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云:“我的警卫员岁月”
李景云,1943年生,1965年授命从张家口市调至西藏开展援藏,工作于自治区公安厅、自治区政法干部学校、“101”工程指挥部、西藏马查拉煤矿、昌都地区工业局、昌都地区公安处等单位,1991年调回张家口市。
在藏的26年,因工作变动,我的足迹踏遍了雪域高原,和勤劳、憨厚、朴实、聪慧的藏族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这些年来,我时刻眷恋着高原,眷恋着那里的雪山、湖泊、森林和一望无垠的草原,更眷恋朝夕相处的各族兄弟姐妹。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担任过许多领导同志的警卫员。许多往事和其中的细节,依然历历在目。
1990年10月,恰逢昌都解放40周年大庆,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专程驱车来到昌都视察工作并参加庆祝活动。在昌都期间,胡书记到工厂、藏医院、学校、商店、驻昌都部队视察、看望了战斗在一线的工人、农牧民、解放军、武警指战员,并和帕巴拉·格列朗杰副委员长一起专程到地区公安处看望公安干警并和全体干警一起合影。胡书记还在公安处会议室,听取了我的工作汇报。汇报后,胡书记肯定了地区公安处的工作,并称赞昌都地区公安干警、武警指战员是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队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昌都
胡书记在参加了昌都解放40周年大庆活动后,决定到昌都地区较偏远的一些县区基层考察,并沿川藏南线去成都。胡书记到昌都时一行只有两辆汽车,随行人员只有一名秘书,一名保卫干部,一名随行医生和一名武警战士。当时确定的路线是走川藏公路北线经邦达转行川藏公路南线,到芒康县后走滇藏公路到西藏芒康县盐井区考察,然后再返回芒康。由芒康再向东,走川藏公路南线,过金沙江大桥后进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顺路考察四川省巴塘、里塘、雅江、康定、泸定、雅安等市(县)。汽车经过的2000多公里区域都是横断山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公路狭窄,绝大多数路段都是悬崖、河谷、深渊,常有泥石流、滚石从山而降,还要翻越八九座大山。自治区党委的司机没有走过这条公路,对路况不熟,因此地委决定由我带公安处刑警队长田海光同志负责全程保卫并开道。听说胡书记开始并不同意,执意轻车简从,不给地方基层添麻烦,但地委、行署的领导考虑,胡书记是西藏第一位乘汽车长途跋涉,全程走川藏公路的自治区主要负责人,从当时西藏的治安、交通状况,以及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地委、行署领导坚持请求由公安处为胡书记带路并做好保卫工作。秘书陈世炬同志转达了胡书记的意见,要求地委、行署领导只在昌都境内所属县区一起陪同考察。
10月14日早晨,我乘坐公安处尼桑越野车开道(胡书记随行的叶如陵医生也乘我的车),胡书记、陈世炬秘书、警卫员乘第二辆车,地委向巴嘎登书记坐第三辆车,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的同志乘第四辆车,我们一行共4辆汽车离开昌都镇。
汽车沿澜沧江西行,翻越了吉塘、 雍西两座4000多米的大山后,于中午时分到达海拔4600多米的八宿县玉青乡邦达大草原。由于气候恶劣,不适宜树木和农作物生长,该乡是纯牧区。由于邦达处川藏公路中段,是川藏公路南北两条线的交叉点,加之又是昌都周围方圆几百公里仅有的一块高原平坝。因此,上世纪70年代在草原上修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跑道最长的机场。
1995年的邦达机场
