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封面文章】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野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风险挑战与提升路径
学术
2024-10-30 10:51
云南
摘 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亦伴随风险挑战。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野下,新质生产力既涵盖了新的发展要素,又有着深刻的安全蕴含。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挑战,集中表现在科技创新与安全保障的矛盾性、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的错位性、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的脱节性、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为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应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新质生产力提升、在新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考虑更多安全因素、以新质生产力提升不断增强国家安全实力、推动提升新质生产力同维护国家安全深度融合等方面综合着力。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科技创新;风险挑战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技术、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深度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不仅预示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更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亦面临着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在安全层面,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无不使新质生产力提升之路充满了变数。由此,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野下提升新质生产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要环境和重要保障。现有研究大都表现为从经济发展角度对新质生产力形成背景、基本概念、提升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鲜有基于风险意识理解新质生产力及考量其发展的研究。为此本文在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野下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分析其面临的新的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路径。新时代背景下,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彰显出高效、创新以及前沿性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在安全层面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站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以更加全面、精准地把握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第一,新质生产力内蕴丰富的发展要素。从根本上说,新兴领域发展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新引擎,融合了“新”的创新理念与“质”的变革要求,不仅仅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革新,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以现代化体制机制为支撑的生产力新形态。所谓“新”,代表着时代的跃进和思维的转变,不仅指涉技术革新、方法更新,更意味着对传统生产力范式的颠覆与重构。一是增长方式的革新,摒弃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过度依靠,转向技术创新与知识驱动的高效能、高质量发展路径;二是生产力要素的新构,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基础,催生并整合了科技创新、数据资源、绿色生态等新型生产要素;三是产业结构的重塑,催生并促进了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绿色生产等新兴产业链的发展,加速产业融合与升级;四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环境友好与资源高效利用,追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从依赖传统资源的旧时代,转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所谓“质”,不仅指产品或服务质量提升,更是深入生产方式、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多维度,反映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协调、可持续性的追求。其主要涵盖四重维度:一是“物质之质”,即生产力要素(含传统生产资料、现代技术装备及信息化基础)质量提升与革新,以驱动生产力质的飞跃;二是“本质之质”,指向生产力的根本属性与发展规律,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革新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引领产业升级;三是“质量之质”,聚焦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效率与品质双重飞跃;四是“品质之质”,彰显新质生产力对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的深层追求,不仅追求经济效益,更关注社会、环境、文化的综合福祉。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创造更加和谐、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同时提供更为多元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第二,新质生产力彰显鲜明的创新特征。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正以独特的创新魅力引领着时代变革。它具有创新驱动特性,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支撑。首先,理论创新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新质生产力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我国实际发展需求的回应和指引。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基本原理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重新界定和阐释了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为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引擎。其次,历史演变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新介质”。新质生产力以新的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点及发展动力,在历史演变中传递并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生产力通过产业革命引入自动化、科技革命实现网络化与智能化。正是每一次颠覆性科技变革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催生出新的生产力形态。最后,时代变革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新阵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量子信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技术、新业态的集中体现,标志着生产力质态的根本性转型。在高新技术群孕育和催化下,新质生产力正不断突破传统束缚,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高效优质领域迈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拓展与衍生、转型与升级将为未来新兴产业开发与运用打造新阵地。在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既要关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要高度重视其中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问题;既看到发展问题,也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国家安全维度。在追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增强风险意识,始终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实现发展和安全的统筹协调。首先,可从实践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安全之维。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新型生产要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势必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行布局,但此时一些西方国家抱持“零和博弈”思维,将维系自身科技优势和遏制中国科技进步作为战略博弈的焦点,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与遏制策略阻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进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这些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带来新的安全挑战。例如个人隐私泄露、商业机密被非法获取等,对数据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黑客利用云计算平台潜在漏洞实施数据窃取与篡改等行为,加剧网络安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构筑科技安全屏障的核心要素,无论是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有效抵御外部技术垄断侵扰,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科技安全不仅关乎技术系统本身稳定运行,更与技术成果的保密性、完整性紧密相联。因此须秉持辩证思维,精准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持续关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其次,可从理论层面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安全塑造之维。