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始终可以在具体的对话里发现答案|2024人文礼回顾

文化   2024-12-03 21:33   北京  
 


本文转自:寻麓书馆


随着深秋的落叶铺满小径,初冬的寒风悄然而至,「2024人文礼」在季节的交替中,也缓缓落下了帷幕。


提起这段时间,或许很多读者都会感叹“场场都想参加,可惜不会分身”。学术巨擘们深入浅出地探讨着城市的脉络,年轻的学者们用哲学、社会学、历史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世界的面纱,还有那些坚守文学梦想的青年作者们,他们对文学与理想的执着让我们心潮澎湃。而那些被“看见”的女性们,她们的故事,如同一股温柔的力量,温暖着我们的心房……这些交流的现场,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中,得以暂时抽离,向内探求。


城市,作为一个现代生活空间。钢筋水泥,车水马龙,我们穿梭在街头巷尾,生活在这里的点点滴滴,成为滋养城市的空气和养分,不知不觉中,我们所创造的人文生活也早已经成为城市记忆中最独特的一部分。


茶馆中十年如一日的茶客,对故乡充满怀念的游子,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律师,试图在物质世界中寻找精神富足的写作者,把生活写进剧本里的电影导演,关注二胎家庭女性困境的研究者、思考如何能够更好生活的哲学家,用存在主义对抗虚无的大学“青椒”……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理解,点燃城市中的人文之光。


今年的「人文礼」,我们再次聚焦于每一个独特而宝贵的个体,用思想回应我们身处的世界,每一次观点的碰撞,就像一簇火花,或许能帮助我们在混乱中找到秩序。



以下是「2024献给城市的人文礼」留给成都的一些人文记忆。


01/历史中的时代脉络

透过历史,去寻找生命的诸多可能性



微观成都:显微镜下的历史风景

王笛x冯晖 

历史的进退:被遗忘的中国李庄

岱峻x雷颐x龚静染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与时代紧密交织,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王笛教授从《显微镜下的成都》出发,用“椒盐味”的川普引领我们穿梭于成都的街头巷尾,探索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强调历史是由无数个体故事编织的丰富画卷,呼吁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记录那些细微却真实的故事。冯晖老师则从历史影像学者的角度,补充了对成都城市变迁的观察,指出古老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四川的历史,从三星堆文明到成都古城,再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滋养了天府之国,也在抗日战争中成为民族的坚强防线。历史学者岱峻、雷颐和作家龚静染探讨了寓居李庄古镇的知识分子,是如何用集体之力保存了中华文脉,改变了中国的国运。这些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每个时代中个体与集体的重要作用。







司马迁是如何成为司马迁的?

黄德海x长社 

宋代的四川为什么有魅力?

黄博x吴华  



中华历史如同川流不息的江河,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史记今读》的作者黄德海老师与资深读者长社,通过对《史记》的深入解读,引领我们探索司马迁的人生与《史记》的诞生,黄老师提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司马迁的志向,也映射出历史的宏大叙事。


而在《不与天下州府同》中,川大的黄博与吴华老师则从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出发,揭示了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交织,黄博老师指出四川“既是边缘又是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塑造了四川女性既强势又有魅力的历史形象。


就如同历史的两面镜子,一方面映照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影响。正如吴华老师所说,“你们今天发的朋友圈在未来都是史料”,每一段历史都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瞬间编织而成。



女性被记录时的性别偏颇

郭海文x侯海英x燊燊 

从宋代说起,中国妇女财产权的演变

景风华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我们也见证了女性地位与权利的逐步觉醒。陕师大的郭海文教授和侯海英老师,以及来树下书酒馆店主燊燊,通过《史学的性别》一书,揭示了女性在历史记载中的边缘化。郭海文教授提及的《奁史》展现了女性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侯海英老师强调了史料扩展的必要性,共同勾勒出女性声音逐渐被历史学者挖掘的图景。


川大的景风华老师则从宋代起航,讲述了中国妇女财产权的演变,引用白凯老师的话指出女性财产权的局限性,同时展现了在特定情况下女性权利的显现,反映了社会结构与法律观念的进步。


这两场分享会共同绘制了女性从边缘化到争取平等的斗争历程,彰显了她们在历史长河中争取尊严与平等的不懈努力。



02/多样的社会观察

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探索社会本质



灌木也能成乔木:如何寻找教育标准化之外的时空?

