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三年,见过父母,感情稳定,但是打算相亲。

文摘   2024-09-10 10:10   上海  

我们俩,恋爱三年,见过父母,感情稳定,但是打算相亲。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关系

“我们俩从2021年4月30日下午正式认识,在2021年10月10日10点10分确定了恋爱关系,截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恋爱1065天。现在是异地状态,除假期基本都在一起外,日常大约每个月见一次面,每次2-5天。”

——船长         


你们为什么决定参与这个实验?

纯好奇,真的就是好奇自己如果有一天流入相亲市场会是什么样。

主要是小修说这个好多次了,她告诉我应该珍惜她(我能不知道珍惜她嘛?!)“我到了相亲市场上都没有人要”,后一句话戳我的雷点了,我比较倔,所以就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嘛。


补充:别信小修上面说的。她想看的话自己注册一个看不就好了,其实就是想让我看。


使用前的期待

在开始使用app之前,你们对这个实验有什么期待?

非常期待看看大数据从什么样的维度来衡量我能匹配什么样的男生。

没太有期待。就像是当你彩票中了800万之后出于娱乐心态还想去打工,有天老板跟你说下个月大家好好干,可以竞争2000块的奖金绩效,其实你心里可能是没什么波动的。也可能是我对恋爱关系比较享乐主义吧,我觉得不管我会看到什么,都是外物,外物……

(这种观念好像跟我是个INTJ人有关)

你们有没有担心这个实验会影响你们的关系?

没有,会影响就早就影响了

有点儿。我知道小修是比较现实的人,我有点担心她看到会有很多条件不错的看上她之后,她会来push我...虽然这不算是“影响恋爱关系”吧。但是这毕竟是有一些影响的。

至于对感情的影响倒是不会有,现在的感情稳定,没必要担心这个。



使用体验

你们各自是如何设置自己的个人资料的?


“我俩在app的个人信息中控制了一下变量,除了年龄,家庭等客观的个人信息之外,我俩设置的首页图都是6张,第一张图是我们前段时间拍的风格一致且都由工作室p过的“商务休闲照”,其余也都是旅行过程中的照片。

在爱好等方面,我俩也都用模板填写,比如【自我描述】这一栏中都只填写“性格(都用MBTI表示)爱好(三项)优点(1项)缺点(1项)”并且内容由我们两个人共同确定,比如我的优缺点都是讲道理,小修曾经多次在吵架的时候指出这一点,我也不否认;相对应的,小修的优缺点是“黏人”。

在家庭背景方面,分别列举:独生子(女),父母的工作情况,收入情况,家中的房车情况;在“为什么单身”这一栏,我俩都填写“宁缺毋滥”重复5次。

其他信息栏以此类推,基本保证了在首页观感上给人的感觉比较一致的前提下,能体现我俩各自的特点。

——船长        


在使用过程中,你们主要进行了哪些活动?

“除了每天中午十二点刷系统的精准匹配,还会刷刷单身广场,有时候还有来加我的,不过本来目的就是小调研,就没有跟人家聊天,怕耽误人家正经找对象的时间。”

——小修       



使用app时,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或特别的经历?

有一位大哥加了我之后看我一直不说话,他就一直问,问我啥时候开学,有啥问题就问他,别不说话,就是一直追着问问问。
再就是我俩的数据悬殊,没人对他心动也没人加他哈哈哈…是在侧面反映我的眼光很差吗?

~

期间有一个与我互相心动的用户,但是我们之间没有发生任何聊天,即使第一条自动消息都显示了“已读”。

至于刷到的人……我刷到年纪最小的是04年的,也算是刚成年不久;刷到年纪最大的是76年白羊座的,只差一点啊,只差一点我妈就能管她叫姐了……


情感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你有没有感到嫉妒或不安?为什么?

没有,因为给他匹配的都是70后离异无孩的大姨hhh

有点不安,如上文所说,小修确实刷到了比我的客观条件好的,我确实担心她会偶尔(当然是无意的)push我……

但是没有嫉妒,虽然有不少人的客观条件比我好,当然这也是正常的,山外青山楼外楼嘛。


这个实验对你们的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单方面觉得没啥影响,如果一开始就奔着硬件条件去的话,就不找他了(●—●)

我承认小修的最初目的达成了,我现在有意识地知道我应该珍惜她。

也确实有危机感了,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太多了,我得更好一些才能减少小修跟我在一起这么久的“机会成本”。



对比与反思

你们觉得app上的交互与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人的话,我会从一个人的外貌衣着、举止谈吐开始了解,这是第一眼能够看到的。而在APP的话,完全就是只能看他所写出来的那些硬性条件(学历、职业、房车、父母职业、兄弟姐妹…),感觉怪怪的.

我也听我爸妈讲过他们曾经介绍了自己的一个朋友的孩子给另一个朋友的孩子认识,类似于相亲,尽管最后没成。虽然我不知道那时候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至少当时以当时两个人坐在一起,吃个饭,说说话,至少在这段时间里,你是要在对方身上花时间的,这是一种成本,成本产生之后人就一定会投注更多的精力去相处,两个人相处和聊天的质量也会更高一些。

但是在app上,你可以海量心动,你也可以互相心动之后不说话,因为这几乎没有成本,成也可以不成也没事儿的,聊天时的上心程度也更低,即使说错了话,我就不跟你聊了,因为还会有其他人对我心动。总之,我觉得在app上人的主动程度、礼貌程度等等都与现实世界有相当显著的区别(虽然没人跟我聊天,哈哈)


通过这个实验,你对自己或伴侣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离开我谁还把他当小孩~”

同一年龄段下(我不服,我要加个限制条件),小修的客观条件确实比我优秀。


你们觉得这款app的设计和功能如何?