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步进入多点突破、群体迸发新阶段,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生态在巨变中面临着深度整合与系统重构。在此背景下,须从新质生产力的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者、新质生产资料等三要素出发,综合考量国家安全形势,推动对国家安全“积极主动和着眼长远的塑造”。一是从新质劳动对象看新质生产力的安全要素考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资源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资源在获取、储存和利用过程中潜藏着诸多安全风险。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时,必须高度重视新质劳动对象的安全性。具体而言,就是要确保数据加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严格控制数据访问权限,以及采取有效的数据保护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被恶意利用,从而营造更加安全可靠的数据环境。二是从新质劳动者看新质生产力的安全素养培育。新质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应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随着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新质劳动者也面临着诸多安全挑战,所以提升新质劳动者的安全素养至关重要。申言之,就是要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防范网络攻击的能力,以及提高在复杂科技环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来培育具备高度安全素养的新质劳动者,降低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风险。三是从新质劳动资料看新质生产力的安全创新与保护。新质劳动资料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构成要素,涵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工具、关键核心技术等。为了防止高精尖的劳动资料遭窃取、仿制和破坏,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以及建立完善的技术保密和防盗用机制确保新质劳动资料的安全,进而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最后,可从政策层面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之维。新质生产力的安全蕴涵不仅关乎科技领域的自主可控,更与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和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一是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新质生产力催生的前沿科技理念、突破性技术成果及创新发展模式,拓宽了国家安全的战略视野和保护手段。通过深入挖掘并应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尖端科技,国家在情报收集与分析、通信安全与加密、军事装备转型升级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技术的创新应用,不仅推动国家安全体系迈向智能化与精准化,还显著增强了国家面对复杂安全挑战的应对能力。二是引领经济安全转型,强化国家安全竞争力。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重塑着经济结构、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这些技术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方式智能化与网络化,同时催生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强化国家安全竞争力提供保障。三是深化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国家安全治理效能。新质生产力不仅引领社会治理趋向智能化,通过精准数据分析助力政府决策,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升服务效能,同时还提升国家安全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强化信息收集、分析、预警及应对的综合能力,为治理模式创新开辟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为促进社会治理与国家安全治理深度融合,跨越传统界限,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构建全方位、高效能的综合治理体系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正视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其涉及技术、市场、人才等多个层面,要求我们必须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视野下进行审视。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追求高效、便捷以及突破性的成果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科技创新与安全保障以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状态呈现,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从科技创新角度看,其本质在于对现有技术的突破与革新。通过融合新元素、探索新方法和引入新理念,引领生产力的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革命和效率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未知的风险和潜在的安全隐患。以物联网技术为例,其广泛应用实现了各类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极大提高了生产生活的智能化水平,但也因为物联网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使得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难免个别漏洞的存在。这些漏洞就可能成为安全威胁的侵入点,成为黑客或不法分子入侵系统、窃取数据或实施其他恶意行为的突破口,进而对国家安全、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构成严重威胁。从安全保障角度看,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对安全保障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实际操作中,科技创新的步伐往往快于安全保障措施的实施进度,这种滞后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新的安全保障技术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更体现在安全意识方面——社会大众及部分企业对于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这种技术与意识的双重滞后,为恶意行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和便利条件,他们利用新技术的安全漏洞发动攻击或实施破坏,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安全威胁。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新技术的涌现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市场需求随着消费者的偏好、行业趋势的演进以及新技术的发展不断重塑着市场格局。在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之间,往往会因为技术进步与市场反馈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两者在动态演进过程中形成的错位,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速度与技术成熟速度不一致。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从研发、测试到市场推广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生命周期”,在此期间,市场需求可能因消费者偏好的转变、行业趋势的演进或新技术的出现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速度通常会超越技术从研发到成熟的速度,导致一些在研发初期看似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在最终推向市场时可能已不再符合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接受度对新技术的推广具有决定性影响。即便一项新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如果市场对其接受度有限,那么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仍会面临挑战。市场认可度受消费者的习惯、成本效益、对新技术的信任度,以及市场教育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采纳需要一个适应和认知的过程,而新技术的成本高低以及市场推广力度,亦会对新技术被市场接纳的速度与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市场需求与技术成熟的错位性不仅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使企业在技术研发周期长而市场需求变化快的情况下易面临产品过时、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削弱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影响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还易触及技术自主与国家安全等议题,如果国家关键技术长期依赖外部进口,则在面临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如贸易争端、技术封锁等外部冲击时,大大增加国家安全与利益受损的风险。当前科技浪潮席卷全球,技术进步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不断塑造着新的产业格局和就业形态,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技术飞速进步间存在脱节。从社会需求与职业发展视角看,技术进步对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教育在一段时间里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变革未能与技术进步保持同步,未能及时将新技术与创新思维融入教育教学中。从技能更新换代的角度讲,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部分传统技能职业逐渐被淘汰,教育体系的调整却常受政策导向、资源配置、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教育体系的调整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新课程设置、教材更新以及师资培训等均需耗费大量时间与资源投入,而技术进步的速度却远超教育体系的调整进度。