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的华人社区里,有许多来自中国的文化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持续为中德文化交流架起桥梁。日耳曼学领域中国学者周恒祥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语专业首批获得德国博士学位的学者之一,在中德法治国家对话中担任十余年翻译,其编纂的《德汉法律词典》凝聚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耗时多年完成《本草纲目》第一卷德译本的翻译工作,让中医经典走向德国。
1990年,获得洪堡基金会奖学金的周恒祥踏上德国的土地,来到波鸿鲁尔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从学术讲座到民间互动,周恒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同时他还参加了官方组织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周恒祥:作为德语的博士以及洪堡学者,我对中德文化交流更是有特别的使命感。上世纪90年代初,到中国旅行、考察或者工作的德国人数量还相当少,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基本上通过书面的方式。有中国人能够直接和他们交流讨论,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生动信息。
在周恒祥看来,文化交流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中德两国民众更好地相互理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为中国人更好地了解德国提供窗口。
周恒祥:德国人对中国的饮食特别向往。德国多特蒙德业余大学的相关负责人问我能不能给他们开个烹调课,我也愿意推广我们中国的烹调。开课以后,报名的人特别多,一开始就是爆满的。德国学员品尝着自己第一次做出的美味中餐,特别满意,学校也要求我们继续开下去。这证明我们中国文化是很优秀的,我们要有自信。只要通过我们的交流,我们的文化是能够被世界所接受的,也能够被他们更深地了解。
周恒祥接受总台记者专访
作为语言学者,周恒祥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法律语言的全面研究和翻译。他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德两国之间的法律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需要有更多既精通语言又通晓法律的专业人员来参与和支持。
周恒祥:当时,在翻译方面,尤其涉及到官方文件或者正式的法律文件、证书、证件,大家的翻译各有各的方法,不统一。所以我觉得,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规范化。2006年,我的《证书证件德译技巧》这本专著通过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
中德两国政府2000年建立法治国家对话机制,相互借鉴对方在法治国家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对话启动后,周恒祥作为德方唯一特邀翻译,不仅翻译了所有发给中方的文件和许多交流资料,还直接参加了所有重大交流活动,从而有机会与德国和中国的国家级资深法律专家进行深度接触和交流,这让他愈发感到编撰出版一本专业、实用词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周恒祥编纂的《德汉法律词典》于2017年8月在德国首发,词典收录了德语法律领域众多专业词汇、词组,涵盖不同法律学科,融入了很多法治国家对话的交流成果。2024年,《德汉法律词典》第二版正式发行。
1998年4月,周恒祥为德国中医爱好者讲解中医和针灸原理。
中国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的中医药古籍之一,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在上世纪90年代德国中医热的感染和推动之下,周恒祥决定独立翻译《本草纲目》。
周恒祥:《本草纲目》那个时候还没有过完整的德文译本。德国人虽然了解到《本草纲目》这本著作,但是对里面的内容都感到很生疏。这时德国方面的专业人员对《本草纲目》的需求也是很大的,他们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药书能够作为学习参考的依据。从那个时候起,我做出了一个决定,要把《本草纲目》翻译成德文。
2024年,周恒祥在专题报告会上介绍《本草纲目》德译本。
周恒祥说,翻译《本草纲目》这部巨著,需要读懂《本草纲目》的文言文,贴切理解原文中的中医术语含义,精准流畅通达地转换成德文。
周恒祥:首先要翻译这部著作,它要求译者要有意志,做好思想准备,翻译工作量很大。第二是专业能力,包括中医、历史等一些知识。在翻译德文的时候,还要提炼和发挥自己的翻译技巧,多查文献来提高自己的阅历,通过知识积累来翻译《本草纲目》,使德语读者能够更好地读懂德文《本草纲目》。
周恒祥历时数年完成《本草纲目》第一卷德译本的翻译工作
翻译《本草纲目》,成为周恒祥从事中德文化交流最为难忘的经历之一。为了让德国和世界进一步了解《本草纲目》的博大精深,弘扬富有魅力的中医文化,周恒祥做了大量的功课。2024年10月,周恒祥翻译的《本草纲目》第一卷德译本在德国问世,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收获硕果。
周恒祥:我希望通过这部译著能够让世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德方出版社有位德国同事在看了我的译稿之后,给我写了一封回信,饱含深情地谈到,“面对李时珍这位伟大医学家所取得的终身成就,我深感谦卑。许多人还未能想象到中国文化为我们蕴藏有多少瑰宝”。我自己也感觉到,完整地翻译《本草纲目》的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德国友人为周恒祥绘的肖像画
中国蛇年春节即将到来,身在海外,周恒祥向国内同胞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期待能够继续通过推动中德文化交流,架起两国友谊的桥梁。
周恒祥:希望通过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我们不仅能够推动两国的民间友好,还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两国独特的文化优势,促进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以及互相融合。
资料来源:环球资讯广播,2025年1月25日
影像来源:环球资讯广播
编辑:霍愿
审核:俞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