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致敬伟大岁月,永葆军人本色

文摘   2024-10-18 21:02   西藏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故事内


卫东:致敬伟大岁月,永葆军人本色



在八宿县郭庆乡觉普村,提起卫东,村民都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不仅因为他是村里早年唯一吃皇粮的“大人物”,还因为他的故事十分励志,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

2023年9月的一天,笔者见到退休后的卫东。一上来,他就说:“退休后,党和政府始终没忘记我们,给了我副厅级待遇。我在拉萨的晚年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01
想当兵的砖瓦工

1966年3月,17岁的卫东进入昌都地区工业局砖瓦厂,成为一名普通的砖瓦工。砖瓦工的工作单调、艰辛,卫东却从不叫苦。当上学徒工的那天起,他就暗下决心:这是一门技术,能改变我的生活!

卫东从学徒工转为正式工人,每月能领到2块钱的工资钱。一年半后,厂里开始定级。虽然他年龄小、力气更小,但由于他工作态度积极、踏实卖力,被定级为最高级,每月能领到30元工钱。

当年,县人民武装部根据需要,给各乡村分配参军名额。卫东所在的村里,村民们认为参军就是要去打仗,打仗就会死人,积极性不高,鲜有人报名。正当村干部发愁完不成招兵任务时,卫东主动站出来,坚定地要报名。这令村民们百思不得其解,大家觉得卫东父母是把自家孩子送入虎穴。尽管村民议论纷纷,卫东仍然坚守初心:要参军,成为解放军!

然而,从村干部那里得到的答复是:根据规定,凡参加了工作的人员,一律不得参军。但是,目标一旦确定,卫东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说,一心想要参军。

令人意外的是,卫东费心口舌,怎么也说服不了村干部,可他的坚定却影响了和他同龄的村民,大家议论着:“有工作的人都报名参军,那就说明报名参军这事肯定是错不了。”于是,村里的适龄青年开始主动报名参军。被感动了的村干部主动为卫东参军的事情东奔西跑,替卫东报上了名,助力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卫东和同村7名年轻人到了昌都,在昌都军分区教导队新兵连开始了近3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昌都军分区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新兵集中培训。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新兵们分到军分区所辖的独立团、营,一同培训的战友们陆陆续续接到通知,卫东迟迟等不到分配的通知。他焦急、担忧,可深知组织纪律的严肃性,不敢向领导打听。最后,只剩下卫东和另外一名战友,此时教导员才正式通知他们:“你们留到教导队。”



02
勤务兵的坚持

教导队里除了教员外,就剩厨师班的厨师和饲养员。很多战友猜测他俩留在教导队是要当饲养员。眼看大家窃窃私语,卫东的心里七上八下,他不知道如果自己放弃工作参军的后果是怎样,如果努力半天,仅是一名饲养员,该怎么向父母和自己交代?今后他将作何选择?

在几天紧张的等待后,上级通知他俩到军分区警卫连勤务兵报到,这下羡煞了先期已分配的战友们:军分区的警卫连可是好差事,又不用下到基层吃苦。



卫东戎装照 卫东供图


警卫连勤务兵的任务很杂,守大门、修桥、砍柴、烧火……他印象最深的是种菜。种菜仅是工作任务之一,一个班10个人要负责种一亩菜地,从翻地、浇水、运粪、除草等任务,都需要自力更生、齐心协力完成。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各项任务在考验卫东的意志和毅力。虽然艰苦,但他从未想过要放弃。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教导员对自己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成长的考验。卫东的个性要强,从不愿服输。小时候,看到别人家的牛羊长得比自家的好,他就会质问阿妈为什么不早点喊醒他,让他早点儿去放牧。

每当他在寒冬的深夜执勤,在山上汗流浃背砍柴,在满是泥泞的菜地里除草时,他总会想起连长的话:“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留下来当勤务兵。当勤务兵就得准备吃苦!你训练积极、为人厚道,决不能辜负组织!”

如连长所言,5年里,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再大的苦和累,凭借坚强的意志都能逐一克服。只要接了任务,他都要求自己完美地完成。为了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他常常一整宿不睡觉。在他的人生守则里,没有“放弃”和“再等等”这样的词汇。在他的努力奋斗下,从副班长晋升到副排长;从一开始不会说汉话,只能和班长、排长借助手势交流,到能准确流利地表达,他的人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03
被窝里的灯光

卫东发现,不识字的代价就是要承担总也干不完的体力活。他狠下决心要学习,要学会认字、学会写字。

在物资贫乏、交通不便的年代,《毛泽东语录》是少有的学习资料。他的学习从《毛泽东语录》开始,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逐一认字,学着班长的发音,在心里默记这些文字的样子。



每晚十点熄灯后,整个部队静寂一片。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很快进入了梦乡。此时,卫东就悄悄打开手电筒、蒙上被子,在被窝里继续学习。在微弱的灯光下,文字在他的眼前跳跃,为他带来困惑和畏惧,也带给他足够的力量和信心。