10月中旬的邦达寒意袭人。胡书记一下车,首先到牧民家看望。一进牧民的屋内,胡书记就坐在牧民家的卡垫上,询问生产、生活情况。由于运输等方面的原因,西藏有一段时间,藏族群众的生活必需品藏茶供应紧张。胡书记一边与牧民一起喝着酥油茶,一边关切地询问茶够不够喝、需不需要到自由市场购买、茶叶质量好坏等问题。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书记高兴地点头。接着在牧场办公室内,胡书记又询问草原鼠害情况,问得具体又仔细,还不时向跟随的地委、行署领导提出要求和意见。
在牧民家考察后,又来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邦达机场。十月的邦达,正午的气温在零度以下。走过机场跑道时,胡书记看到我还穿着秋装警服时,十分关心地问我冷不冷、带没带大衣,并提醒我们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在营区,胡书记听了部队同志的汇报,并到食堂考察伙食情况,叮嘱地委、行署领导要积极帮助部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听说有两位战士因不适应高原恶劣气候而患病时,书记又专门到战士宿舍看望,并安慰患病的战士好好养病,早日康复并叮嘱在场的领导一定要多关心战士的生活和身体。
按医学专家测算,在邦达,人就是躺在床上不动,也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长跑时的缺氧状态。刚一结束在邦达的活动,胡书记一行又马不停蹄地行驶了3个多小时,下午才到达位于川藏公路南线的左贡县。在县城外的左贡寺,胡书记下车,步行进入寺院看望了僧众和正在朝圣的群众,在县城又看望了老干部,当晚就住在室内连卫生间都没有的简陋招待所。
胡书记十分关心教育和县里的基本建设。15日一早,首先到县中学看望师生,了解学校情况。左贡县一直靠柴油机发电,每晚只定时供几小时电,县里和地区谋划修建一座小型水电站。胡书记从学校一出来,就步行到拟建的水电站站址考察,走在坎坷不平、拟建引水渠的山路上,向县、地两级的同志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技术、投资等方面的问题,有时被问者回答不上来时,书记十分耐心地给予解释。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胡书记是清华大学水电工程专业的高材生。在拟建的发电机机坑现场旁,胡书记又详细听取了拟建水电站的汇报,回到县里,接着听取县领导的工作汇报,12点过后和我们一起在县招待所食堂用餐。食堂提供的主食是米饭、馒头,副食仅有3菜1汤,一个是萝卜烧牛肉,一个是莲花白菜炒肉片,一个是炒土豆丝,一个白菜叶子汤。饭后还每人交餐费3角3分(西藏兵站规定,凡用餐者每人每天伙食费1元,每餐3角3分),由陈世炬同志收齐后交给管理员。
饭后,我们又急匆匆地向芒康县行进。从左贡到芒康,要翻越三座4500多米的大山和几座4000米左右的山峦。从左贡县出发不久,就要向5000多米的阿尼玛雅山支脉大竹山顶爬升,到了山顶又要下到澜沧江边上仅有2000多米的大竹卡。这一路段的盘山公路,坡陡,有几十个大转弯。经常走这条公路的人,对于一路上的辛苦奔波都感到头昏、困倦,而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做好安全保卫。可是胡书记又要和大家一样坐车赶路,要知道当时的公路,基本是沙石土路,许多地方凹凸不平,甚至是搓板路。此外,他还要听取工作汇报,考察各方面工作,动脑子想问题,仍然精神矍铄。我们随行的同志一起聊天时,都敬佩胡书记的工作能力和吃苦精神,我想,这就是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精神力量吧。天快黑时,才到达芒康县城。我们怕胡书记过度劳累,建议住在芒康县,但胡书记提出到盐井再休息。
盐井是芒康县辖下的一个乡,地处澜沧江边,和云南香格里拉接壤。受澜沧江季风影响,加之海拔只有2000多米,盐井具有独特的小气候,冬天不冷,夏季不热,适宜农作物生长。只是这里四季的风极大,据说没有大风,盐田水分不干,所以大风对制盐很有利。由于地处大山的夹缝之中,盐井可耕地很少,但居住在这里的藏、纳西、汉等各族群众世代和谐相处,主要靠制盐业维持生计,也使盐井在康藏地区盛产红盐而驰名。
从芒康到盐井近100公里的公路,平时车辆极少。路面崎岖狭窄,一面靠山,一面紧邻澜沧江,许多地方只能通过一辆汽车。如遇对面来车,还需由一方车辆主动把车倒到能错车的地方,待对面车辆通过后再走。一路上,我们小心翼翼地观察对面开来的汽车,以便提前为其避让,车只能以每小时三四十公里的速度行驶。
