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宿非遗:沉淀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瑰宝
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沉淀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精神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八宿县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八宿县邦达镇,以雄奇险峻的天路72拐和红色怒江桥闻名于世。高山峡谷之间,紧邻国道318线的邦达镇同尼村,像一位遗世独立的贤者,诉说着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昌都解放后,这里的部分村民参与过国道318线、怒江桥的修建,曾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粮食物资,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村落。如今,这里村容整洁、乡风文明,4月的果树花开似海,田间的青稞碧绿,古建筑错落有致。走进同尼村下辖的嘎玛自然村,恍若走进了世外桃源。
此时,嘎玛村民正在表演一种边唱边跳的原生态舞蹈。这种舞蹈,当地人称扎西卓东,是根据舞者演唱的歌词和民间传说分析得来。“扎西”,意为吉祥;“卓东”,即围成圆圈的锅庄。根据当地的老人讲述,早在吐蕃时期,扎西卓东就已存在,与西藏农牧社会时期和盟誓等活动有关,普遍在藏历新年、婚嫁、宗教节日期间表演,历经口口相传、代代演唱,记录着八宿县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2023年4月19日,同尼行政村和下辖的嘎玛自然村村民在嘎玛村村民活动房内表演扎西卓东。唐镇、彭宇摄
扎西卓东演唱的歌词,生动活泼、富有文采,有的是表达丰收的喜悦,有的是对平安的祈求,有的是歌颂大自然。表演时,人数一般从十多人至上千人不等。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妙龄男女,乃至学语幼童,都可参与其中。如果是正规场合的正式演出,男女一般限定为12人。
表演之前,演员们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打扮一番才可参与表演。表演扎西卓东时,无需音乐伴奏。男女对站两边,围成一圈开始载歌载舞的表演。一开始,是女性演唱,然后是男性,一应一答、一唱一和,富有生活情趣。随着表演的深入,男女演员动作节奏不断加快,最后进行一段男女合唱,一曲扎西卓东才宣告结束。一般来说,每段扎西卓东舞曲一般耗时六七分钟到十来分钟。这种载歌载舞的原生态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和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
在同尼村,扎西卓东的传承状况良好,无论男女老幼都热爱扎西卓东表演。以前没有通电,人们会燃起篝火,乐此不疲地边唱边跳。遇到喜事,往往通宵达旦地表演,向新人送去祝福。每逢过年,同尼村党群活动中心、嘎玛村村民活动室,都挤满了欢乐的人群。大家载歌载舞,彼此表达新年的祝福和喜悦,交流一年的工作生活经历,其乐融融。
1965年3月出生于八宿县邦达镇同尼村的次旺曲扎,系八宿县扎西卓东第四代传承人。他自幼跟随当地有名的传承人玉珠学习,17岁便完整掌握了扎西卓东的演出流程、演唱歌词和舞蹈动作。如今,他进入了村“两委”,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向年轻人传授表演技巧,并宣传推介扎西卓东。然而,随着部分村民搬迁到外地,加上大量年轻人外出求学和就业,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不久的将来,扎西卓东的传承面临不小的考验。
八宿县、邦达镇和同尼村十分重视扎西卓东的保护,通过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演员购买服装、举办歌舞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建造排练房、拍摄专题视频、搜集图文资料等方式,加大对扎西卓东的保护传承力度,提高村民保护传承扎西卓东的积极性,共同塑造好八宿县这张靓丽的非遗名片。
次旺曲扎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扎西卓东走出传统民间歌舞的限制,走向现代舞台、走向游客市场,让全区乃至全国人民都能一窥这门传承千年的民间歌舞的魅力。
