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百年室内集市——柏林室内集市的兴衰|德国探索之旅

文化   旅游   2025-01-10 22:22   上海  

栏目介绍

近年来,中德交流日益频繁。“中德人文交流”特邀驻德多年专家李国强老师开设《德国探索之旅》栏目,讲述德国城市故事,展示城市的丰富历史遗迹和现代化建筑,带您领略德国的浓厚历史文化,探索自然风光,游览黑森林和阿尔卑斯山脉,欣赏迷人的湖泊和山峰。在栏目中品味其丰富的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风情,以期促进中德文化交流。

上期回顾:柏林的百年室内集市——柏林室内集市的兴衰|德国探索之旅


柏林的百年室内集市




导言

说起菜市场或农贸集市,了解德国的读者可能首先会想到慕尼黑的谷物市场(Viktulienmarkt),这个具有近220年历史的集市现在是全城最大的食品和工艺品市场,也是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最爱去的地方,更是这座城市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比慕尼黑谷物市场历史更悠久的还有汉堡的鱼市(Hamburger Fischmarkt),虽冠名“鱼”市,但这里交易的不仅仅只是海鲜水产品,蔬果鲜花、活禽服装乃至旅游纪念品等都有出售。该鱼市仅在每周日凌晨5点30分开市,每次营业4个小时,是外来游客了解这座港口城市文化的绝佳窗口。柏林室内集市(Markthallen)的历史虽没有慕尼黑的谷物市场或汉堡的鱼市那么悠久,但也有100多年传统,它的兴起、发展与衰落与柏林这座城市动荡的历史息息相关。第44站,我们尝试来再现一下柏林业已消失的室内集市


柏林首家室内集市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柏林具有百年历史的室内集市最大序号为十四,其实历史上曾有过15家这样的室内集市,这不曾被编入序列号的恰恰是最早建设的中央集市大菜场,落成于1867年,而其余的14家均是在二十年后集中建设的。











左上:柏林中央集市改建的舒曼马戏剧场©circopedia.org
右下:钟乳洞——柏林首家室内集市改建的大剧院©archinform.net

这家室内集市位于今日弗里德里希街施普雷河右岸的布莱希特广场(Bertolt-Brecht-Platz)一侧,现为一栋集住宅、办公和酒店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楼,160多年前,这里是一个木材堆放场。因紧临轻轨线和施普雷河,陆路和水上交通方便,此处成了建造室内集市大菜场的不二之地。不过,这个室内集市为什么仅续存六年就遭弃用,其背后的原因目前未见有可信资料,唯一确定的是这家室内集市后来被改建成马戏剧场,最后在此运营马戏剧团的是一位出生在维也纳的德国马戏大亨舒曼(Albert Schumann, 1858-1939),如今那里有一条街叫“马戏团街”(Am Zirkus),这证明了那段历史。到了1919年,马戏剧场被改建为大型歌舞剧院,因其内部结构酷似钟乳而被戏称为“钟乳洞”。二战结束后剧场被更名为弗里德里希施塔特宫(Friedrichstadtpalast),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剧场的地址发生了变化。1980年,人们发现歌舞剧场所在的地基明显下沉,出于安全考虑,四年后东柏林政府为剧场在弗里德里希街107号(Friedrichstraße 107)建了新楼,这也是民主德国所建的最后一栋宏伟建筑。遗憾的是,老剧场建筑在1988年的时候被拆除,后来有人偶然发现了最初室内集市部分墙体的钢结构,经修缮后现展示在剧场周边的空地上,作为剧场建筑百年历史的见证。


左:柏林中央集市旧址现貌©eikebeckerarchitekten.com

右:弗里德里希施塔特宫外展示的中央集市外墙钢结构遗物©palast.berlin


消失了的室内集市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柏林开始集中建造室内集市,先后建了14家,其中一半以上的建筑如今已彻底消失在柏林市容之外。

比如壹号室内集市的旧址在柏林电视塔附近的卡尔-李卜克内希特大街上(Karl-Liebknechtstraße),当年被设计为中央集市大菜场,拥有自己的轨道交通站点,还设有大型地窖冰库。在所有的室内集市中它的规模最大,共有两个大厅组成,其面积分别为1.6万平米(约1340个摊位)和1.3万平米(约780个摊位),主厅竣工于1883年,十年后增建副厅。二战中被毁,战后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商住楼,剩余部分经过多次改建,依然用于小商贩的交易市场。在2017年的城市更新过程中,这部分建筑也被彻底拆除,建造大型商用楼,现是柏林广场(Berlin Carré)购物中心所在地。


左:壹号集市1896年外景©grossstadtgeschichten-berlin.de
右:壹号集市1965年内景©grossstadtgeschichten-berlin.de

贰号室内集市又称林登集市(Lindenhalle),其原址在林登街(Lindenstraße)和弗里德里希街(Friedrichstraße)之间,1886年建成,共9114平米,可设近750个摊位。二战中被毁,上世纪60年代重建后用作柏林花卉批发市场。筹建犹太博物馆时该地块被征用,现为犹太博物馆的教育中心,周边建筑的改建工程被欧盟列为全欧最成功的欧洲建筑文化项目之一。


贰号集市旧址——犹太博物馆教育学院©jmberlin.de

其它消失的室内集市还有伍号、捌号、拾号、拾贰号、拾叁号以及拾肆号,这些集市的规模绝大部分在5000平米左右,它们分别位于蒂尔加滕地区的马格德堡广场(Magdeburger Platz)、东火车站附近的安德烈街(Andreasstraße)、健康泉附近的绿谷街(Grüntaler Straße)和威丁广场(Wedding-Platz)以及普伦茨劳贝格的沃尔特街(Wörther Straße)等地,均因经济危机或战争破坏因素而停业被毁,如拾贰号集市因摊贩租客急剧减少而于1898年关闭,伍号集市未能度过战后困难时期而于五十年代被彻底拆除。


作者简介




李国强,1971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德语,198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获本科学士学位。毕业后曾在上海仪表系统任科技翻译,1988年至2020年在同济大学从事德语教学和学校外事管理工作,参与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中德职教学院、中德工程学院等项目的筹建工作,并先后三次受教育部、科技部派遣在我驻德国使馆教育处、科技处任一等秘书,从事中德两国科教领域的双边交流工作,2021年3月起负责上海杉达学院对德交流合作工作。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

中德人文交流
以讲述中德人文交流好故事、传播中德人文交流好声音、拓宽中德人文交流纽带为目标,搭建中德人文交流对话的重要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