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愉快的圣诞节假期转瞬即逝,下周开学后,德国各大学校即将步入缓考/补考季。在德国中学教育体系里,缓考/补考是极为特殊且重要的一环,德语“Nachschreiben”一词在中国教育语境中甚至都难寻精准对应,我们暂且称其为补考,严格来讲,称为缓考更为贴切。
© WavebreakMediaMicro – stock.adobe.com
这一环节横跨初中与高中阶段,引发了诸多关于公平性、组织管理等层面的探讨。
北威州教育局为此制定了详尽的指导方针与条例,用以规范缓考/补考流程。依据学校法,校方有责任为那些因合理缘由错过考试或测验的学生提供补考机会,常见的正当理由包括疾病、家庭突发紧急状况或是其他难以预见的意外事件。几乎各校都会要求学生提交医生证明,以此为缺考行为作出合理解释,进而获取缓考/补考资格。这般规定就是要保障全体学生不受意外因素干扰,拥有平等展现学业成果的机会。
数年前,曾有家长向杜塞尔多夫法院提请行政复议,要求学校废除提供医生证明才能缓考/补考的规定,其依据是学校法原文并未出现“必须”二字,这里显然有钻法律空子之嫌,但最终结果却是家长胜诉。如今在北威州的学校,学生若未能参加考试,只需出示家长签字的请假条即可,只有当频繁出现可疑情况时,学校才可通过行政指令要求个别学生补交医生证明。
缓考/补考的组织工作给学校带来了棘手的后勤难题。首先,要在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合适的时段安排考试。通常而言,补考会被安置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以防干扰日常教学秩序,然而,这又很容易与课外活动“撞车”。部分学校特意设立专门的缓考/补考日,力求减轻组织压力。
以前曾有学校将缓考/补考安排在周六,试图以此惩戒学生,却遭教育局明令禁止,判定周六考试成绩无效。还有学校另辟蹊径,把考试定在工作日的清晨6点30分,这般操作究竟是折腾学生还是为难老师,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毕竟老师需要更早到校。
© dpa-tmn/Christin Klose
相较于组织工作的繁杂,确保机会平等更是难上加难。缓考/补考在难度与考查范围上理当与初始考试持平,如此才能实现公平测评。这便要求教师精心筹备,设计替代性考题。这些备用题目必须精准对标原始考试所涵盖的学习要点,考查相同能力素养。
自从杜塞尔多夫法院判决家长胜诉后,教师的工作量显著攀升,毕竟每出一套试卷,就得多备一套用作缓考/补考。
当然,缓考/补考对教学工作也提出了严苛要求。一方面,它为那些因正当理由错失初始考试的学生开辟了在公平环境下展示成绩的通道;另一方面,当学生需要补考多门课程时,缓考/补考就可能沦为沉重负担,滋生压力与焦虑情绪。
更令人咋舌的是,德国绝大多数州明文规定,每周考试不得超过两门。有些学生一病就是两三周,累计五六门课程需要缓考/补考,可每周仅能安排两门考试,这无疑让教师在协调时焦头烂额。笔者多年前就曾碰到因时间难以协调,学生不堪重负,最终由校长特批免除其缓考/补考的情况。
©Monkey Business Images/shutterstock.com
尽管规则明晰,但在实际操作中,缓考/补考仍饱受诟病。常见的批评之声指出,缓考/补考的学生相较按时参考的学生存在不公平优势,理论上他们拥有更充裕的备考时间,甚至可能从原始考试信息中获取助力。再者,便是前文提及的教师额外工作量问题,补考的筹备与批改耗时费力,而学校日常教学资源本就有限,这极易导致教师不堪重负,无暇顾及其他关键教学任务。
行文至此,仍在为下周缓考/补考出题忙碌的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
专栏作者
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原教师,现任教于多特蒙德市莱布尼茨文理中学,教授汉语和英语两门学科。曾就读于不莱梅大学,主修英美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现为联邦州公务员、教育督导。2022年起进入多特蒙德教师培训中心担任汉语学科带头人,负责北威州汉语教师培训和第二次国家考试工作。专栏“下笔成张”主要以一个局内人的角度和老留德华的视野向大家介绍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德国社会和教育方面的现象,特别是德国中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及看法,有时也会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以及一些正在发生的历史,以此来折射大环境的变迁。
审核: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