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建设“百万人口、千亿产值”区域产业中心城市初探
学术
2024-10-22 10:28
云南
近年来,按照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大理现场会精神和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双核驱动”的要求,祥云县主动承接洱海流域产业转移和人口疏解,全力推进建设“百万人口、千亿产值”区域产业中心城市的进程,通过集中建园,在加快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千亿级现代化园区,把祥云县建设成为承接大理州洱海流域产业转移重要核心承载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全力推进“云南祥云经开区”优化提升,打造滇西地区承接洱海流域产业转移的“千亿产值”区域性产业中心城市祥云县承接洱海流域产业转移,建设“百万人口、千亿产值”区域产业中心城市,是实现洱海保护长治长效,把祥云县打造成大理州产业经济集聚发展核心增长极,实现祥云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腾飞的“双赢”发展模式。为践行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充分承接洱海流域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及祥云县区域产业中心城市建设的要求,大理州积极整合全州资源,在祥云县经济开发区集中建园,为祥云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有关规划,祥云县经济总量要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力争达到800亿元。这个指标,对于祥云县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唯有依托“集中建园”优势,加快打造以现代物流、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的新经济中心,才能推动祥云县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服务国际陆港、产城融合新型城市目标的实现。2021年3月以来,祥云县抓住祥云财富工业园区优化升级为云南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洱海流域产业转移承载地”“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滇西产业中心城市产业聚集带”三大发展定位,依托原有的深厚工业基础和对外、对内公铁联运的交通成本优势,以金属冶炼加工制造、新型建材业及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积极融入大理州“双核五组团”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构建经开区主体园区、茅草坝建材产业园、洪水塘建材产业园和禾甸绿色食品制造园等“一区三园”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硅光伏产业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积极推动祥云县向大理州工业发展中心和滇西交通枢纽方向发展近三年来,祥云县经开区引进大理立新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再生硅材料、云南贝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大理宸宇储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负极一体化材料、埃克森电池产业园项目和昆宇年产20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等一批新能源优质项目集中落地,园区产业聚集效应优势逐步显现。祥云县经开区的规划总面积为38.57平方千米,通过集中建园,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3亿元,实现税收1.9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5亿元。园区在统企业64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户,总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24家,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1亿元以上的企业25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亿产值”区域性产业经济中心城市创造了有利条件。经开区要发展,道路一定要先行。要抓紧实施经开区规划新建的“南环线”,通过连接经开区和祥云县城,打通经开区双向连接,使之成为经开区的主要客运通道。还要加快“迎宾大道”建设步伐,通过连接“楚(雄)大(理)”高速公路复线出入口,使之向南依次连接“南环线”“楚祥线”和祥云县城。另外,规划中的“北延线”“创业大道”“上川大道”“化工园大道”“楚祥线”等交通主干道,能使经开区各片区间实现有效串联和客货运交通的合理分流,形成高效、顺畅、便捷、安全的道路交通体系,也要加快实施。在此基础上,祥云县要因势利导,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业内的专家学者,抓紧研究并出台祥云县与洱海流域产业转移和人口疏解措施相配套的土地、财政、投融资、市场准入、人才支撑、营商环境、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配套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各地优秀人才、高科技产业、重大基建项目、资金向祥云县聚集,推动祥云县向大理州工业发展中心和滇西交通枢纽方向发展。(二)围绕把祥云县打造成大理州产业经济聚集发展核心增长极为抓手,构建“244”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产业兴则经济兴。祥云县要以建设“百万人口、千亿产值”区域性产业经济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构建“244”产业体系。优先发展以先进制造、现代物流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的新经济中心,培育4个百亿级和4个五十亿级的产业集群。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一定要把发展“高端制造”产品摆在突出发展的重要位置,推进新材料、新型建材等行业的绿色化改造,加快对接引进绿色硅、绿色铝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支撑性、引领性产业项目,真正把祥云县打造成为滇西先进制造业的新经济中心。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物流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祥云县而言,抓住机遇发展现代物流,有利于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大市场。利用信息化,提升未来祥云县物流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以商贸服务型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同时,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平台,加快培育壮大现有的冷链、保税、电商、跨境等新兴物流,把祥云县真正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商贸服务国际新兴陆港。