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为什么书上的小朋友,眼睛都是一条线啊?”
“这本书上的筷子,怎么插在米饭里?奶奶说这样会不礼貌的……”
最近,一本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一读就懂的图画小百科·世界各地的孩子》引发热议。
这本由法国作者创作、中方翻译的儿童读物,因其中的插画问题,让众多家长坐不住了。
▽
说实话,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些插画时,也被震惊到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就被教育“筷子不能插在米饭里”,这可是餐桌礼仪!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书中把人物的眼睛统统画成了“一条线”,眼神迷离,很是难看,而其他国家的“孩子”却都是圆溜溜的大眼睛。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天在动态看到的一个段子:
一位在英国“留子”被外国同学询问:“为啥你的眼睛这么大?你的眼睛咋不是‘一条线’呢?”
这位女生当场便懵了,回答道:“难道你以为,我们十四亿人长一个样?”
读到此处,你也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吧?
这哪是简单的插画问题,分明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啊!
讲真,如果读物全是外国人设计的,我还能理解,可翻译的是同门啊,怎么能让这样的读物问世呢?
而且,该出版社可是大有来头,小时候我的大半书籍皆出自该出版社,纸张厚实,画质精美。怎么发展多年,不进步,反而退步呢?
“睁不开的眼睛,怎么看都猥琐……”一位妈妈评论。
“广东的孩子应该清楚,筷子插饭上一秒,大人的巴掌就打过来了……”一位广东学生讽刺道。
“这样的读物,怎么能翻译进来?忍无可忍!”一位父亲愤怒道。
▽
但是,与其在这里抱怨,不如我们一起探讨:面对这样的“毒读物”,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
1、擦亮眼睛。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常教育我:“用餐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筷子切不可随意乱放。”
现在想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传承?
我们选择儿童读物时,也要带着这样的文化自觉。
插画,是否尊重文化差异;文字内容,是否有不当表达,这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2、把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
当孩子看到这样的插画时,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引导:
“宝贝,你觉得爸爸妈妈,都是眯眯眼吗?”
“来,我们一起看《全家福》,大家的眼睛,是不是都各不相同呢?”
“知道为什么筷子不能插在米饭里吗?这里面有很多讲究呢!”
通过这样的对话,我们既纠正了孩子的错误认知,又传递了文化知识,何乐而不为?
3、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记得有个热心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我女儿看到书里的插画,主动问我:“为什么要把小朋友画得这么奇怪?”我特别欣慰,这说明孩子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
没错,与其让孩子被动接受,不如教会他们独立判断。
当他们遇到类似的文化输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质疑并思考。
4、帮助孩子建立文化自信。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担忧:这样的“毒读物”,会不会对孩子的民族自尊心产生影响?
其实,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
我们能带着孩子,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体悟礼仪的迷人之处,便能让他们在年幼时,就树立民族自信心。
有趣的是,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后台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刚才,我儿子在餐桌上纠正他的外国朋友:“筷子不能这样用哦,这样不礼貌的。”看到孩子能自信地传播文化,我特别骄傲!
说到底,面对“毒读物”,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分焦虑。
重要的是,把握机会,将其转化为教育孩子的良机。
让我们的孩子,既能理性地看待文化差异,又能坚定地秉持文化自信,此乃教育的真谛。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陪伴阅读很重要。
当遇到类似问题时,立刻跟孩子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知。
第二,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文化教育。
在吃饭的时候,教给正确的用筷子方式;与国外小朋友交往时,培养孩子对多种文化的理解以及尊重。
第三,培养孩子的文化敏感度。
通过讲述一些故事,还有观看纪录片等方法,让孩子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及其魅力。
第四,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他们对某些文化表现提出疑问时,要认真倾听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
最近,一位来自深圳的家长给我分享了一个暖心的故事:她的女儿,在班级里主动举办了一次“文化分享会”,向其他小朋友介绍餐桌礼仪。
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看到的吗?
孩子们不仅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还能主动向他人传播。
其实,每一次文化冲突,都是一次教育机会。
与其让孩子被动接受错误信息,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在文化差异中,培养判断力和包容心。
毕竟,我们期待的是一个既有文化自信,又能理性包容的下一代。
与其给孩子一个答案,不如教会他提出问题。
面对“毒读物”,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躲避,而是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和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