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间》:复调深潜,在靛蓝记忆中重生

文化   2024-12-15 21:26   上海  
本文转自:纪录公社 Jilu Commune

《呼吸之间》(7 Beats Per Minute,2024),围绕自由潜水者陆文婕(Jessea)的运动及生活轨迹展开,着重描绘了她在巴哈马群岛尝试打破世界纪录潜水时失去意识并停止呼吸的四分钟,以及她“重生”之后的再度起航。这部纪录长片展现了陆文婕潜入深海释放自我的内在愿望,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康宇琪在“朋友”“安全员”“电影制作人”多重身份间游走后两人交互的真挚情谊。本片在西南偏南电影节(South by Southwest Film Festival)、加拿大Hot Docs国际纪录片节(Hot Docs Canadi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华沙国际电影节(Warsaw Film Festival)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首映,并获得了Chagrin纪录片电影节的人文精神奖。


导演康宇琪是一位蒙古族华裔加拿大电影导演兼制片人,她的作品通过深入人类体验复杂性的叙事以探索人类心灵的深度。《小智慧》(A Little Wisdom, 2017)是她的第一部纪录长片,曾获 Hot Docs 最佳加拿大长片奖和 DOC NYC 评审团大奖。

时值《呼吸之间》在海南国际电影节的国内首映,纪录公社邀请到康宇琪和陆文婕,并与她们开展了深入对话。

△ 影片宣传片 ©康宇琪


△ 导演康宇琪与影片主角陆文婕接受采访 ©康宇琪


影片伊始,一切便氤氲在如梦似幻的无边之蓝中。镜头捕捉到了某种超然的宁静与舒缓:大海白昼里,一个小小的身影正游动在无垠的蔚蓝之中,她静静地躺在水里,缓缓打开自己的身体,宛如一只正在休憩的鸟。陆文婕,一名资深的自由潜水者,在经历过一次濒死体验后,正在镜头前再一次蓄势待发,尝试打破一项新的深度记录。

△ 《呼吸之间》剧照 ©康宇琪

影片从陆文婕刚开始学习潜水时讲起,“那时的我什么也不懂,就是会在水里玩得很开心。”而后,镜头摇摇晃晃地对准了她们共同拍摄的那五年,她们一起开启旅程,一同对话,经历“重生”,发掘共生的童年创伤记忆,并在此后一次次跃入深海。

 “纪录片这个形式会让你不断去感觉,不断接受并融入新的改变,而不是一直‘执念’于我想要的结果和我想要发生的事情。对我而言,整个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应对‘无常’。”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自此,康宇琪选择打破那道所谓在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界限”,日常的琐碎与柔软逐渐滑入景框。当我们真正走进这座由影像构筑起的记忆迷宫之间,那些自由潜水背后的、关于两人更加隐秘的故事终浮出水面。在属于运动纪录片明亮坚固的外壳之下,导演康宇琪的镜头已然对准了个体情感,并书写下了这则跌跌撞撞的成长寓言。 

“我们想去挖掘一种对自己的内在观察,对于潜水而言,这个问题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做这个运动,为什么我会想要继续尝试和探索。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我更多地认识了自己。”

— 陆文婕与纪录公社分享

竞技体育:个体的内在涌流
与纪实拍摄的“无常”

2019年9月,影片《呼吸之间》正式开始拍摄。彼时的陆文婕正兴致勃勃地探索着自己在自由潜水领域中的可能性,她一场接一场参加比赛,不断打破着自己的深度记录。按照原定的计划,拍摄依然聚焦于陆文婕的职业体育生涯。但随着疫情的到来,一切进展都停摆了,而影片所聚焦的主题也随之发生游移。时间的延展为这种“无常”笼罩下的主题嬗变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发生场域。

“你可以把团队减得很小,把拍摄周期拉得很长。然后,你会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像之中有着能够具象体现出来的变化。比如Jessea,最早看到她的时候她还是长发飘飘,到了后期,镜头前的她剪短了头发,不管是体态还是神情,都已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了变化。”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与此同时,一种更内在的变化也在隐秘地发生着。“停摆”给了陆文婕更多自我反思的自由空间:她到底喜不喜欢自由潜水?对于她的生命力而言,什么东西是更重要的?疫情结束以后,重新回到赛场的她有了对自己更深刻的了解,而对待比赛的状态也完全不一样了。此后,两人的拍摄也开始更多向内在定锚。

