(上),设备工作原理图解(中),低清晰度的视觉体验(下) © DS+R


02

将抽象知觉可视化
B | 卷云(Cirrus Clouds)

建筑师:菲利普·拉姆

而与之形成明显区分的是菲利普·拉姆的高度示意图化的设计表现图。正如拉姆在自己的文章——Thermal Sensations中所述:“我尽量避免使用影像,并试图做更充分的准备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进行设计……我们的设备与其说是代表”云“的影像,不如说是为了提供多样的热量知觉。”拉姆通过渐变的粉色、蓝色以及纹理表现公园的局部气候特征,这种表现方式也反过来影响了项目的最终呈现,例如粉色、蓝色的步行道等。

“卷云”高度示意图化的设计表现图 © 菲利普·拉姆

“卷云”表现局部气候特征的鸟瞰图(上),设备实景照片(中),粉色与蓝色的步行道(下) © 普·拉姆

另外,“卷云”确实产生朦胧的云雾效果,拉姆还拍了一组自己在云雾中摆造型的照片,感觉建筑师还是很难抗拒“视觉表现”的诱惑吧。即便如此,拉姆为媒体提供的项目图纸仍以高度示意图化的表现图为主,旨在强调场地的局部气候的差异,以及为视觉之外的感官设计的初衷。

实景照片的云雾效果 © 普·拉姆

C | 奥地利馆(Austria Pavilion)

设计团体:team.breathe.austria

奥地利馆的概念是在炎热的意大利米兰营造出舒适的奥地利森林气候,植被、风、水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元素。我们可以注意到下面一组图中,无论是效果图、剖面图、平面图、爆炸图,都有叠加数字、颜色、纹理、人物飘动的头发等信息,向读者传递出该设计对局部气候条件——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风速等的改变。

奥地利馆方案表现图 © team.breathe.austria

奥地利馆实景照片,场馆入口(上),场馆内(下) © team.breathe.austria


通过上面三个项目,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为强调方案内核,在设计表现图方面做出的思考。有的在利用实景照片,有的限制渲染图的使用,有的在每张图上都体现设计带来的视觉之外的改变。那么你现在的方案内核是什么?你要如何表现这个内核呢?

欢迎关注

HUEI灰建筑
灰,介于黑与白之间的模糊界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