班长、排长也是他经常请教的对象,他们都真诚地为这位藏族小兵的勤奋和踏实所感动,给予他极大的耐心和帮助。卫东说,汉族班长和排长对他格外照顾,给了他在各种场合表达和提升能力的机会,而他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进步的机遇。为了学好汉语文,他睡得最晚,起得最早。投入工作时,他又是精神状态最好,干活最卖力的副排长。

一年多过去,卫东已经能简单写挑战书、请战书,能在班上用汉语表决心了。强烈的上进心,促使他想要把普通话说得更好,学会使用更丰富的文字表达自己。他在班上、大会上讲,自己动手写工作小结、工作计划书。渐渐地,无论什么场合,他都能应对自如、侃侃而谈。军分区大规模操练场上,常常能听见他响亮的声音,加上流利的普通话。一时之间,他成为大家学习的标兵,成为领导经常点名表扬的对象。学习上的进步和工作上的成绩,使他的积极性更高、精神更加饱满。



04
“部队改变了我”

卫东说:“部队改变了我,经过部队的培养,无论到哪个岗位,无论什么困难,没有什么能难倒我。”

   1974年,卫东被安排到八宿县武装部工作任见习参谋。当时,中央号召各地要重点培养当地干部,卫东得以参加西藏军区举办的“三下干部”培训。“三下”,即营级以下、年龄35岁以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军人。经过一年的文化补习,他的成绩、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毕业时取得初中毕业学历。

1983年,因表现突出,他被破格提拔为武装部党委书记、部长,后历任武装部政委、县委常委、昌都军分区党委委员。这段时间,他在事业上格外投入、更加敬业,彰显出了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魄力。



卫东(前排右一)与八宿县人武部同事的合影 卫东供图


武装部是地方县一级的最高军事机关。在和平年代,主要任务是搞好民兵、预备役建设,搞好兵役工作,密切军队和地方关系,增强军民团结。经过深入调研和观察,他制定武装部增进军民团结工作思路,在每个乡都建立了民兵连。要求民兵连在不耽误农事的前提下,强化思想教育和训练民兵。他和民兵们同吃住、拉家常,真切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秋收时节,武装部发扬光荣传统,组织突击队奔赴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收割粮食,用最短时间帮助农民将青稞小麦颗粒归仓,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了军民鱼水之情。农闲时的民兵训练中,卫东亲自带队,严格落实民兵训练“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三落实”政策,促进军民一条心,民兵训练得心应手。武装部主动参与地方人口普查,多次得到成都军区、西藏军区的奖励。

1980年,军分区党委慎重研究决定,要保送他到南京军事高级学院学习。可惜当时家里老人身体状况不乐观,爱人即将临产,迫于无奈,他只得忍痛放弃学习深造的机会。

1994年,卫东转业到八宿县人大担任副主任。在参加县区人大主任培训班学习期间,他再次显示出强烈的上进心和对工作的责任心。他深知,人大工作对自己来说是个全新的工作,3个月的学习后,他已经将人大工作的职责和流程熟记于心。

在人大工作期间,卫东曾深入8个乡镇开展工作。牧区居住地高度分散,帐篷星星点点,多半地方不通公路。他骑着马走进草原深处,走进一个个帐篷,挨家挨户登记信息。与此同时,不忘倾听农牧民群众心声,汇总突出问题,及时向县委作汇报,为县委和县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辛、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



05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卫东出生在郭庆乡觉普村,家中兄妹9人,他是全村走出来的唯一一名正县级干部,为全村赢得了荣誉。

如今,村里还会有人聊起卫东放弃现成工作去参军的故事。人们说得最多的仍然是那句:“当年,卫东的父母心真大,舍得把孩子送去打仗。卫东本人真有远见,光荣参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村里很多同龄人喜欢跑到卫东在八宿的住处,聆听他的人生奋斗故事,久听不厌。

一路走来,卫东见证了生活的贫困、知识的贫乏,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毅然迎接生活的考验。“我常常给我的孩子们讲,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学习也好,工作也罢,都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卫东坚定地说。



退了休的卫东,经常收听收看国内外新闻。他说,如今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在世界范围都有话语权。新时代新西藏一派繁荣景象,作为见证祖国强大的老人,他希望年轻人珍惜和平、珍惜当下,努力每一天。他希望做基层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比如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作为基层干部,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自身要领会好政策内涵,向群众讲清楚政策惠从何来、惠在何方,切忌高高在上。脱离群众,那是最可怕的错误,将会影响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将影响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在我们谈话即将结束的时候,卫东的孙子孙女也写完作业,在楼上楼下相互追逐,轻快的脚步和爽朗的笑声在家中回响。卫东说,他的孩子们、孙儿们都非常争气,孩子工作努力,孙辈学习刻苦。每个家庭,都应该在后代的教育培养上下足功课。虽然自己老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他也相信,虽然时代在发展进步,但在未来时代,艰苦奋斗理应成为全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因为,没有吃苦的精神、坚定的意志、良好的素养,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本文作者:达娃央金


END





雪域不了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争做西藏文化旅游传播者、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