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现代汉语词典》(下简称《现汉》)第7版释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但从当前用例来看,绝大多数指过去的某个时间,可以距离现在很久。人们对此很困惑,究竟能不能指时间长?
一、辞书中的解释
【曾几何时】谓时间过去没多久。语本唐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清周亮工《书冯幼将画竹卷后》:“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与幼将亦皆颓然老矣。”(《汉语大词典》)
【曾几何时】才多少时间,含有感慨的语气。如:“曾几何时,万贯家财皆已花光。”(《重编国语辞典》)
我们接着看《现汉》初稿及历版修改情况。1950年末期初稿稿片中有“曾几何时”“几何”条,“曾几何时”解释了字面义,用反问形式表示时间短,类似“(时间)很快”:
【几何】〈文〉多少:这点儿东西价值~?|曾~时,而形势大变。
【曾几何时】几何:多少。曾经过了多少时候?表示没有过多久:帝国主义梦想用经济封锁的办法扼杀中国的经济,但~,他们的幻梦就一个一个地破灭了。(58.4《红旗》30)
《现汉》1960年试用本、1965年试用本未收录,应该是考虑到“曾几何时”中需要解释的是“几何”,在“几何”条举例即可。类似“曾几何时”的有“曾几何年”,如鲁迅《忆韦素园君》:“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
1978年第1版收录“曾几何时”,视为普通词语标“〈书〉”,删字面义而直接释义:
【曾几何时】〈书〉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1996年第3版把它归为成语,删“〈书〉”并加例“~,这里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2012年第6版沿用释义,改例为“~,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而今已是厂房林立了”。
《汉语大词典》所引韩愈《东都遇春》诗句的上文为“少年气真狂,有意与春竞”,时光流逝之快让人感慨。《现汉》初稿稿片举例“曾几何时”前后也有两个部分。归纳起来,使用该成语的语境一般为:“当初,原状态,~,新状态。”该成语指两种状态转化的时间“过了没多久”。
《现汉》第3版和第6版的举例,“曾几何时”均居于句首,其中第3版例未交代原状态,第6版例把原状态放在“曾几何时”后面。这两例“曾几何时”指时间短的语义弱化,引导出原状态,强调新旧状态的对比。
二、现代语料分析
查《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70年代末以前“曾几何时”使用的句式和语义同《现汉》初稿稿片的用例一致。有人认为,“曾几何时”前面没有相关的情况或时间的介绍,属于误用。人民日报总编室检查组编著《报纸常见文字差错200例》(2000)把下例作为误用例,并作出说明:
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
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上述判断标准,源自现有词典释义。其实,1970年代末以来,“曾几何时”开始用于引出原状态,近年来已成为主要用法,句式同《现汉》第6版的用例一致。下例是较早用例,“曾几何时”在原状态之前,强调的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曾几何时,苏联在索马里渗透得手时,它是多么惬意,……。而今天,索马里人民……,毅然赶走了它的专家。(19780311)
赵永成(2014)指出:“曾几何时”带有强烈的感慨语气,感慨变化之大、时间之短,如果移到句首,意思是才过了多少时间啊(曾几何时),竟然变成现在这情况。其实,这种语境下已看不出时间长短,下面3例更是如此:
如今,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屡见不鲜,曾几何时,大米也有了假货。(19960808)
古老的丝绸之路,曾是繁华的经济区,不知曾几何时,河西人把经商的传统丢掉了。(19841018)
总书记很是感慨:“当年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中国还没有海上风电。曾几何时啊!”(20240426)
第一例“曾几何时”位置居于句子中间,但引导的是原状态;第二例和第三例分别用作句内成分和独立成分,都没法沿用时间短去理解,只能解释为“曾经什么时候”。
美国乡村歌曲Alan Jackson《Remember when》,翻译为“曾几何时”。歌词有“曾几何时我年轻过你亦如此”,“曾几何时而立之年觉老,如今回首,不过垫脚坚石”,所强调的都是和现在相比的“过去”。有人认为,歌曲末句“我们忆起曾几何时,曾几何时”未涉及前后变化的对比,是误用。其实对照英语原文,用“曾经什么时候”合适,上下文也能解释得通。
“曾几何时”无论是传统用法还是新用法,都只能用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现汉》试印本“曾经”的释义较详细:
【曾经】副词,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说话的时候,这种行为或情况已经过去):我~在上海住过三年|他一向工作交接,~几次被厂里评为模范。
《现代汉语八百词》比较“曾经、已经”的区别时指出:“‘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曾几何时”的新用法沿用“曾经”的语义,指一般不是最近的时间。
三、溯源与释义修订
“曾几何时”的用例见于宋代。北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南宋赵彦端《新荷叶》:“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曾几何时”用反问形式表示时间短(还有“曾几时”“曾几何”的形式),等于否定式的“曾未几何”“曾无几时”。如:
曾未几何,逢訧罹难。(南朝梁刘孝绰《谢东宫启》)
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唐韩愈《东都遇春》)
曾无几时,遂去兹土。(北宋王安石《上明州王司封启》)
岁月曾几何,客主皆九原。(北宋苏轼《遗直坊》)
也有不用“曾”的“未几时”“无几时”“几何时”。如:
百年未几时,奄若风吹烛。(汉乐府《怨诗行》)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东汉蔡琰《悲愤诗》)
盛年无几时,奄忽行欲老。(西晋成公绥《仙诗》)
人生苦短是古人诗文的常见主题。《古诗十九首》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句,古人反复咏叹岁月不居,如东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应该说,“曾几何时”的产生跟这些词语的广泛使用有关。
很多人认为,“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加强语气的文言副词。施麟麒(2008)指出“曾几何时”的误用或许和“曾”字的统读有关,区别语气副词zēng和时间副词céng,便于掌握该成语。其实,“曾几何时”指时间短,这种强调语气是反问形式赋予的,跟“曾”字无关。而且作为语气副词,不能修饰时间词,因此“曾”仍是“曾经”义。
古汉语、近代汉语中“曾”的使用比现代汉语普遍。以元末明初时期朝鲜流行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为例:“我这几日害痢疾,不曾上马。”“如今都好了不曾?”“你姐姐曾几时吃粥来?恰三日也。”现代汉语中不用这些“曾”,其中末句“曾几时”就是询问时间的“几时”,意思是“什么时候”。
《现汉》“几何”用“多少”作注,“多少”有表示疑问和表示不确定的数量两个义项,前者为疑问形式,后者为陈述形式;与此相对应,“曾几何时”也应该有两个义项。其实,陈述形式的“曾几何时”在民国时候就有用例,如作为图片说明的“曾几何时,欧阳予倩的俳优生活”(《时代》1935年第12期)。
综合“曾几何时”语义变化原因,语境变化是外因,字面义疑问或陈述形式的两种解读是内因。因此,跟“多少”“什么”的义项处理类似,辞书中“曾几何时”条建议修改为:
【曾几何时】❶曾经过了多少时间?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这里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❷曾经多少时间或什么时候,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不知~|~,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而今已是厂房林立了。
作者:杜翔
编辑:徐梦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