在实际工作中,举全县之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像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样,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攻坚战”行动。(三)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重点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洱海流域产业转移是祥云县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此,在承接洱海流域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祥云县要结合洱海流域产业转移的方向和重点,以“延链点和主攻点,既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顾此失彼。产业转移是一个战略性的长期发展过程,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远大信念,决不能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站得高,看得远,面向国内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国际大市场,“走出去、引进来”,强化交流和合作,瞄准产业链核心环节靶向,招大商,引好资,重点承接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着力引进矿产冶金、食品制造、生物医药、生产生活物资、机械装备等滇西地区需求的产业,重点发展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铝一体化、新型建材及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绿色食品制造、高原特色农业等主导性产业。(四)通过“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率先推进承接洱海流域产业转移工作祥云县要加快新时代解放思想的步伐,进一步更新观念,敢想敢试,创新体制机制,推行“园区共建、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与大理州周边市、县共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园区、“飞地经济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根据项目招商总量及贡献总量,在产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实行递进制分配。在园区供地、基础共建、利益分配、招商引资、审批监管、经济统计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尝试,推动土地、林地等要素资源优势集中、政策优势集中,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园区发展尤其是制约集中建园的瓶颈。在此基础上,抓好集中建园征地、报批、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工作,积极推动并主动承接洱海流域水泥、载货汽车、造纸、塑料制品、车辆制造等产业的转移,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集群园区,通过“园区共建、利益共享”机制,率先推进承接洱海流域产业转移工作。(五)抢抓国家“双碳”目标机遇,做大“光伏+新能源”产业链条有序推进“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年产一万吨再生硅材料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贝特瑞”项目落地祥云县,是大理州产业新的起点,能够打开西南地区锂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市场,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扩大地区就业并带动祥云县的经济发展。在长期发展计划中,“贝特瑞”大理产区还将与云南省内焦炭市场对接合作,带动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进入试产阶段的大理立新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一万吨再生硅材料项目”,采用全球首创的回收硅泥为原料,通过冶金法提纯多晶硅技术,可在祥云实现年产一万吨高纯多晶硅的产量。该项目的“再生硅泥”利用、能耗低、环境友好等特点,符合国家“双碳”政策,具有长远的发展优势。“再生硅材料”项目,还能够使大理州快速进入光伏行业最为关键的硅料生产环节,在光伏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既能处理下游单晶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硅泥,又可向单晶企业提供原料,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其产生的良好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将为大理州建成太阳能“全产业链”奠定基础,预计可以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规模150亿元。(六)实施洱海领域水泥厂搬迁工程,打造生产环保的新型绿色企业洱海领域地区的水泥厂搬迁,既是洱海保护治理和提升大理城市形象的需要,也是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需要。在承接洱海保护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祥云县以建设全州建材业绿色环保示范企业为目标,引进建云水泥有限公司。该公司投资16.12亿元,在祥云县刘厂镇洪水塘新建日产3000吨和4800吨的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主厂区占地798亩,租用预留空地面积718亩、石灰石矿山1800亩,为打造环境良好、生产环保的新型绿色企业打下了基础。二、以“产城人”平衡发展为目标,全力打造滇西地区承接洱海流域人口转移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大理州明确提出了推动大理市、祥云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巍山县”)一体化发展,打造“一城三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2021年7月,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召开现场办公会,正式将“大祥巍”一体化发展推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产城人”等核心要素方面,“大祥巍”片区是大理州的“半壁江山”,具备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走在大理州前列的潜力和条件。根据发展规划,到2035年,“大祥巍”片区人口要接近300万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为此,祥云县要在承接洱海保护产业转移过程中,探索教育、医疗、户口的“同城化”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产城人”平衡发展的城市发展新空间。