八宿县然乌镇,紧靠国道318线,境内的然乌湖、来古冰川闻名遐迩,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而然乌村的氆氇加工技艺,则成为这里的一张正在倾情打造的靓丽非遗文化名片。
氆氇,也叫藏毛呢,在八宿县被藏族同胞称为“拉”,是指用羊毛手工纺织出的一种毛料织物。氆氇的用途十分广泛,藏族人民把它缝制成各类衣裤、藏帽、腰带、藏靴、床垫、毛毯等生活用品。
氆氇加工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吐蕃时期。随着唐蕃之间经济技术的频繁交流,促进了藏地羊毛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氆氇加工技艺随即在各地传播开来。作为制作传统藏族服饰的主要原料,氆氇加工技艺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最能体现藏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八宿县然乌镇氆氇加工技艺,由然乌村村民代代传授,一般由劳动妇女掌握。历经千年传承,依然深受藏族群众喜爱。每年的春冬时节,然乌村的妇女都要忙于从事传统的氆氇加工,以羊毛为原材料,加工出各类氆氇。这些氆氇不仅用来为家庭成员制作服饰,相关制品还能销售给其他乡镇居民与区内外游客。
2023年4月30日,八宿县氆氇加工技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桑拥(右)在家里的院子里,正与然乌村妇委会主任在用传统藏式纺车纺织氆氇。唐镇、彭宇摄
手工纺织一匹氆氇,工序相对复杂,需要耗时数月。第一步是选材去污。对优质羊毛进行筛选、清洗、晾干,尽量去除其中的杂质污垢,确保羊毛洁净、柔顺。第二步是梳理剃毛。利用特殊的刷子,对羊毛进行梳理,将其分为1—2厘米左右的短毛和3—4厘米左右的长毛。第三步是捻线成团。手工将羊毛反复搓捻,揉成粗细均匀的细绳后捆成羊毛球。第四步为手工纺织。把羊毛球固定在藏式纺织机上,通过手工将羊毛球纺织成氆氇。纺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羊毛绳之间的密度和力度,以确保氆氇均匀平整。第五步为蒸煮染色。纺织完成后,将氆氇放入加了染料的开水中蒸煮约半小时,根据经验来判断染色情况,确定固色以后捞出,并在冷水中反复洗涤,直到冷水变得完全清澈,即可取出晾干。根据加工制作的需要,一般可将氆氇染成大红、绛红等颜色,还可染成黑色、彩色。
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氆氇广泛应用于藏族传统服饰、家居装饰和礼品制作等方面。经过深加工,上好的手工氆氇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形、身、面、边都颇有讲究,成为高端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抢手货。
1985年4月出生于然乌镇然乌村的桑拥,系八宿县氆氇加工技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在然乌村,氆氇加工技艺一般传女不传男。桑拥成年之前,在母亲洛松的言传身教之下,就已完整掌握氆氇加工技艺。而母亲的技艺,则由外婆嘎松所传授。在每年的冬春时节,村里的劳动妇女都要忙于从事传统的氆氇加工。遇到技艺掌握不娴熟的妇女,桑拥总是主动帮忙、倾囊相授。为此,她深受大家的爱戴。
笔者获悉,八宿县拟投入500余万元,在然乌村新建一栋近千平方米的氆氇加工展示厅,依托然乌湖、来古冰川景区的旅游经济,通过加快产品创新、组织技能培训、开展产品展销等方式,推动传统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的结合,多渠道增加农牧民群众经济收入,助推八宿县乡村振兴。
生活中,桑拥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把家里的阳光房打理得像一座花园。她说,世世代代的然乌村民从来不怕吃苦,也做好了创业的准备,只要大家同心努力、大干一场,就一定能够做大做强然乌氆氇产业品牌,让区内外游客在饱览美景的同时,还能通过氆氇制品感受博大精深的藏文化。
八宿县同卡镇,山高谷深,地势复杂,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西北部,解放前是八宿“拉章”政府直接管辖地。这里不仅有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藏汉文化交流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同卡寺,还有传统巴库制作技艺非遗项目。
