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万,在南京能买一个小户型住房;
70万,也能供一个孩子在国内读完本科到博士……
可一位母亲, 却用这笔钱换来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教育悲剧——孩子一年的虚幻留学梦,和永远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
“我女儿本可以上211院校的!”李女士声泪俱下的控诉,道出了多少家长的心酸……
是啊,明明有一条踏实的求学路可走,为什么偏要选择这条充满未知的捷径?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欲速则不达。”
▽
站在家长的角度,谁不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香港大学的金字招牌,确实闪耀得让人睁不开眼。
中介机构,开出的价码相当高昂,但一想到能够让孩子进入亚洲顶尖的学府,这笔投资仿佛也就变得“合理”了起来。
不过,现实总是来得格外讽刺。
一纸退学通知,不仅打碎了家长的期望,更是给年轻的学子当头一棒。
原本沉浸在港大校园生活中的女孩,突然被告知因为入学材料造假而必须离校,这种打击该有多大?
有网友评论: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在透支孩子的未来。
确实如此,比起70万的经济损失,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个本可以在国内211院校安心求学的学生,现在不得不面对学业中断的困境。
时间和机会的损失,又该如何衡量?
中介机构倒是很"干脆",立刻退还了70万元。
但钱能买回失去的时间吗?能抹去孩子心理的阴影吗?能弥补那些本该在课堂上汲取知识的日子吗?
更令人气愤的是,中介机构的欺骗行为。
竟然伪造美国高中身份?虚构IB成绩?
这哪里是在帮助学生,分明是在坑害学生!
难怪李女士要求200万的赔偿,这里面包含的又何止是金钱的损失?
“如果不符合条件,他们应当提前告知我们。”
是啊,如果中介机构当初就说明实情,这个家庭或许就会选择另一条更适合的道路!
可惜,当利益蒙蔽了良知,某些中介机构就变成了"教育市场"上的大忽悠。
有法律界的人士明确地指出,消费者能够主张最多三倍的赔偿。
但说实话,就算赔偿300万,就能弥补这种教育悲剧带来的损失吗?
金钱的赔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教育不是商品,更不该成为欺诈的工具。
但是,不少网友却不买账,纷纷指责家长的不是!
“你孩子是211的水平,竟然找中介上港大?你想走捷径,恰好被骗而已!”
“学校简章是公开的,自己孩子是否符合标准,自己能不知道?”
“不值得同情!”
讲真,这个时候开启吐槽模式,真的不合时宜……
因为,有更重要的观念,值得每一位家长借鉴。
▽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想想看,如果当初选择国内211院校,现在的孩子,应该已经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进了。
可惜这个"如果",永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有网友说得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通过造假走远。
这话虽然朴实,却道出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通过金钱开道,最终往往会适得其反!
更值得深思的是,为何这样的教育中介依然能够存在呢?为何还会有如此众多的家长甘愿冒险行事呢?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人对教育本质的误解:把教育等同于文凭,把成功简化为一纸证书。
要知道,教育就像种树,不能拔苗助长。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却常常被人遗忘!
我们总是想着走捷径,却忘了脚踏实地,才是最稳妥的前进方式……
▽
现在,这个案子已经步入司法流程了,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开展调查工作。
不过,对于这个家庭而言,现在最为关键的并非是去追查责任,而是怎样去帮助孩子摆脱阴霾,重新对未来进行规划。
教育投资,不存在问题,但是,必须构建在诚信以及规则的基础之上。
任何试图经由造假来获取教育机会的行为,最终都将为现实毫不留情地予以回击。
希望这个案子能够被公平地予以处理,也期望更多的家长能够从此处汲取经验与教训。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一纸文凭,而是培养出真才实学的人才。
只有将目光,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之上,我们才能够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
在教育这条路之上,没有所谓的快捷路径,只有脚踏实地方能走得更为长远。
与其花70万买一场空,不如把这笔钱投资在孩子真实的能力提升上,这才是对教育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