林小英x池晓 



作为今年「人文礼」热门现场之一,北大的林小英教授与钥匙玩校的池晓老师以《县中的孩子》中的研究为媒介,深入探讨了教育的多样性与个性化。


林小英老师强调,教育不应仅是标准化的填充,而是要“包含多样性的整体”,她认为学校应是一个包容不同个性与能力的地方,让孩子们在成长中体验到多样性与整体感的和谐共存。池晓老师也提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孩子们理解“一切都是教育的时机”,在生活的点滴中寻找学习的意义。他们共同呼吁,教育应回归常识,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而非单一的成就导向。


这场对话不仅是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教育多样性与包容性的美好展望。





当一个年轻人进入学术界,他会经历什么挑战?

施爱东x肖海鸥 

谈谈生死:“终极问题”面前的人生百态

 王戈多x叶小果x甜菜 

如何解决亲密关系中的暴力问题?

余莉x对影 

生育与母职:当代女性的双重挑战

 沈洋x蒋莱x周玉亮 



对社会的多面性的探索,我们通过四场深刻的交流,洞察了个体在生育、医疗、学术和亲密关系中的复杂挑战。


在访谈了40多个家庭之后,上海交大的沈洋老师和上海对外经贸的蒋莱老师共同完了《新生育时代》一书,揭示了育龄女性在生育选择上的双重困境,展现了社会结构对个人选择的影响。作者王戈多和叶小果通过《医院是座动物园》和《蝴蝶之家》,探讨了生死、捐献和伦理问题,揭示了医疗体系的现实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施爱东教授以“蛋先生”自比,从个人学术经历出发,通过剖析了学术界的固化现象,让读者们了解到学术界内部的复杂性,也暗示了外界对学术圈的误解。最后,译者余莉和心理访谈者对影深入探讨了亲密关系中的暴力问题,揭示了控制欲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社会多样性的理解,也为寻求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视角。



出走与回归:在当代中国寻找日常和故乡

唐克扬x王娅蕾 

我曾路过阿富汗

 班卓x甜菜 

美墨边境难民危机的历史与现实

游天龙x沈予加 



通过深入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现实,我们尝试探索世界的多样性。有建筑师、作家、学者等多重身份的唐克扬老师与A4文献中心的王娅蕾老师从《无名的芜湖》出发,探讨了个体与故乡的复杂情感,从长江边的小城芜湖出发,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特征与个体位置。广西民族大学的班卓老师则通过她的游记——《陌生的阿富汗》,带我们走进阿富汗的日常生活,超越了新闻中的刻板印象,让我们感受那些普通人们的情感与生活状态。而《移民路上的生与死》则揭露了美墨边境的移民悲剧,云大的游天龙老师和川大沈予加老师从历史、政治多角度探讨移民苦难。


这些交流不仅是对不同地方的探索,也是对个体如何在多元世界中寻找自我与理解的深刻反思,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下共有的情感与生活状态。



03/看见女性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而成的。”


当消失的“中女”看到了世界

苏敏x王淼淼 

新时代的“娜拉”从女性出走到母职焦虑

许慧琦x泓舟x王淼淼 



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从觉醒到离家出走,完成了一次女性的自我表达。这个诞生于1879年的女性角色,在145年的时间中,早已成为全世界通用的一个象征符号。


每个时代的女性都有相应的困境与挑战,探讨“女性的自我”,不仅仅是经济与思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能够自己作主。许慧琦老师与作家泓舟、寻麓书馆主理人王淼淼通过对《“娜拉”在中国》一书中对历史中的女性角色到当代的独立选择的探讨,试图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碰撞中,去发现女性如何从家庭走向真实的自我的多种可能性。


而50岁的苏敏则以她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娜拉”的生动画卷。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女性可以超越传统的束缚,勇敢地追求自我。“每个人不可能说我出来是我抱着什么宏大的愿望,我要做什么做什么,那样的话我也可能出不来。”苏敏如是说。她的故事激励着到场的每一位读者,无论年龄大小,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苏敏的旅行不仅是身体上的迁徙,更是心灵上的觉醒,她让我们看到,女性同样可以拥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勇气和力量。







养育这件事,我们究竟要付出多少?