“我发现我的想法会决定我怎么看待一件事情,比如是否喜欢、如何感受,而这也决定了我能否做好它,像是一种信念。这是我们从自由潜水发现的'心念'的力量,我将其以小实验的形式用在生活中各个方面,训练自己面对曾讨厌的生姜或难捱的冬天。另外,我也意识到自己有时太努力了,以一种焦虑的方式强迫自己去达成什么,最终只会反噬。我认为我们都需要在自己的执念和追求之前取得某种平衡。第三个点是,我有一次下潜的时候,感受到了一种无欲无求的、极度宁静的平和状态,仿佛我自己成为了没有示数的温度计,那是种极为深度的冥想类体验。”

— 陆文婕与纪录公社分享

△ 康宇琪在拍摄中©康宇琪


而面对拍摄时及个体命运中的“无常”,我们看见了这位来自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青年导演坚持着自己曾在《小智慧》里表现出的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延续了自己同被拍摄者建立深度联结的那种拍摄方法,从而得以轻盈地剥去身份能指,建立起对个体生活更为本真的观看。曾几何时,康宇琪曾远赴尼泊尔蓝毗尼,将镜头对向懵懂而单纯的稚童,在寺院中开展了一场为期数个月的生活与拍摄实验。在本片的创作当中,康宇琪将这种关于人本真的创作方式缓缓推向更远。

“我希望能同她建立起一种连接,与我的拍摄对象产生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当我进入她生活的时候,日常的我是什么状态,她就会见到什么状态。”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无常”的空隙里渐渐充盈真实的情感,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关于体育的故事,它关乎女性,关乎个体记忆,也关乎生命对命运的选择,是一种实力和勇气的体现。

△ 拍摄团队在巴哈马合影 ©康宇琪


矛盾碰撞:从执镜凝望步入双人舞曲

“今年是我跟拍Jessea的第五年,我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我们这样面对面坐着了……”在影片开端,导演康宇琪的独白便呈现了如此深度的私密性,随即打破了影片对某种绝对客观性的承诺。当时间延长、距离拉近,冰山下的那部分故事最终逐渐显形。于是,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私密的方式与陆文婕的意识相连。此时,作为连接媒介的创作者的声音也不再隐匿,电影变成了一段属于两个人的共同旅行。这并不是一次从开始便全然笃定的尝试,而影片本身也同样记录下了康宇琪对自己的怀疑。

“起初,我可能想把黑白(边界)切得相对清楚一些,这也可能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在拍摄的过程里,有很长时间我也曾经很挣扎过,因为我还是希望能够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而不是全部渗透。” 

“在过去我们所学到的纪录片课程里,黑与白之间是不可以逾越的。作为拍摄者和剪辑者,你所拍摄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弱势的,而你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去剥削他们。但我觉得,在今天的纪录片(创作)环境下,其实很多故事都是在探索某种多维度的联系。在与 Jessea共同拍摄的过程里,我认为她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理解我,而我也能很大程度地去理解她,我们处在一个平等的角度,这是我想要去呈现的一个视角。”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随着时间的递进,在影片中段,这种自我质疑达到了极致,坚持专注拍摄一部纪录电影的初衷与二人共同成长的情谊互相矛盾碰撞。“作为观察者,保持中立对我来说越来越行不通,我们似乎逾越了某种隐秘的界限……”在影片中段,导演康宇琪的独白声响起,似乎是在追问自己。“好几个月以来,这种压力不断在我们两个之间增长。我和我的主角之间,是不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呢?”