芒康盐井古盐田
快到盐井的时候,看到路边有天主教堂。县领导介绍,是全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有一些群众信仰天主教。胡书记叫司机停下车,进入教堂,向群众问候,并嘱咐地、县领导要保护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好教堂的房产,让信仰藏传佛教和信仰天主教的群众和谐相处。到盐井天已大黑,胡书记一行入住在盐井招待所,仍然是和大家一起在食堂用餐。
16日早餐后,胡书记听取县、区工作汇报。汇报会结束后,胡书记决定到江边的盐田考察,因为从盐井到江边要下一个65度左右、垂直高度近百米的陡坡,而且由于路程较远,需要骑马下去,大家劝说书记不要再去了,可是书记一定要到盐场看望群众、了解情况。走那样陡的路,我们会骑马的人都十分艰难,但胡书记第一次骑马就十分顺利地到达江边。在一口口盐井、一排排阶梯状的晒盐池旁,胡书记一一向正在劳动的群众问候了解生产、销售情况。听说近年外地到盐井搞盐粮交换的人员减少时,他叮嘱县区干部要帮助群众做好外销,并解决制盐工的口粮供应问题。在盐井考察结束后,我们继续沿滇藏公路返回芒康县。在县城,胡书记又看望了离退休老干部,考察了粮食、商业及日用品供应,参观了县城建设,听取了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汇报。当晚,住宿在芒康县招待所。
10月17日,胡书记就要离开芒康由西藏昌都地区进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昌都地委、行署的领导要去送行,胡书记执意在县驻地分别。由于芒康到成都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路况差,还要翻越大大小小十几座高山,临行前,地委书记向巴嘎登同志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提高警惕,绝对保证胡书记的安全,不能出任何问题。
从芒康县出发时,只剩下3辆汽车。一出芒康,又走上了川藏公路南线,汽车开始爬越海拔近5000米的沙鲁里山脉,由于山高缺氧、气压低,发动机达不到额定功率,加上路况差、弯道多,车速只能维持在每小时四五十公里。经过3个多小时颠簸的路程,公路又进入了竹巴龙沟。竹巴龙是泥石流、滑坡多发地带,不少路段的三分之一被流沙、碎石填堵,汽车只能小心行走,因而速度更慢。为了安全起见,甚至有时还要请胡书记一行下车步行走过险区,让汽车冲过滑坡段。
竹巴龙险区一过,很快就来到了著名的金沙江竹巴龙大桥。在桥 西头,胡书记看望了昌都地区公安处竹巴龙治安检查站的同志,表扬他们甘于寂寞、忠于职守,长年工作在人烟稀少的高山峡谷的敬业精神。在桥东头,瞻仰了万里长江第一漂中乘坐“龙的传人”号漂流长江时壮烈牺牲的尧茂书塑像。下午到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并住宿在县招待所。
进入四川境内的故事不再赘述。我为胡书记和自治区党政代表团做保卫工作,随胡书记下乡,多日来有幸聆听书记讲话,深感书记知识渊博、待人谦和。他和大家同吃同住,同交伙食费、住宿费,廉洁自律,处处为民,夜以继日地工作,与群众心连心的博大胸怀,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1986年9月7日至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班禅大师和他的经师、全国政协委员嘉雅活佛,一行32人,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领导陪同下,到昌都地区视察、访问。