巴库,即传统的藏式钱包。作为一种腰饰,它的出现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传统的游牧生活,牧民少不了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一个家庭需要将数代人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此时,巴库作为一种既能盛放金银钱币本身又具备财富价值的挂饰,在牧区应运而生。传统的巴库,具有美观大方、方便耐用等特点,也象征着主人的富有和奢华。
2023年5月3日,八宿县巴库制作技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唐拥在家里的院子里,正向拍摄者展示一件新组装的巴库。唐镇、彭宇摄
离同卡寺约2公路的沙热村,村民唐拥正在打造一件精美的巴库。不同的巴库制作技艺传承人,所使用的工具、制作流程略有差异。客户的需求不同,所选取的原材料也不尽相同。大致来说,第一步为裁剪缝制。根据顾客的喜好,选择好款式和尺寸。在充分浸泡好的黑色牛皮上,用固定模板在牛皮上画线并裁剪下皮料,再将皮料对折缝合,制成半月牙形的钱包雏形。然后,在钱包内侧缝出隔层。第二步为贴片打造。称出相应重量的藏银,根据钱包的外形手工打制出银质贴片。按照巴库上的各类传统纹饰,选用不同类型的磨具,在贴片上敲打、雕饰出各种造型,以便后期装饰。第三步为制作配饰。裁剪出若干条细长的红色牛皮,制作出巴库飘带,将飘带缝制后钻孔,镶嵌上各类藏银小饰品。第四步为镶嵌组装。将银质贴片固定在牛皮钱包正面,再镶嵌上珊瑚、玛瑙等,最后将红色飘带组装在钱包上下方,一件巴库方可大功告成。
唐拥自从跟随亲戚多吉学习巴库制作后,逐步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传承人。农闲时节,他接受村民们的巴库定制,每年售出巴库二三十件。材料不同,巴库的售价差异很大,纯银材质的卖2500元一件,白铜材质三四百元一件。如今,他将技艺教给儿子觉登和夏多,希望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令唐拥忧虑的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巴库定制、销售的前景越来越狭窄,前来定制的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佩戴巴库。没有足够的订单,传承人就缺少这项技艺传承的积极性。一些加工厂批量化生产巴库等饰品,也挤压了传统手工巴库制作的生存空间。
八宿县委、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承,通过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民族手工艺品产业、培育代表性传承人等方式,努力让巴库制作这样的传统技艺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藏族是一个热爱美丽的民族。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从历史中走来,体现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外,还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
通常情况下,藏族人喜欢穿长袍。尤其在牧区,长袍的好处更明显。藏族群众聚居的地区,大多处在高原地区。无论农村还是牧区,日照都很充足,气温多变。常常是太阳当空时,气温很高;云彩遮住太阳时,气温一下子就变得很低。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甚至还有冰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穿长袍自然很方便。热的时候,人们就把长袍的一只袖子脱下来,掖在腰间用以散热。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时,长袍摊在床上,又是一床挺不错的被子。只是长袍的袖子总有一只被脱下,时间一长,它似乎变成了装饰。于是,人们习惯了只穿一只袖子,另一只掖在腰间。藏袍的袖子一般比较长,平时挽着;舞蹈时,长袖甩动,十分好看。藏袍为直身大摆,穿起来宽松自在,束腰时人们常常先往上提摆,使胸前形成一个口袋似的空间,可放随身物品。
与其他地区的藏族一样,八宿的藏族群众也喜欢穿长袍。他们的长袍色彩更艳丽,装饰更讲究。夏季的长袍多由绸缎、棉布等薄料做成,男性女性均为长袖,里面衬衫衣,腰间束围裙。一般情况下,藏袍都比较长,着装时要提起下摆、束以腰带,天热时只穿左袖,不穿右袖。男式藏袍着装英武,女式潇洒秀丽。衬衫也是大襟式,唯男式多白色、高领、有扣,女式多花色、翻领、无扣。另外,女式衬衫袖子要比衣服长40多厘米,平时挽起,舞蹈时放下,翩翩起舞,特别优美。在农区,大家比较喜欢着便装。男式分上衣和裤子两件,上衣较短小,大襟,用料为氆氇,大多为黑、白两色。女式仅有上装,对襟,用料为氆氇,黑色,着装时罩在袍外。
