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宿县郭庆乡见闻

文摘   2024-12-27 21:00   西藏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故事内容



八宿县郭庆乡见闻



郭庆乡,地处八宿县域北部。郭,意为“皮子”;庆,意为“大”。综合起来,就是“大的牦牛皮”之意。

在进藏旅游线上,郭庆虽然不毗邻著名的国道318、214线,仅有国道349线穿境而过,但文旅资源却异常丰富,是被忽略的自然人文遗珠。


NO.1
  传说与隐喻  


在郭庆乡,流传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格萨尔王在此地射杀了一头灰色大牦牛,牛皮展开伸直在平坝上,所以取名为郭庆。

关于神话传说的具体内容,笔者在尼恰村村民次多那里得知了更多细节。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在邦达草原一带有一个土壤肥沃的村庄,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快乐地生活。突然有一天,村里闯进了一头硕大的灰色大牦牛,犯下了一桩桩恶行:它踩踏人们的简陋房屋,使乡亲们失去家园;它吃掉了村民好不容易种下的庄稼,使人们毫无收成;它抢夺村庄里的貌美女子,村里处处出现哀嚎……勇敢的青年们拿起武器,结伴而行,发誓要猎杀这头恶魔,可是被它打得四散逃窜。



航拍拉交湿地。王权摄


绝望之际,孔武有力的格萨尔王出现了,成了人们的救星。他先是与灰牦牛搏斗,却发现比不过它的蛮力。最后,他幻化、放大了自己的身形,与灰色大牦牛一般大小,才在力量上与它不相上下。格萨尔王赤脚踩过的地方,留下了大脚印,这是他与灰色大牦牛角力的地方。灰色大牦牛皮糙肉厚,无论格萨尔王怎样刺杀,都难以伤及它的脏腑。最后,格萨尔王使用巧计,用弓箭射瞎了灰色大牦牛的一只眼睛,致使它大怒,逐渐力竭,才最终击杀这头妖魔所化的怪物。

待灰色大牦牛死去,格萨尔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剖开。它的皮毛和汗滴覆盖在村落旧址上,化作今天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拉交湿地;它的鲜血缓缓流淌,化作仁措湖下方的小湖泊昌措湖;它的脊背坚硬有力,化作了当地有名的果拉神山;它破碎的骨骼掉落在地上,化作业如马山上的石头林;而最惊艳的则是它剩下的另一只眼睛,化作了今天明净、清澈的仁措湖。

格萨尔王与灰色大牦牛的神话传说,与盘古开天辟地、身化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郭庆乡先民对格萨尔王这一英雄、勇士形象的崇拜,体现了他们在海拔4400多米的草原上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抗争、恐惧与改造等矛盾心理,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古人对人类自身起源的追溯,源自对生存现状的思考,是一种积极的哲学思考和文艺创造。故事情节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本质上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是对当时史实和先民心理的一种浪漫化、传奇化的反映。



NO.2
  九眼圣泉与温泉开发  


如果说拉鲁湿地是圣城拉萨之肺,那么,拉交湿地则是郭庆乡之肺。拉交湿地的生成,得益于玉曲河的滋润。不过在郭庆乡,玉曲河还有另一个名字:伟曲河。

玉曲河是怒江中游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类乌齐县附近的瓦合山麓,源头海拔约4954米,自河源流向东南,最后汇入怒江。当它在高山峡谷之间时,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马,任性而狂野;而到了郭庆乡,则要乖巧温顺得多,偶尔会调皮地吐泡泡。它倾吐的泡泡,就是散布在玉曲河边的温泉眼。

在拉交湿地流域,没有人能数得清楚到底有多少眼温泉,但在郭庆乡,人人都知道九眼圣泉的盛名。九眼圣泉,是河畔的一块齐人高、周长约3米的尖耸巨石上冒出的多处泉眼的统称。平坦的草原上,为什么突兀地冒出一块巨石?巨石上面为什么流淌温泉?为什么有的泉眼已经干涸有的还在流淌?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在这种情况下,附近的牧民对这块巨石和巨石上的泉眼心生膜拜,将其命名为“九眼圣泉”,还在巨石上悬挂了经幡和哈达。当地村民告诉笔者,九眼圣泉有许多神奇之处。比如,把手指伸进被温泉侵蚀过的洞口,抽出手指查看,如果是黑色,则今年的牦牛有望健壮、繁衍众多;如果手指是白色,则羊群长势良好。再如,有村民患上风湿,只要经圣泉洗涤,则会缓解、治愈病症。就算是健康的人,经圣泉水洗濯,也会祛除污秽,带来吉祥和好运。