9月6日,班禅大师一行结束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视察、访问后,在到达岗托金沙江大桥时,受到了专程在江边迎接的各级领导和身穿节日盛装、手捧洁白哈达的群众欢迎。到达江达县城时,干部、群众、僧尼等倾城出动,12000余人夹道欢迎。从江达到昌都,中途经过妥坝、青泥洞等乡镇时,受到了上万名群众、僧侣和党、政、军干部的热情欢迎。到达昌都后,班禅大师一行下榻昌都饭店。从9月9日至16日,在昌都听取了地委、行署的工作汇报,在地区各界人士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到昌都强巴林寺进行佛事活动,在讲经结束后,还向全体僧侣和信教群众讲话。为了满足广大信教群众的愿望,班禅大师在昌都强巴林寺广场为4万多名群众摸顶,并将群众上交的布施转送给寺庙。摸顶结束后,观看了强巴林寺的辩经活动。
在昌都期间,班禅大师深入基层,视察、访问了昌都县城关镇敬老院、光明旅社阿西一家,专程到昌都军分区、地区城镇中心幼儿园、地区人民医院、昌都地区中学进行了视察,听取了教育、卫生工作情况汇报,还到昌都远郊的水泥厂、俄洛区小恩达乡次仁贡布家视察、访问。在昌都地区科(营)以上干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向昌都灾区捐款。
9月17日,班禅大师从昌都到左贡县视察、访问。途经吉塘、夏雅两地时,受到了早已聚集等候在两地的察雅、洛隆、边坝、八宿四县20000多名群众的热烈欢迎。班禅大师为两地群众摸顶,路经田妥、亚中乡时,分别同12000多名群众、僧侣,进行了佛事活动。18日到达左贡县当晚,在欢迎班禅大师的晚宴上,班禅大师向汉族同志祝贺中秋节愉快,并把专门从北京送来的月饼赠送给参加接待、保卫工作的同志。19日,班禅副委员长同近7000名信教群众、僧侣一道进行了佛事活动,并在听取县委、县政府工作汇报后作了讲话。9月20日,从左贡县前往芒康县视察访问,受到12000名干部、群众、僧侣的欢迎。21日,在距县城5公里的多康丁坝与近20000名群众、僧侣一道进行佛事活动。22日,班禅副委员长召开了各界人士座谈会。23日,结束了对昌都地区的视察、访问,过竹巴龙金沙江大桥,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
当时,我担任昌都地区公安处副处长兼办公室主任。从上级部署警卫工作任务,到班禅副委员长视察、访问结束,都在第一线工作,因而对“警卫工作无小事”有了更深的体会。
班禅副委员长一行的警卫工作任务,特点是:时间长,为期17天,是我参加过警卫工作任务时间最长的一次;路线远,视察、访问行程上千公里,跨越川藏公路南、北线的5县10余个乡镇;参加群众多,听说班禅大师要到昌都视察、访问的消息后,除了昌都县、乡的信教群众、僧侣外,昌都周边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西藏那曲、林芝等地区的信教群众也翻山越岭赶到昌都;佛事活动多,为满足广大群众要求,班禅副委员长一行的车队,凡通过县城等聚集群众多的地段,都要换乘敞篷吉普车接见欢迎群众,另外还进行了多次为群众摸顶和讲经活动;视察、访问单位多,17天来,班禅大师视察、访问了十余个单位,参加了多次会议。
当时,昌都地区的社情比较复杂,更严重的是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为达到破坏民族团结、制造社会动乱、分裂祖国的罪恶阴谋,对爱国爱教、深受广大群众拥戴的班禅大师仇恨,妄图采取暗杀行动。因此,上级对警卫工作十分重视,要求做到万无一失。自治区公安厅长白玛多吉同志亲自指导,地区公安处党组多次召开会议,对警卫工作从规格、路线、驻地、消防、活动场所,特别是拟进行佛事活动的地点、重点人员管控、社区周边环境,制高点控制、交通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都进行了缜密研究。洛桑仁青处长分配我负责起草警卫工作方案,并对处领导做了分工,我主要负责以昌都饭店为主的驻地警卫,同时协助处长做好班禅副委员长在昌都镇视察、访问、佛事等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任务下达后,很快我就带领一批干警、武警指战员,提前进驻昌都饭店,从安全检查、工作人员政审、哨位部署等方面开展工作。
班禅副委员长一行下榻昌都饭店的十余天中,我和驻点的干警们日夜坚守在各自岗位,不敢有丝毫懈怠。为防止个别值勤人员漏哨,我每日夜晚和凌晨都要亲自查岗,每天下午还要召开会议,总结一天的工作,对次日工作提出要求。当我们按照预案,十分圆满、安全地 完成警卫任务后,受到了地委、行署和公安厅的表扬。白玛多吉厅长还深情地对大家说:“你们圆满完成了这次十分繁重、复杂的警卫任务,要认真总结,有了这次的经验,今后遇到再难、再复杂的警卫任务,心里都有了底,也就不难了。”