(一)积极探索、加快推进教育“同城化”发展新模式,为承接洱海流域人口向祥云县转移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为推动大理市、祥云县、巍山县教育公共服务同城化、保障群众更好就学,祥云县围绕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集团化办学模式,在统筹优化“大祥巍”区域内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划布局,实行义务教育三县(市)统一招生政策,名师送教、互派交流、跟岗研修和校长返聘,搭建平台开展跨区域教研协作,实现教育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祥云县制定了优质生源分配方案,规范高中学校学籍管理,保障生源质量均衡,实行全县公办高中学校统一录取分数线、划片招生,祥云一中、祥云四中均将大理市、巍山县纳入招生范围。2019年以来,祥云县不断完善教师自主考核招聘制度,通过“考核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招聘紧缺学科教师28人。通过“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培训4000余人次。投入6亿余元实施了祥云一中改扩建、祥云四中改扩建(一期、二期)工程,实现祥云一中、祥云二中合并办学,祥云四中新老校区集中在新校区办学,促进了高中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祥云县还探索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引进福建岚华教育集团到祥云县投资创办祥华中学。抓住沪滇协作契机,依托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等浦东新区学校及上海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帮助高中学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2022年,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托管帮扶祥云一中,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利用大理市和祥云县作为全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双引擎”的契机,协同推进“大祥巍”大健康产业一体化发展在全球大健康产业成为未来“新蓝海”、后疫情时代“健康中国”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云南省“十四五”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发展规划》对大健康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培育提供了有效政策保障和科学发展路径。到2025年,祥云县要实现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健康祥云”行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大理州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要围绕公立医院就诊一站式通办,深化“大祥巍”区域内三县(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协同合作,实现医疗健康信息互认互通应用,提升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水平,打造“医联体”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典范。(三)建立户口转移承接机制,实施来去自由的城镇户籍人口政策人口是洱海流域保护的重要因素,伴随着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步伐而变化。实施大理市、巍山县和祥云县三县(市)户籍“一元化”管理政策,是推动洱海流域产业和人口转移的必然要求。要及早制定洱海流域人口转移的“路线图”,按照人口转移清单、人口转移时序和人口转移线路的要求,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的框框套套,实现来去自由的大理市、巍山县和祥云县三县(市)城镇户籍迁移政策。没有“百万”人口,祥云县的许多事情都无从谈起,经济社会的发展,首先必须是“人”的发展。为此,大理州必须加快完善和制定有利于人口向祥云县迁移的优惠条件,以充分发挥祥云县的人口聚集效应,进而推动洱海流域人口向祥云县有序转移。(四)加快破解水资源瓶颈的进度,彻底摆脱困扰祥云县发展多年来的干旱缺水之苦通过长期发展,祥云县已形成中型水库为骨干水源,小型水库、机电井和排灌站为辅助水源,通过灌区渠道连接的多水源联合调度运行体系,东水西引、西水东灌、北水南调、四通八达的水利网络,为祥云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施洱海流域人口转移,必须尽快提速“滇中引水”祥云县配水区、金沙江调水鲁地拉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补齐万花溪水库、高效节水灌溉、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中河治理、山区小水网等一批水资源利用的短板,加快青海湖水生态综合治理、么子买水库、毕家箐水库、磨刀箐水库、莲花湖清淤整治等水利重大工程建设的步伐,彻底破解祥云县多年来的水资源瓶颈。(五)以“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行动”试点县为契机,加快“撤县设市”的步伐祥云县要加快补齐新型城镇化短板,统筹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云南省美丽县城“四城”创建,使祥云县成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样本。要立足“大祥巍”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一城三区四单元”城镇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城一轴三廊四核心、四区四镇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以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为样本,以完善云南祥云经济技术开发区、祥云县城、明代洱海卫城等不同区域的基本功能为前提,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城市内部构塑多个单元式组团,推动内部空间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以组团式发展重塑祥云县的城市经济地理,以组团式发展构筑城市的比较优势,以新的现代营城理念,构建“产城人”高度平衡的新时代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地城市快速道路等互联互通设施和水、电、气、邮、信息等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与其他县域和城际铁路、道路交通、毗邻地区公交线路对接,构建快速便捷的都市通勤圈。同时,还要在政府公共服务、城市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共同推动智慧应用,合力建设“大祥巍”工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