九眼圣泉。王权摄


不仅如此,就连玉曲河的河水都是无比神奇的。当地牧民说,如果马匹患病,在河水里给它洗澡,则马能病愈。甚至如果某人身上有胎记,在某些河段洗脸,则胎记能消除。

    温泉能治一些皮肤病、祛除风湿,这是科学研究公认的。而在郭庆乡,它的功效是否被过度夸大?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今天,当地牧民依托村集体经济的力量,打起了温泉牌,利用温泉带动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形势喜人。

    驱车沿着九眼圣泉所在位置向上游再走约莫半公里,笔者看到许多村民把温泉存储起来,成为村民洗衣、洗澡的盥洗池。

    再走几百米,进入一个自然村,则能看到觉尼村集体修建的露天温泉池。远看露天温泉,热气腾腾,约莫40度左右。觉尼村村支书米玛次仁说:“这口温泉是村集体修建的,围墙是牧民自发砌起来的。本乡村民进来泡澡不收钱,外地人进入则需要每人收费20元。2年多以来,已经创收了7万多元。目前,这里的条件还比较简陋,下一步,我们要修建阳光棚和更衣室,方便游客前来体验温泉。”


    回到之前的疑问上,当地村民之所以“夸大”温泉的功效,也许只是塑造当地温泉旅游品牌的一种营销手段吧。这是八宿牧民的智慧。想到这里,笔者会心一笑。



NO.3
  仁措湖与易地搬迁安置  


在数量众多的高原湖泊中,仁措湖的名气比不上纳木错、巴松措、然乌湖,但论起“颜值”,仁措湖不遑多让。在一些特立独行的游客的镜头里,它依然美得遗世独立,无与伦比。

仁措湖位于郭庆乡,海拔约为4430米,距邦达机场55公里。要去同卡镇和“夏里三乡”,必经仁措湖。如今这里的交通状况良好,但由于旅游知名度不够响亮,游人并不多见。八宿县已有然乌湖,而它的存在,多少有些“既生亮何生瑜”的遗憾。

前文已经讲到了它的形成是灰色大牦牛的眼睛所化,实际上,它的澄净和清澈,比人声鼎沸的著名湖泊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湖水来源于雪山冰峰,水源充足,一年四季清澈透明。



仁措湖风光


仁措湖所处的地带地势开阔,环境幽静,绿草茵茵,是良好的天然牧场。湖水、湿地、草甸,泾渭分明。时值盛夏,仁措湖水明山奇、湿地宽广,是多种飞禽栖息繁殖场所,其中黑颈鹤、丹顶鹤、鸳鸯、野鸭、白鹭等各种水鸟成群结队,嬉戏觅食,繁殖后代,怡然自得。湖中繁育有草鱼、高原裸鲤及其它各种稀有鱼类,因为当地牧民群众不杀生,每到夏天繁殖季节,湖边小溪随处可见它们的踪影。牧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产生了众生平等、万物有灵等观念,让这片生态脆弱的土地得以维系生态平衡。

如果是冬日,由于海拔较高的缘故,仁措湖周边的村落在风雪中更显严寒肃穆。这时,很多牧民早就预备了充足的牛粪,以备过冬。大家每天等到太阳出来了,才敢外出活动。此时的仁措湖,到处都会结起波浪形冰块。雄伟的雪山、陡峭的冰川、漫天的飞雪,让整个世界银装素裹、纯净至美,毫无污秽和尘埃,宛如童话里的世界。冰雪世界里,只有蓝天、雪山和冰湖相互辉映,而人,更像是多余的存在。

在当地,仁措湖的地位崇高,是信徒朝拜的必经地,也是科学家野外考察的好场所。74岁的次多老人说,慷慨的仁措湖滋养了郭庆乡3个自然村的村民。得益于湖水的滋养,村里的牛羊肥壮。从他记事起,湖泊的面积就没多大变化。当地村民有转湖的习惯,一般需要一整天时间才能转完一圈。有的村民在转湖时,能隐约从湖面看到金碧辉煌的庙宇,还能依稀听到佛音和鼓声。

天色渐暗,因为时间的关系,笔者没有在仁措湖过多滞留。返回郭庆乡驻地,通过无人机航拍,看见这个高原小镇已颇具规模。如今,这里建起了易地搬迁安置点,现有1000余名当地的干部群众在此工作生活。

一名郭庆乡干部告诉笔者,当前,郭庆乡易地搬迁安置点经济蓬勃发展,通过城镇化建设,转变了牧民群众思想,让大家认识到想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经济收入,不只有畜牧业,还有加工业和服务业。部分群众自发在搬迁点开设小商铺、超市、蔬菜店、藏茶馆、藏餐馆、理发店、台球厅和打字复印店等,成为个体工商户,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高原小镇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驱车驶离郭庆乡,灰色大牦牛的传说、九眼圣泉的神奇、仁措湖的美丽动人,久久在脑海无法忘却。小小郭庆乡,蕴含着大量亟待开发的文旅资源,而我们要做的,也许只是扬起一阵劲风。


END


    




雪域不了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争做西藏文化旅游传播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