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犹太博物馆的空间叙事

文化   2025-01-16 15:28   上海  

博物馆是传播知识的教育场所,是深入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德国博物馆以其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历史悠久的特点闻名于世,这些博物馆或气势恢宏、壮观依旧;或别出心裁,小众有趣。在这片不足36万平米公里的土地上,有超过6000座博物馆,它们带领观众体验与众不同的旅行,让我们走进德国博物馆,走近历史,探寻文化魅力。




博物馆, 如同一座架起的桥梁,将我们与世界相连,


透过时间的迷雾,看到彼此的共同点和独特之处,

 

穿越时光,感受着过去岁月的脉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们汇聚在此,探索和分享彼此的文化与艺术;跨越文化的鸿沟,互相启迪,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博物馆也是灵感的源泉,它们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滋养和启示,让我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追溯文化的源头,汲取智慧的营养。


上期回顾:勃兰登堡门基金会:透过艺术视角解读东西柏林的故事




在博物馆设计中,如何通过空间与设计语言将深刻的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是对设计师的巨大挑战。这不仅要求设计师对历史背景有深入的理解,更需要他们运用巧妙的建筑手法,使空间成为讲述历史、唤起情感共鸣的载体。柏林犹太博物馆(Jüdisches Museum Berlin)正是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它通过断裂的几何形态、空旷的空间设计,以及精心安排的光线与通道,将犹太历史的断裂、记忆的重建和文化的延续生动地传达给每一位观众。

博物馆由两座风格迥异的建筑组成:一座是历史悠久的巴洛克式老楼,另一座是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新馆。两者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在一起。老楼在翻新后融入了现代功能,成为博物馆的入口、售票处和部分展览空间。新馆则以不规则的锯齿形外立面和错综复杂的空间布局为特点,它通过独特的设计语言回应着历史和记忆。

此外,博物馆还包括沃纳·迈克尔·布卢门撒尔学院(W. Michael Blumenthal Akademie)和ANOHA儿童体验馆。前者专注于犹太文化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后者则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互动式的文化体验空间。


博物馆的历史背景

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


当时,位于奥拉宁堡大街31号(Oranienburger Straße 31)的柏林犹太社区成立了“犹太博物馆协会”(Jüdisches Museum Verein),并于1933年开始展示犹太历史、文化和艺术。然而,随着1938年11月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的爆发,博物馆被迫关闭,许多藏品被纳粹秘密警察没收。


多年后,为了庆祝柏林犹太社区成立300周年,西柏林市政府于1971年决定在菩提树街14号(Lindenstraße 14)的柏林博物馆(Berlin Museum)内设立柏林犹太博物馆,并于1978年正式对公众开放,最初作为柏林博物馆的一部分运营。1997年,沃纳·迈克尔·布卢门撒尔(W. Michael Blumenthal)成为博物馆馆长,推动博物馆脱离柏林博物馆体系,最终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机构。


博物馆的新馆扩建计划于1993年启动,经过几年的建设,终于在2001年9月9日盛大开馆。开幕式上,著名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指挥了庆祝音乐会,为博物馆的新篇章拉开了序幕。



漫步于新旧楼宇之间


新旧两座建筑各具特色,从空中俯瞰,闪电形状的现代建筑与旁边的红瓦老楼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老楼建于1735年,门廊上方的三角形山墙上雕刻着普鲁士国徽。最初,这座建筑是柏林最高法院(Kammergericht)的所在地。在二战期间,建筑遭到严重破坏。1963年至1969年,建筑师吉恩特·赫诺夫(Günter Hönow)负责了修复工作,重建后的建筑成为了柏林博物馆的新址。


与之相对的是新馆,丹尼尔·里伯斯金采用了现代设计元素。在中央庭院的上方,里伯斯金设计的玻璃顶棚为这座历史建筑注入了现代感,并赋予其新的象征意义。整体的锯齿形线条(Zick-Zack-Linie)在形式上与老楼的传统外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上则实现了延续与对话。