荞麦x熊韵x皖豫 

重新想象女性身份

泓舟x刘红燕 



母亲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我们如何“看见”女性在生育、家庭与职业之间的纠结与成长?两场深刻的对话,带一起我们深入探讨。


《无尽与有限:36岁当妈妈》的作者荞麦,分享了她从纠结生育到养育小孩的真实经历,探讨养育中的无尽体验,以及如何在成为母亲的同时,重新找到自我。她与译者熊韵、明室编辑孙皖豫,跳出“是否生育”的争论,提供源自女性自身真实的声音,共同探讨新时代女性如何在养育与自我发展间找到平衡。


而在由《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出发开启的对话中,作家泓舟与教育写作者刘红燕,共同探讨了新时代女性成长的多种可能性,提出了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拒绝成为牺牲者,从拓展自我的生活内容开始,重构女性身份和自我表达。


这两场活动,不仅是对女性扯成为母亲后处境的深刻洞察,也是尝试个体如何在多重角色中找到自我的探索。







反家暴,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20年

李莹x刘红燕 

罩袍下的中东女性和她们的生活

姚璐x王家胜 

从性别偏见中“收复”语言

大牙x林檎 



从法律、文化到语言,以多个维度视角深入了解女性的真实生活和挑战。从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长达20余年的李莹律师,从《走到春暖花开》中的真实案例出发,带领读者理解女性在家庭暴力和职场性骚扰中的困境,强调了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社会对这些问题认识的不足。


摄影师姚璐则带着自己的新书《看不见的中东》和我们一同走进中东女性的生活,展示了她们在性别不平等中的真实面貌,打破了我们对中东的刻板印象。她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挣扎,也展现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实现中的坚韧与勇气。


还有浮于野的大牙和社会观察者林檎两位老师在对《语言恶女》的讨论中,揭示了语言中的性别偏见如何深植于我们的社会结构中。林檎提到,女性被期待“乖、要孝顺、要听话”,这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期待,而大牙则强调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发言时所面临的挑战和误解。这场交流也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当我们开始“看见”并理解女性的真实经历时,我们才能开始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04/时代中的个体

个体背后,

藏着整个时代的缩影



一场关于孤独的人类学实验

瞿瑞x刘利 

地理学家段义孚:一位探索世界的孤独者

刘苏x张晋 

聊聊创作与生活以及没有财富的自由

周慧x刘莹 



从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探索到写作者周慧对自由与财富的内省,再到《隐墙》中对孤独与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我们得以洞察个体在广阔世界中的定位与自我实现的复杂性。


通过刘苏和张晋老师的分享,我们得以窥见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的一生,是他对“在地”问题的不懈探索,将个体生命与永恒相连接,最终在艺术中寻求拯救;写作者周慧从职场高管到洞背村“躺平”生活的转变,鼓励我们去思考,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可能来自于对自己内心真实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探讨《隐墙》中的孤独与人类学实验是,瞿瑞老师引用了腰封上的话:“世界毁灭了我才能活下去”,震撼人心,不仅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描绘,也是对现代社会的隐喻,也让我们再次思考,在全球化和个体化的时代,我们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在地”之根。



别让父母的爱成为创伤

郑世彦x汪丽 

当“鼠辈”决定走出迷宫

黄竞欧x刘利 

我们,栖居在何处?