班禅副委员长在昌都视察期间,于9月10日在强巴林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为群众摸顶活动。班禅大师一行还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视察、访问时,群众中就说大师要在昌都强巴林寺为信教群众摸顶,因此,就有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的群众提前到昌都等候,一时间仅有二万多常住人口的昌都镇,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外来人员。大小旅店、居民家都住满了客人,甚至在城郊的许多林卡也都搭起了帐篷。
十世班禅大师为信教群众摸顶赐福
凡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都有一个愿望,一生中能亲自见到并膜拜班禅活佛,得到一张大师的照片和赐予的开光物,并把接受大师摸顶当作最大的幸运。据估算,昌都镇将有近五万名群众在等待9月10日班禅大师的摸顶。根据以往摸顶时的情况,在一天内,有些虔诚的信教群众曾几次排队请活佛摸顶。加之强巴林寺广场面积小,仅能容纳二三万人,剩余群众还需要在街道排队等候。因此,要保证在一天内让近五万名群众都实现愿望,接受班禅大师的摸顶,而且保证秩序良好,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为此,我们又专门对摸顶活动制订了保卫工作预案。预案制订过程中,我和处长及其他同志,还多次到现场勘查,对拟排队等候的街道进行载人数测量。为防止已摸过顶的群众再次进入摸顶现场,我们把全城划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摸顶和等候区,西部为疏散区。
9月9日下午,我们就对摸顶现场实行了封闭管理,规定凡愿提前进入现场的群众都按秩序在广场内分片等候,其他群众在广场外的几条街道上按顺序排队等候。由于群众大都提前数小时,甚至二十几个小时入场、排队,所以必须维护好场内外秩序。为了达到佛事活动的祥和气氛,我们和寺庙管委会研究,减少警察露面数量,场内群众队伍秩序由寺庙抽调一批铁棒喇嘛管理,公安干警则主要负责外围警卫、巡逻和应急事件的处置。
为防止摸顶后的群众第二次返回,我们提前发布通告,宣布摸顶开始后,已经摸过顶的群众向城西疏散,同时停止一切人员再进入摸顶队伍行列。为保证班禅大师和嘉雅活佛的安全,维护摸顶现场秩序,还要求参加摸顶的群众一律不能携带刀具,所带刀具交由公安派出所代为保管。从10日7时到接近黄昏,班禅大师端坐佛椅,面带笑容,接受信教群众的膜拜并逐个为4万余名群众摸顶,现场秩序井然,广大群众都愉快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9月10日之后,又有一批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地方的群众来到昌都。到昌都后,许多信教群众日夜守候在昌都饭店外,造成昌都饭店前的街道上人满为患,甚至造成了交通堵塞。广大信教群众都祈望得到班禅大师的摸顶,甚至有人站在大雨中不愿离开。为了满足信教群众的愿望,维护驻地周围秩序,我及时向白玛多吉厅长汇报,请求班禅大师能为晚到的群众摸顶。班禅大师听了白玛多吉厅长的汇报,立即决定满足群众要求,放弃休息时间,在昌都饭店为等候多时的群众摸顶。一时间,饭店院内外排成了长龙,经过两个多小时,又为5000余名群众摸顶,饭店外也恢复了原有秩序。
参加警卫工作的许多藏族干警都渴望得到一张班禅大师的彩色照片,却又不能离岗,更无机会参加摸顶(凡参加摸顶,都可得到照片或开光物)。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大家的愿望向班禅大师的秘书做了汇报。班禅大师听了汇报,不仅满足了大家的愿望,还另外赠送了一批开光物。
班禅副委员长离开昌都前,专门接见并表扬了参加警卫工作的全体公安干警、武警指战员,与大家亲切合影留念。
(本文由李景云投稿,吴微、萧清授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