走进博物馆,穿行在展厅、过道与楼梯之间,逐渐进入一种“虚无”的空间体验。破碎的窗洞、断裂的空间层次感,以及透过狭窄缝隙洒进的日光,进一步加深了混凝土的荒凉与孤寂感。


新楼复杂的几何形态和不对称结构,通过钛锌材料构成的锯齿形外立面、地下轴线、倾斜的墙壁,象征了犹太人在德国历史中所经历的动荡、破碎与不确定性。这些设计不仅是建筑的形式特征,更是在空间中表达历史的断裂与文化的挑战。



常设展览:德国犹太人的历史与现状


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占地3500平方米,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和叙事结构,展示了犹太人在德国历史中的复杂经历。


地下展区由三条象征性轴线构成:流亡之轴(die Achse des Exils)、屠杀之轴(die Achse des Holocaust)与延续之轴(die Achse der Kontinuität)。这些轴线展示了纳粹时期犹太人被迫害、屠杀或流亡的历史。三轴交汇处为拉斐尔·罗斯画廊,陈列以色列艺术家吉拉德·拉特曼(Gilad Ratman)的影像作品《鼓手》。



过道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营造出压抑而空旷的氛围,增强了空间的沉重感。在这些过道中行走,仿佛进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环境。墙顶微弱的光线象征着,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存在一线希望。



沿着轴线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陡峭的楼梯,共有82级台阶,通向二楼的常设展览入口。



整个展览循序渐进,从中世纪的犹太历史入手,逐步展现犹太历史与文化的多重面貌。通过展品和文字叙事,展览描绘了犹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况、文化成就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此外,展览还介绍了许多犹太杰出人物,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展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贡献。



位于新馆室外展览空间的《流亡花园》(Der Garten des Exils)是“流亡轴线”的一部分。



由于地面倾斜,站在园中会产生迷失感,强化了流亡与脱离的空间体验。园内布置有49根按方阵排列的石柱,矗立在倾斜的地面上。每根石柱上方生长着象征希望的橄榄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重生。48根石柱内填充的是来自柏林的土壤,而中央的第49根石柱则装有来自耶路撒冷的土壤。


特展


在常设展览的基础上,博物馆还提供了更加细致和多元的视角,深入展示犹太历史、文化和艺术。


例如,已经结束的展览《另一个国家:东德的犹太人》(Ein anderes Land – Jüdisch in der DDR)聚焦犹太人在东德的历史,展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文献资料和艺术作品,展览讲述了犹太人在东德的个人经历、社会变迁及他们与国家体制的关系,探讨了犹太人为何选择返回东德,以及他们在战后希望建立反法西斯国家的理想。许多参展的犹太人是二战幸存者,他们通过展品分享了自己流亡、幸存与再移民的经历。


此外,博物馆将于2025年7月11日至11月23日举行展览《抗争:现代犹太女性设计师》(Widerstände. Jüdische Designerinnen der Moderne)。该展览展示了犹太女性设计师在20世纪初德国社会解放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女性、犹太人和艺术家身份交织的背景下。展览通过约300件展品,聚焦50多位女性设计师,讲述她们如何在社会边缘化的环境中争取地位,直到纳粹政权摧毁了她们的事业与生活。展览通过首饰、纺织艺术、陶瓷、木雕、时尚设计与图形设计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呈现了这些被遗忘艺术家的创作。


结语

博物馆的整体空间设计与展览相互呼应,共同传递着历史的记忆。对于德国犹太人而言,这段历史尤为深刻、复杂且影响深远。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作者简介

刘霞,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社会学硕士。目前居住在德国柏林,曾在上海的德国企业任职。希望将其学术背景和多元文化经历融入写作中,以独特的视角并通过文字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编辑:陈惠兰

审校:俞宙明

中德人文交流
以讲述中德人文交流好故事、传播中德人文交流好声音、拓宽中德人文交流纽带为目标,搭建中德人文交流对话的重要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