正在试穿藏装的八宿青年。姚国涛供图
邦达镇邦达村的村民四郎多加现年46岁,从1992年开始就学习藏装制作,他认为,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属于世界。藏装,是藏民族符号化的象征,凝聚着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加强对藏装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十分重要,让它们的魅力永不褪色。
怒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在横断山脉地区,它所流经的区域,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也冲刷、孕育了许多干热河谷地带。
林卡乡位于怒江之畔的干热河谷地带,距八宿县城3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海拔3075米。河谷地带生长的葡萄,具有天然的隔离条件,病虫害少,全年无霜降期,日照充分,经过冰山融水的滋养,利于葡萄糖分形成。
林卡乡种植葡萄最多的村是孜嘎村、布则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栽了葡萄树。每年8-9月,走进村民家中,葡萄架上的果子层层叠叠、串串紫红,特别喜人。据说,林卡乡的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有近1000年的历史。而葡萄酒酿造技艺,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法国传教士沿怒江流域传教,修建教堂、广招门徒,也带来了葡萄种植和酿酒技术,从此在民间盛行。
在林卡乡,由于家家户户几乎都大量栽种葡萄,葡萄酒酿造技术户户皆会,葡萄酒成了家家必备的饮品。亲朋前来,喝上几杯香醇的葡萄酒,这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消费,而是一种日常习俗,也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在当地,人人都爱饮用葡萄酒,相信长期适量饮用葡萄酒,具有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功效。
林卡乡葡萄酒采用当地农牧民原始的藏葡萄为原料,有红葡萄酒、白葡萄酒两种品类,经过时间积淀,形成当地饮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林卡乡村民家中密封的葡萄酒
林卡乡群众酿造的传统葡萄酒,大致分为以下几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采摘筛选。人工采摘一串串沉甸甸、亮晶晶的葡萄,是一年中的欢乐时光。挑拣出还没有成熟和不合格的果实,清洗后就可以酿造了。第二道工序是破皮去梗。将葡萄摘下去梗,用手指破皮、碾压,经过滤网过滤,将果汁与果皮、葡萄籽分离。第三道工序是密封发酵。将果汁装入密封容器,放到阴凉处,十天左右即可开封。果皮也可密封入容器,发酵时间相对延长。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酒液的原汁原味,这里的居民一般不添加酵母。第四道工序是澄清装瓶。待发酵时间充足,去除酒液上方的泡沫和底层的沉淀物,将葡萄酒倒入到其他容器中,即可装瓶饮用了。如果不觉得甜,还可加糖。
要酿造出有口皆碑的葡萄酒,除了对工序了如指掌,还需丰富的经验。发酵时间不够,酒难酿成;时间过长,可能变质。在林卡乡,几乎每一名家庭主妇都能熟练酿造葡萄酒,并相互交流酿造经验。葡萄产量高的家庭,每年酿的酒除了自饮,还会馈赠亲友,并向区内外游客销售。
如今,八宿县在林卡乡之外的许多村落和荒滩上,推广葡萄种植,打造了许多种植示范点,带动了县域许多村庄的葡萄种植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采用现代酿造工艺的葡萄酒厂应运而生,每年定期收购村民种植的葡萄,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现代与传统酿酒工艺的交相辉映,让八宿县葡萄酒酿造技艺再现辉煌。
除了上述非遗项目,八宿县还有吉祥八宝、吉卓舞、桑珠德钦林寺“夏那”羌姆、桑珠德钦林寺降郎舞、藏靴制作技艺、堆贵服饰制作技艺、荞麦饼制作技艺、夏里小刀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乘着国道318线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的机遇,这些非遗项目将“走出深闺”,为更多游客所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