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的丁元英是怎样练成的?(上)

文摘   2024-12-24 06:51   广东  

喜欢《天道》的人,无不对男主角丁元英叹服不已。他的睿智,他的精神境界,他的审美,他的超然和孤独,他的缜密和精细,就如一个大隐于市的不世高人。很多《天道》的粉丝还提出了如何才能成为丁元英这样人的问题?如何才能成为丁元英这样的人呢?这里就先来看看丁元英是如何练成的。


《天道》中并没有描述丁元英的成长经历,只看《天道》,我们无法准确了解丁元英是如何练成的。但《天道》剧情开始,肖亚文就给了芮小丹丁元英的简历,并做了扼要介绍,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的资料梗概来还原丁元英的成长过程,从而得出丁元英是如何成就自己的答案。


丁元英是1959年出生,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1979年留学柏林洪堡大学,1985年获经济学硕士,同年就职于柏林H.N.S国际金融投资公司,1989年就职于北京通达证券公司,1990年2月在北京结婚,同年8月离婚。1991年鬼混。1992年3月就职于柏林《世界经济周刊》,任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员,1994年1月辞职。1994年6月在北京创办个人私募基金,1995年5月私募基金预备解散。此人无信仰,爱好音响,在柏林有一套房子,有德国永久居留权。

这份简历对于了解丁元英是非常重要的。


丁元英是四川成都人,从后来的剧情可以知道,丁元英1959年出生在普通平民家庭,也就是说他的中小学教育基本都是在文革时接受的最普通的教育。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丁元英考取了清华大学,这是很不简单的。这说明丁元英天资极其聪慧,并且非常热爱学习。因为那个时代考上清华绝对是凤毛麟角。这是练成丁元英的内在因素,也是最关键因素,因为一个人的悟性和智商,是最主要的,也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常说的一命二运,命就是天命,是他的天赋。而时代的机遇是运气,如果丁元英出生在1949年,情况又会不同。


考上清华的第二年,丁元英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留学,那个年代出国留学没有自费一说,全是公派,并且名额极少。能选中丁元英,他高考考分特别出众是主要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如入校后的学习表现、政审等条件也是原因之一。总之,他一定是他们系,他那一级的最优异学生。这样算下来,丁元英的整体素质绝对高出常人太多,用天赋异禀来形容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那些想成为丁元英这样的人的《天道》粉丝们自己掂量掂量,你的天赋比丁元英如何呢?这同时也说明丁元英年轻时就已经享受到了金榜题名,出人头地的荣耀。


清华大学国人都很熟悉。但柏林洪堡大学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柏林洪堡大学创办于1810年,前身是柏林大学,洪堡大学是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德国精英大学成员。柏林洪堡大学的前身柏林大学历史上曾产生57位诺贝尔奖获奖者。爱因斯坦、普朗克、黑格尔、玻恩、亥姆霍兹、赫兹、哈伯、薛定谔、韦伯、格林、叔本华、谢林、海涅、魏格纳等一大批学界大师都曾在该校学习、任教。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也就是说丁元英留学的大学是比清华还要高出很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只看该校的师资和校友就知道,他们都是这个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


德国是一个出科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的国度。德国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风气,以及洪堡大学的校风学风和师资,六年的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习,丁元英的专业知识应该是居世界同行业前端的。


另外,丁元英在德国还能读到很多国内读不到的书籍,如哲学,宗教,历史等等,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非常难得的。比如我国很多翻译文献,有的是翻译时因为译者的水平而偏离了原著,有的是因为其他原因篡改了原著的本意。比如佛教,西方人翻译的大多是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经典,这比国内读的汉传佛教更能准确诠释佛法本意,对佛法的理解非常重要。


如果读《西藏生死书》,你会觉得其文字表达简洁、准确。因为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位通晓佛法的西藏活佛,留学英国,精通英语,他用英文写成此书,然后被翻译成汉语。而这其中就有藏传佛教对佛法的诠释,而英文词汇和语法的严谨准确,也使汉语译者能更精准翻译,较之汉语的佛经更通俗易懂。


而中国的佛经,都是古代译者玄庄和鸠摩罗什等翻译的,受古汉语的词汇和文法的限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佛经要么偏离了佛法本意,要么十分晦涩难懂,比如《心经》,《金刚经》等。(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藏传佛教的《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一本是南传佛教的《佛陀》,作者凯伦·阿姆斯特朗)


而丁元英是能读德语原著的,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包括马克思等的著作,相信都是丁元英阅读的重要书籍,他获得的信息会比国人在国内看翻译文献要丰富准确得多。这都是当时甚至现在绝大多数国人无法比拟的。


宗教信仰体现价值观,德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平等、博爱、自由的普世价值会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如果说价值观太形而上,那么方法论则是相对具体的。德国人的理性和严谨是举世闻名的。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又能理解价值观和加固价值观的坚定。丁元英应该在德国留学六年时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对其有了理性的判断和认同。因为20~30岁的年龄段,正是一个男人形成其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则被他否定了。


另外,丁元英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喜爱,也应该是这个阶段养成的。因为他在国内的那个年代根本没有机会听到西方古典音乐。而德国是巴赫和贝多芬的故乡。


1985年硕士毕业,丁元英就职于柏林H.N.S国际金融投资公司。相比现在幸运的年轻人在美国哈弗获得经济学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华尔街的高盛或者摩根斯坦利,丁元英要强出很多倍,因为物以稀为贵,那时的中国还不知道金融为何物,更谈不上国际金融。


他的待遇应该是优厚的,不然他不会在柏林拥有房产。四年的德国金融行业的工作经历,会使他对德国金融及国际金融业有了从大学的理论知识到公司实践的具体操作。德国公司的管理也会加深丁元英对普世价值的认同,而德国人的严谨更会让丁元英习惯用理性和逻辑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他应该非常喜爱这个国家,因此他申请拿到了德国的永久居留权。


到此,丁元英也就基本练成了:他是个黄皮肤的中国人,谙熟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他的心智更认同西方文化。


先天的天赋和悟性,再加上后天的教育和经历,成就了丁元英。以上这两样你能达到丁元英的水准吗?


十万旌旗
请关注备用号“旌旗十万”,以防失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