 

△ 《呼吸之间》剧照 ©康宇琪

烛光扑朔,一次争执如海上骤雨般发生,而两人对此早有预感。镜头没有对准正在争吵的她们,而是朝向了熄灯的窗和冷清的月亮。

“那个场景其实蛮意外的,在开始拍摄那一刻前,我可能已经有了一些预感,觉得马上会发生一些事……刚好,我们当时本来就要拍摄一些采访,而收音设备已经准备好了,所以那一个片段便这样被记录了下来。”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后来我看到她把我们有争执的那一面表现出来时,我也感觉比较惊奇,因为我们俩其实感情很好。后来,我同她又重新聊起这个话题,我就知道其实她只是想把最自然的一面表现出来。”

— 陆文婕与纪录公社分享

记忆似潮水一样从康宇琪的身体里涌出,“我也是在充满不可预估的暴击当中长大的,仿佛没有其他地方可以逃,没有其他人可以寻求帮助。”两人共同的生命体验与生命困惑改变了影片拍摄的航向。某种拍摄的“目的论”哲学在一次次碰撞发生之后逐渐黯然退场,她们一起继续向前,一起面对这个地方和未知的挑战。

“我本是外向的性格,但因成长中从不被理解在读书时越发内向。可就是在自由潜水运动中,我发现了自己内在状态的改变。我同宇琪说,能不能在影片中挖掘得再深一点,除了我的喜好以外,在情绪上更深层次的‘我’。我想要突破现在的惯性与那些让我感到束缚的东西。对我来说,重新建立跟别人之间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非常困难,而宇琪则在拍摄中与我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她是非常好得一位听者,当她和我聊天时,她也能够创造一个空间让我比较自然地去跟她沟通,这个影片里它可能只是微微的一笔。这份友谊也是我自己探索过程中一次小小的成功吧。”

— 陆文婕与纪录公社分享

从此,拍摄由单向叙事转向坦诚交融的双人舞。白色的浪在蔚蓝的海面上涌动着,天色将晚,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下,那些迷人而悠长的画面拟构建的语境逐渐变得诗意升腾。而影片中两人的成长羁绊亦延伸至故事之外,如今她们也依旧常常和对方分享各自的生活,彼时随海洋交织的亲密联结从未随着镜头的退场而褪色。

“拍完这部影片后,它像是把我的整个人生,也包括我的人生价值观和很多想法都做了一定的调整。它令我意识到,对于每一种体验,我都应该全方位地打开和融入,并去接受它对我的改变。”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我觉得,在对未来人生的追求上,我们两个有很多契合,比如说,对于亲密关系的一种渴望。”

— 陆文婕与纪录公社分享

△ 影片片段 ©康宇琪

  潜隐喻:童年创伤和自我和解

自由潜水,意味着潜水者需要拒绝身体之外一切多余的事物,义无反顾地潜入海中。蓝色的、涌动着的大海,便理所当然地充盈了影片的大部分时间与画面。

随镜头下潜,我们首先撞上了那则“羊水隐喻”:“我听说,母亲怀孕早期的羊水成分与海水几乎相同。在我们发育成三个月左右的胎儿时,我们依然没有脚,只有鳍……”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我们最终抵达了主人公陆文婕的记忆深处。在那里,没有灿烂的阳光,也没有轻柔拍打着沙滩的海水。曾经的童年创伤迫使陆文婕逃离,用自己的生命踏上一次次危机四伏的孤独深潜。而在其中,她似乎听到了自心灵深处的回响,那是可贵的宁静、与自己曾缺失的东西……恰如拉康派精神分析中所指涉主体欲望的对象,尽管这个对象永远无法真正被获得或满足。本片“羊水隐喻”所暗示的缺失对象,则在后文中逐渐浮现:孕育着生命的大海,则化身为一个更加具有包容力的母亲,成为了两位主人公共同寻找缺失之爱的场域。

△ 《呼吸之间》剧照 ©康宇琪


“我好像听见了海对我们的呼唤:孩子们啊,是时候回来了。在我这里,强健你的体魄、你的内心,自由地向前游吧。”在影片的结尾,大海的画面旁,响起了导演康宇琪的独白。 

自此,何为逃离,何为家园成为了影片中的大海的另一深层隐喻。当岸上的我们再难感到安宁、幸福,深海便成为了一处出走者的乐园。跃入海面既是对二人一次终极意义上的离家远行,也是一次反向奥德赛式的“返乡”:大海不再横亘于我们与仿佛永远遥远的家园之间,转而化为与回溯自性的记忆洋流。

海洋成为陆文婕的另一个家,它黑暗而冰冷,却足以抚慰灵魂。“我下潜时,总感到自己处在一个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安全的地方”。(Whenever l dive, l feel that l am in a much safer place than all the times that l'm not diving.)