另一方面,教育体系内部存在惯性思维。容易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对于改革和创新持保守态度,不敢轻易尝试。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间出现脱节无疑会对国家发展构成多种安全威胁。在经济上,阻碍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削弱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与财政稳固;在科技上,导致关键技术人才匮乏,制约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国家在面临外部科技封锁时处于被动的地位;在社会层面,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增加社会不确定因素,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构成潜在安全威胁。政策法规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其制定与实施的实效性和确定性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操作中,政策法规的制定往往滞后于社会实践发展,其内容的确定性和预见性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削弱了政策法规的效能,也为社会运行带来潜在风险。在滞后性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通常基于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判断,而社会实践快速发展往往超出政策制定者的预期。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和新兴业态领域,变革速度常常超出政策法规调整范围,对制度机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政策法规制定本身是一个多环节、多层次的流程,包括调研、起草、审议、批准,而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政策法规的制定还需兼顾社会整体利益与多元主体的诉求平衡,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因素,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在不确定性方面,政策法规频繁变动和条文表述可能存在含糊性。社会实践不断演进,政策法规亦须随之调整完善,以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然而,频繁地调整会让企业难以顺应法规走向,影响长期战略规划制定。更为棘手的是,部分政策法规的表述缺乏明确性,导致实践中存在多重解读的可能。这不仅加剧企业决策的焦虑感,还会因担忧政策风向而导致资金投入不确定,进而抑制投资意愿和创新活力。这种含糊性为企业和个体带来额外的合规压力,使他们不断揣摩和适应可能发生的法规变化,增加了运营的不确定性和成本。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国家在面对外部威胁或内部挑战时,缺乏有效的法律框架来应对新兴领域的安全风险。例如,在网络安全、生物技术、量子技术等新兴领域,一旦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框架抵御潜在安全风险,就很容易超出现行法律覆盖范围,威胁国家安全。此外,政策法规在平衡各利益群体间冲突时,若未能充分考虑国家长远利益,也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唯有如此,才能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通过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良性互动,助推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作为一种全面、系统及协同的国家安全思想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在“总体”,强调大安全理念,将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战略保障。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行动指南,不仅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明确的方向引领,还为其注入深厚的理论内涵。一方面,大安全理念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大安全理念以全面、多维的视角,为审视国家安全问题提供新思路。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安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必须置于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以全面保障国家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国家安全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将国家安全视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标志着国家安全体系的内涵从“平面”到“立体”的根本性转变。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语境下,其进程不仅涉及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更植根于一个稳定、安全的国内外环境。大安全理念精准把握这一核心要义,要求我们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考量,全面审视并有效应对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挑战,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安全发展理念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指南。它强调在发展进程中,必须将安全置于首要位置,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不动摇,积极促进经济发展与安全保障有机统一。在推进安全发展进程中,我们坚决摒弃以牺牲长期安全为代价而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行为。相反,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监管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针对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提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既要追求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速度与规模,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为实现这一目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须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指导,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科技进步、经济格局等多方因素的变化趋势,准确地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安全需求,从而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安全策略和措施。只有将安全发展理念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才能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会给国家带来安全隐患和风险,为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在追求新质生产力提升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其带来的速度和效率优势,而应更为审慎地考虑其中蕴含的安全因素。这既是对新技术、新产业健康发展负责,也是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正是基于高度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正视并应对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挑战,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其一是技术风险精细化评估与防控。以科技安全为保障,不仅要追求技术创新与突破,更要确保技术发展的稳健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鉴于技术成熟度、实施难度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诸多不确定性,新质生产力极易面临技术瓶颈或失控的风险,会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对技术本身的成熟度、稳定性、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估与考量尤为重要。为确保评估工作的精准度与可靠性,应综合运用多元化的科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专家咨询、数据分析及模拟实验和测试等。针对评估识别出的风险点,须及时制定并实施针对性防控策略。具体而言,要强化技术研发阶段的安全监督机制,确保研发过程安全可控;构建高效的技术风险预警系统,实现风险早期识别与快速响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预案,以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其二是监管体系完善与法规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需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新技术发展提供清晰、稳固的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由此,完善监管机制并及时更新监管法律法规,确保新技术在合规框架内稳健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在监管体系层面,应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同监管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合作,形成监管合力,有效应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在法规更新方面,要密切关注新技术发展动态,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数据保护、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伦理等方面的立法,为新技术在合规框架内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律支撑。