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分的清华状元,为女友拳打北航辅导员”这事儿持续发酵,让我不禁要问:高考分数,真的能代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吗?
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身边不少同学都羡慕清华北大的学子,觉得能考上这样的学校,不仅智商超群,品德一定也是一等一的好。
但这次事件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原来高考分数再高,也可能在德育这一关掉链子。
说到底,这位清华学子犯了三个错误:一是协助考试违规,二是打架伤人,三是在社交媒体上恶意攻击他人。
每一个错误都触及了道德底线。
他不但被清华给予了严重警告处分,而且丧失了参与表彰、获奖及申请其他权益的资格。
这不禁让人感慨:一时冲动,毁了四年苦读!他还能保研吗?
这起事件给所有大学生都敲响了警钟。
▼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有必要,梳理一下导致取消保研资格的3大行为:
第一类,学术不端行为。
说起学术造假,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离我太远了,我不可能的"。
但其实,学术不端离我们并不遥远。比如:
考试作弊(包括帮别人作弊);
论文抄袭;
篡改实验数据;
伪造获奖证书……
记得,有一位理工科的高材生,因为在实验报告中编造数据,被取消了保研资格。
这位同学后来说:"当时,就是想省事儿,觉得反正也没人会发现。”
可结果呢?
一次小小的投机取巧,断送了四年的努力。
第二类,违纪违规行为。
很多同学觉得,只要不犯法就行。
但在高校里,违纪行为,同样会影响保研资格。比如
打架斗殴;
酗酒闹事;
违反宿舍管理规定;
恶意破坏公物……
前几天,某高校就有学生因为酒后闹事,不仅受到了处分,还丧失了保研机会。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细节决定命运"。
看似很小的违规行为,却有可能,影响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第三类,品德问题。
这类问题最容易被忽略掉,因为它们一般不会牵扯到明显的违规违纪情形,不过呢,也有可能会对保研资格的评定带来影响。比如说:
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言论;
经常旷课迟到;
对待他人态度恶劣;
不参与集体活动,缺乏团队精神……
有位老师跟我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个学习成绩相当优秀的学生,因为经常在班级群里阴阳怪气,对同学和老师态度傲慢,最终在思想品德评定环节失分,与保研失之交臂。
▼
作为在学校大学生,究竟如何才能避开这些问题呢?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成绩固然重要,但品德才是根本。
要知道,大学不单单是给予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的所在。
2、学会控制情绪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再进行思考,切不可因一时的冲动,而毁掉自己的前程。
就像这次“清华学生打人”事件,如果他当时能稳住情绪,寻求班主任或者代课老师的帮助,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么严重的后果了。
3、注意日常行为
保持好的学习习惯,也需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敬重他人。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格。
4、善用社交媒体
现在是网络时代,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行,同样会影响对个人的评价。
发帖前多思考,不要因为一时口快而留下污点。
5、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融入集体生活,培养团队精神,既对个人的成长有好处,在评定保研资格的时候,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
保研资格的取消,往往不是因为一次重大的过失,而是日常行为的累积效应。
就像盖房子,每块砖的质量都很重要。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次事件里吸取教训,既需要提高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品德修养,做一个真正的优秀大学生。
记住,真正的优秀,不单展现在成绩单方面,更是展现在待人接物当中。
让我们一起使劲,在追寻学术的优秀之际,也别忘掉培育良好的品德。
毕竟,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到达了多高的位置,而是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到达那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