△ 《呼吸之间》剧照 ©康宇琪

伴随着镜头的游走,海平面上下的画面构成了另一种凸显着本体二元性的蒙太奇,这些细腻而敏感的“明暗”光语言也自然引出影片对人生问题的又一重沉思。影片中,海水之上的拍摄画面常常显得短暂而急促。伴随着一次次转场,经典意义上的白昼之光便显得不再可靠,不再从容。惨白的天空下,她们沉湎在自己的过去和对海洋深邃的向往,又在跃入水间的刹那迸发此时的生命力量。在这样一个深蓝起伏的世界,一切都慢了下来。

“经历濒死体验后的文婕有很多人生方向的转折点,我知道,她一定会重回巴哈马,在意外的那个赛点上再做一次挑战。从那次“重生”之后,陆文婕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将那一天改成了自己的出生日期,她想要记住那种感觉。

“我还是很怀念那种感觉。当时,连脑袋怎么想事情都不是完全由我能做主的,好像脑子里有自己的一个程序,它自己会跑。后来,我时不时还是会回想那种感觉,然后希望可以把自己带回到那种状态里面去。”

“如今,我能够去和自己小时候的创伤和解,能够疗愈自己,也能够和给自己带来创伤的人达到一种和解。”

— 陆文婕与纪录公社分享

△ 《呼吸之间》剧照 ©康宇琪

  声景特辑:为大自然打造“听觉图书馆”

影像的外部是另一个世界。跃入海面的潜水者远离海平面之上的光怪陆离,邂逅了光线难以抵达的丰盈,而康宇琪则通过声音景观为我们重现了潜水者意识感知的纪实世界。它们是声音,是音乐,是对话,是独白,是水声,是噪声;它们也是信息,是情绪,是氛围,是袒露,是回忆,是抵达。

“声音是我对《呼吸之间》成片最满意的点,我对声音很敏感,而我自己也是自由潜水者,所以我知道声音的传播与质感在水下是什么样子的,这使得声音成为了拍摄过程里我非常有激情去探索的一个点。”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听者身临其境的背后,影片那梦幻般的听觉呈现,是声音工作者们“看不见”的深潜与“在场”。每一次拍摄时,团队的收音师都会同期收水下的声音,他们用到了一种专门用于水下收音的麦克风,并会把它安置在陆文婕潜点附近的位置。此外,康宇琪作为陆文婕的安全员,也能够灵活地把水下收音的麦克风拉得更近,从而带来很多不一样的感觉。

对康宇琪而言,这场声学实验并未至此结束。结合自己的潜水听觉体验,她决定为大海再做一间“声音图书馆”。 

“影片包含了非常多种音效,甚至囊括了我们想象中的水下声音。在这背后,我和我的声音设计师很长的时间,建立了一个‘声音图书馆’。我们做了好多真实情况里水下不可能产生的声音,天马行空地加了很多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还原,以让影片具有接近梦幻般的听觉体验。这里甚至用到了人声,以增强这种声音所带来的感官体验。”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而在特殊音效之外,似有若无的背景旋律则一直在场边游离、盘旋,仿佛难以察觉的意识暗流,微妙地维持着影片在内在状态探索方面的始终连贯。

“我把音乐交给了当时的作曲人,我们想到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并不是一个完全现实的身临其境,而是一种符合场景意识形态的身临其境。所以对于每一次潜水,我都会提出用哪几种乐器去呈现,并写给他几个关键词,比如说这个是‘黑暗’的,那个是‘深沉’的……然后他去打造出来给我。我再听反馈,最终,我对音乐呈现的效果感到满意。”

— 康宇琪与纪录公社分享

“当那种感官感受到来,首先是听觉,它非常混乱,特别地嘈杂,我没法处理它。”(Then when the sensory come back in, the hearing come back first, and it's chaotic, it's really really noisy, I couldn't handle it.) 在影片后半段,陆文婕追忆了自己“重生”时的感官体验。作为呼应,影片中的声音时不时也呈现出某种超越了视觉画面的“第一性”。于是在“倾听”内部,每个人不约而同地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深潜。声音环绕着我们,遥远却又无处不在,化成了一首在海水中缓缓下沉的漫漫长歌。

△ 《呼吸之间》海报 ©康宇琪



采访 | 王百臻、筌

撰文 | 王百臻

编辑 | yuting、筌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