韩晓强x王慕洁x刘利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个体的生活和成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透过《为了你好》,郑世彦和汪丽老师带领我们了解个体的童年经历如何塑造未来,以及每个人如何在爱与教育的交织中寻找自我。


《迷宫:一场存在主义历险》译者黄竞欧老师则让我们跟随个体的脚步,在生活的迷宫中探索自由与自我价值,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无望的游戏中,也能定义自己的规则


而韩晓强、王慕洁和刘利三位老师关于《栖居于大地之上》的讨论,更是将个体放置在更广阔的生态背景中,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些讨论不仅涉及个体的内心世界,也触及了我们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展现了时代中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们一起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找个体的位置,塑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故事。



逃走的人,逃不开的县乡中国

远子x任绪军 

用文学的目光照亮多面的日常

黎幺x任绪军 

我们该过怎样的一生?

阿痴x刘利x小飞 

我的心必须到自由里去

高临阳x甜菜 

现代人都不谈爱了吗?

宿颖x周恺 



文学是浪漫的。在糟糕的当下,个体的声音和故事成为文学探索的核心,我们应该庆幸,至少还有文学。


作者远子以《光从哪里来》作为切入,通过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展现了年轻人的身份困境和对土地的复杂情感。小说写作者、文本实践者黎幺则分享了《次要人物》中如何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日常,探讨个体如何在家庭和社会中寻找自我认同。


最后一周,作者阿痴、编辑小飞和刘利在《问道江南西》中的两位主人公故事之外,分享了他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挣扎和选择,以及如何在生活的苦熬中寻找意义。高临阳导演讲述了他在《把空气冲破一下》中,以家乡山西为背景,捕捉年轻一代的迷惘与珍视,展现了记忆与现实的互文。宿颖和周恺两位作者从《禁止抒情》中的隐秘情感出发,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细微流动,揭示了情感的隐痛与未被回应的爱恋。


这些青年写作者们不仅在写作中反映了个体在时代中的挣扎与成长,也在一场场交流中展现了文学对于个体经历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让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感受到每个个体的独特价值和生命的力量




05/「我」系列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构建“确定性自我”

我系列的分享场地从书馆蔓延至成都多个独立书店以及有人文交流氛围的空间中,我们围坐在一起,与梁中和、孙莉、李杰、周鼎、刘梓舟、吴卓等几十位跨领域嘉宾,聊自我的构建,聊对于不确定的看法,聊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一起向日常提问,向自我提问,分享独特的视野,一同见证精神世界的细碎与广阔;我们在夜晚里对话,真正的亲身参与讨论,共同构成一个注定难忘的傍晚。




➜那些参与「人文礼」的多个书店

就像开头所说的,生活在城市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滋养这里的空气和养分。一座城市的记忆也从来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地方。


宽窄巷子里的三联书店,城西的浮于野书店,春熙路的来树下书酒馆、屋顶上的樱园、小一点,城东的有杏书店、读本屋、还有玉林的退步集、此地的鲑鱼书店等多家也有「人文礼」的影子。


热爱人文交流的每一个个体也在这些书店里发生着新的观点碰撞,人文思想在不同的空间里发芽、成长,在此拥有自由的情感表达。



在22天的时间里,我们从城市变迁聊到异国的风土人情,从生育困境聊到母职所带来的女性自我确立,从存在主义聊到当代文学……不同的话题、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让嘉宾们不禁感叹成都的文化活力令人意外,也让读者们意犹未尽。


正如同深秋的落叶,悄然积累,最终汇聚成这个季节最丰厚的收获。出版社、出版品牌、书店、文化机构、嘉宾还有读者一起,为成都再次增添了一抹人文风景。


写到此处,又读了一遍去年的回顾,最后一句话写道:“也许‘远方’并不遥远,我们的眼前和附近也可以充满生机。”


思索良久,今年的就这么说吧:如果说“人文”能给你带来什么,那可能是悬而未决困惑时的一个启发。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期待明年的相聚!



感谢


共创出版机构


共创落地机构


特别支持


特别福利

「人文礼」期间

参与过分享会的朋友们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体会或感想

点赞数量前三位

将获得寻麓书馆定制文创包一个

热爱人文交流的朋友们,多多见面吧♥



撰稿 | 毛茸茸

排版 |  Leah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