其三是社会影响评估与应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会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又会对社会结构、就业、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在经济安全层面,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不仅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有效缓解因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压力和收入不均等问题,为稳固国家经济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在文化安全层面,新质生产力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丰富文化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构成新的挑战。为此,要构建并强化文化保护机制,以平衡文化传承与创新间的关系,既要深度挖掘并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又要积极鼓励新技术环境下的文化创新,促进新技术与文化价值观深度融合,培育既有时代特色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成果。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模式,不仅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更是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这一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夯实国家安全基础和增强国家安全实力之重要体现。一方面,科技创新引领国防实力跃升。创新能力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新质生产力蕴含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观念,为国防安全领域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这些创新元素的融入,不仅重塑国防安全发展理念,更有助于国防实力的实质性跃升。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深度应用给国防事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借助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高效处理海量的情报数据,提升情报分析时效性和精准度;通过模拟人类行为,为军事训练和作战提供高度逼真的模拟环境,提升军队战斗力和作战效率。又如,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给国防事业带来重大突破,凭借不可破解的加密特性,能确保信息传输安全性和保密性,有效防范敌方对通信内容的非法获取与破解,确保指挥系统稳定运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持续创新,不仅提升了武器装备的性能指标,增强了其作战效能与生存能力,更为国防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推动新型国家安全战略格局构建。面对国际安全新形势,新质生产力集成运用正成为重塑国家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力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运用,显著提升了国家安全治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首先是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使安全威胁的识别和预防更加精准、高效。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安全信息,大数据能够揭示出安全威胁的规律和趋势,为国家安全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大数据还能实现跨部门、跨领域信息融合与协同,打破信息孤岛,增强国家安全治理协同作战能力和整体效能。其次,云计算的强大计算和储存能力,为信息快速处理和共享提供技术保障。借助云计算平台,国家安全治理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各类安全挑战,实现信息的及时分析与快速分发,显著提升安全治理响应速度与处置能力,确保国家安全体系的敏捷性和韧性。最后,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融入,为国家安全治理增添新的维度。物联网技术通过构建广泛连接的智能网络,实现对安全威胁实时监测与预警,为国家安全治理提供及时的感知能力与反应速度;而区块链技术则以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可信度,为数据安全传输与存储筑起防线。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强化了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更提升了国家在复杂多变安全环境下的软实力与战略应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发展和安全深度融合”,依此要求必须推动提升新质生产力同维护国家安全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同新的风险挑战相伴相随,并与之形成高度的耦合共生关系。为确保国家安全的稳固与创新发展的持续,必须审慎而深入地探讨两者的交融性,积极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首先是政策层面的协同策略。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时,应深化对新质生产力提升与国家安全的内在关系的理解,确保两者在战略目标、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上高度一致、相互匹配。政策制定者需依托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前瞻性风险评估,明确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方向,并确保这些方向与国家安全目标高度契合。为此,应制定实施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不仅要为新质生产力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还要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上发挥关键作用,从而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双赢局面。其次是技术层面的安全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既要满足经济发展之需,又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要求。一方面,聚焦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安全评估体系,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科技创新活动始终在可控、安全轨道上运行,从而有效防范技术失控与滥用可能引发的国家安全风险。再次是人才层面的复合培养。人才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与国家安全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提升新质生产力与维护国家安全需培养和引进既精通技术,又深谙安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可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学科交叉互融的教学体系,打造一支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安全意识和卓越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使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提升新质生产力与维护国家安全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是制度层面的体系构建。制度是保障新质生产力提升与国家安全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石。为了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契合,应建立健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国家安全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具体而言,要全面审视并优化现有国家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明确界定各方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职责与义务,规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行为准则,确保相关制度“立得住”“行得通”。只有这样,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才能引领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引,筑就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新质生产力飞跃的坚固长城。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视野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路径显得尤为关键。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这种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安全紧密相连。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才能持续稳定。因此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提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通过本文探讨可看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它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完善制度、创新管理,以确保发展和安全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可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我们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盲目冒进,只有理性分析、科学规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同时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更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作者简介:谢波,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思想与理论、新型领域安全。李玉菁,西南政法大学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治理。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南疆兵团云南生态移民互嵌式社会结构研究”(23BMZ070)。本文发表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4年第5期,注释、图表及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