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随手发」场景的重点是表现故事与环境
文摘
2024-08-02 15:56
中国台湾
本来计划今天分享一些炮兵阵地相关的场景,可是昨晚偶然看到了这样一件作品,是一位新作者,但做的作品可是不像“新人”。查了一下,应该是很久以前喜欢模型但中间退坑,最近一年多又重拾爱好的中年大叔。从作品的底台、构图、人物安排与故事设计都很老道,下面各位先看看,随后我就简单说说。使用德文命名:冬季东线 1941/1942有一位俄罗斯军事历史爱好者评论说,这作品表达出非常好的当时特征:德军并没有像宣传中描述的那样高度机械化,骡马仍然是国防军的主要运输“工具”!而且俄罗斯的冬季,Rusputitsa,泥泞的季节,对于轮式车辆就是噩梦。故事创意很好,抓到了1941年末到42年初东线战场的特征,行军的常见景象,但是利用一匹“发牢骚”的马直接做到了整个故事的视觉中心吸引力,故事也瞬间交代清楚。而他厉害的地方,是故事的布局与人物的安排,很清楚地知道他想要什么,于是马安排在画面最中心,小车放在后面的角落,即起到了铺陈故事主题,从构图上又形成了背景(想想一般从载具制作出发的作者是否会下意识地把车辆作为重点,总是拦不住地要往中间安排?这就是思路上的硬伤。)从构图上,他又加了一辆掉轮子的废弃马车拖车,又是一举三得,一是强调了德军冬季东线行军的主要方式,二是破旧的设计衬托了冬季行军的艰难,三是最重要的,作为另一侧的背景围出了主舞台,衬托中心的故事。地面的线条也是加分项目,虽然还可以更夸张地做出湿泥的凹凸效果,但目前的车轮与履带印记已经很好地提供了足够的线条来填充画面的丰富度。参见线条的作用:下面再看人物的使用,主要是用了MasterBox很早期产品,一盒冬季行军的德军,他很灵活地打破了封绘上建议的人物布局,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安排人物,我在下图中用浅蓝色标记了几个人物的视线形成的箭头,成功将视觉中心引导到主题上。而牵马的军官,也是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盒里的人物,这就是对于人物灵活应用的好结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家经常忽视的,就是底台的厚度,这个话题我上周提到过,这件作品就是绝佳的范例,橙色箭头标记了底台厚度与上表面内容物中相对高的高度基本相同,这里是参考小车的高度,原因是马站立起来是要作为突出的吸引点,所以它的高度是等同于场景中电线杆或者树木与建筑一类的作用,而不是相对场景整体中占大面积区域的高度(试想如果底台参考马头的高度来设计,作品整体构图就会奇怪了,而目前是比较稳定舒服的比例),所以与小车的高度做参考是适合的,目前照片倾斜角度看底台仿佛等同于小车高度(由于透视原理)而实际估算,底台厚度是大概小车高度的1.2-1.5倍。不要小看这个底台,它完全提升了整个作品的完整度与呈现效果(再试想如果是很多人选择的扁平画框式底板,是否会有同样效果?)。上面提到的几点作者都做到了,虽然仔细看人物并没有到中高阶的涂装水平,没有光影与精细的细节比如描线和服装质感表现等,但已经是一件可圈可点的作品。当然从色调上,还可以做些调整,比如马的色调偏浅,木板车与小车也可以丰富色调来炫技等等。分享来的主要目的是给新手朋友鼓励与参考。我顺手又翻到了他前一件作品,可以看出这位对于地台的设计还是很有想法的。所以决定今天选择他的两件作品为大家分享,没有华丽的人物涂装技术,但是研究好构图与呈现方式,同样可以出来不错的场景作品!顺手来一件更帅的高级作品,俄罗斯的银梦工作室,我曾经也写文介绍过。这件作品充分体现了大量人物形成的漂亮构图与故事,真是收藏品级别的作品。再次感叹,我们中国历史中有过无数这种场面,何时才能出现这种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