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文风大家谈】远离“电脑体”论文

文摘   2024-09-20 10:32   北京  

每年毕业季,我都会审看大量本、硕、博不同层次的论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会有不少看后收获甚微的“电脑体”论文,它们一般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无创新性见解,只是依赖大数据技术,增添大量同质性例证,却没有相应的学术增值。比如常见的“某书引某书”研究,利用电脑检索,几乎可以穷尽式地罗列所有引书信息,但是如果没有关于引书特色及其价值的独到分析,其研究意义又何在呢?


二是不讲究逻辑和章法,文风芜杂,组织混乱。好的论文不仅要有新的学术见解,而且对材料的选择、组织和运用,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乃至语言修辞都有较高要求。但“电脑体”论文往往对材料疏于剪裁,有的一两条材料即能说明问题,偏要长篇累牍,将观点湮没在材料中;有的材料与材料之间没有配合,甚至不顾时代先后。从章法和修辞看,“电脑体”论文结构多不严谨,行文跳脱,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语言多空话套话,有的还病句频出。


与之相比,前辈学者虽无电脑加持,但能将看到的材料转化为有用的知识贮存于大脑。行文之际,便能得心应手地驱遣腹笥,将自己的心得精当表达。做到既有创获性的见解,又在材料使用和语言修辞方面妥帖自然,不枝不蔓。


而“电脑体”论文的作者,更多是依靠技术伪装学问,并非真正消化吸收了材料。如今堪称人脑与电脑并存的“双脑”时代,电脑仿佛成了人脑的外挂,数据爬梳、信息提炼甚至知识储存,都在电脑中完成。人们浑然忘记了电脑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其在逻辑性、系统性、综合性以及价值判断方面无法取代人脑。由于很多作者患上了严重的电脑依赖症,写作几乎全靠电脑帮忙,缺乏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最后产出的只能是獭祭材料的“电脑体”论文。


我们当然欢迎科技带来的便利,但也要警惕这种便利是否会养成精神的懈怠。“数据越多越无知”“当电脑代替了书籍,人们损失了思想”,此类说法都在提醒我们自觉保持人脑的主体性。那么,我们不妨先从远离“电脑体”论文开始。


作者:张剑,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徐梦

图片:视觉中国

语情局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