有一个设计,我必须要吐槽一下,就是我在填写资料的时候填写了学校所在地,APP就默认我一定对河南籍或者居住在郑州的人作为相亲对象比较感兴趣,所以给我推的基本全是河南籍,还挺限制的。仔细想想,设计者也有考虑到可能真到了结婚这个地步,大家就都不大能接受异地了吧…

有点一般。画面倒是蛮简洁的,但是在“星球”(类似于朋友圈和微博广场这种可以发帖的社区)的发帖数量太少,且几乎都是“类钓鱼”型帖子,在我这里刷到的都是高滤镜戴帽子不露脸半擦边自拍(真的很像网图啊!),然后很多男生在下面评论“认识一下”。我把自己代入了一个真心想从这个app上相亲的用户,我更希望刷到的还是偏日常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吧。

每日推荐且限制心动数量这个还是蛮好的,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海捞鱼。


你们认为这类app对寻找伴侣有帮助吗?为什么?

我认为对我没用,不知道对别的人有没有用。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嘛,这个还真不好说。

如上所述,感觉帮助不大。你或许可以在这里找人说上两句,但是想靠这个app找到伴侣,难度还是很大的。

如果从真心寻求婚姻对象的角度出发,帮助会大一点,因为APP确实考虑到了一些比较现实但是普通的交友app不会考虑到的东西,比如家庭成员,家庭环境等。

想举个例子。如果两个人从认识、熟悉、恋爱、谈婚论嫁到结婚,每个阶段会占用20%的时间的话,这个APP只能把第一阶段的时间从20%缩短到10%,但可能就仅此而已了。诚然能省一点时间,但是真的值得吗?

嗯还有,广告很多,这个app的广告都投到小红书了,一眼假,宣传这里能够一周闪婚,实际上一周下来连个心动都没有(扶额苦笑...)


这7天的使用经历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还是建议线下真实的去认识和了解一个人,隔着屏幕总觉得有屏障,且目的性太强。

1. 在学校遇到喜欢的人一定要努力追求,社会险恶啊!

2. 离开你谁还把我当小孩~


经过这次实验,你们对两人关系有什么新的看法?

幸亏他认识我早,再晚点就寡着吧他。

好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看法。能明确感知到的就是,一定要珍惜眼前人!



建议与展望

你们对想要使用婚恋app的人有什么建议?

建议别用,得充会员,会员很贵,还是自己现实中去认识吧。

看看就好啦!比起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更真实,更美好噢!

你认为这个app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没用过其他的,咱也不知道

这很难评。我不是专业做app测评的,所有感知到的缺点都在上文提到了,我就不想再花时间给这个app提改进建议啦。



回复粉丝提


抛开爱的感觉,你们会如何考量相亲对象呢?

不谈感情,就门当户对,谁也别占谁便宜。

比如我是独生女,会希望对方是独生子,年龄十岁以内都可以,工作地区无所谓最好不异地,爱好的话都可以互相磨合和培养,家庭希望父母有退休金

我先看脸,虽然我长得丑但是我想的美。

但是这确实挺真实的,我在刷推荐和广场的时候,根据长相确定的第一印象的分数占比极高,如果我对对方的长相类型不太感兴趣的话根本不会看其他信息直接刷掉……(小修好看,嘿嘿嘿)

然后会关注年龄。可能是因为这是APP放在个人信息最前面的信息了吧。我刷到的绝大多数女性用户的年龄都比我大。对我个人来说,对方比我大三岁我就已经不太能接受了……

至于地区、工作等客观条件我倒不是很在意,不管对方是有编制的还是普通企业员工我都不是很care。

不过我还会比较关注爱好这部分。有几项爱好是我不太能接受的(在这儿就不提了),但是除了这些之外,如果对方与我有相同的爱好我会很关注很重视。



如果互相匹配到比自己更优秀的相亲对象,会不会对现状产生落差感呢,进而影响双方目前的感情?

没有落差感。

落差感当然是有的,但是我的落差感来源于那种看到一个本身就比我强的人会产生的那种落差。也不算落差吧,其实就是客观的比较。但是没有影响到感情。



开放问题

还有什么其他想分享的经历或感受吗?

写到这儿我回想起一个问题。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的讨论。我依稀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是相信一见钟情而不是日久生情的,那时候我觉得第一眼都看不上的人,怎么能有相处的机会,而没有相处机会的两个人又怎么能日久生情呢。

但是在这个实验过后,我越来越相信日久生情这件事了。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生物学说是多巴胺,是催产素;心理学说是性本能,是进化了的基因选择。但是现实一点说,爱情是一片片的日常拼凑起来的,只属于两个人的巨大世界,是在恋爱过程中流淌过的时间和所有的记忆。我们在沙发上打打闹闹,灵魂之间就又多了几条连接的红线,这就是我们之间的羁绊,而羁绊正是使我们成为我们的原因。

还有,我还要重复上面说过的观点——在学校里有觉得还不错的人就快去追求吧,这可能是为数不多因为感觉而在一起的时候啦。因为在刷这个APP的时候我觉得小修好像很关注客观条件,比如我在刷到某些用户然后打算划掉时,小修瞄到了就会告诉我,你看这个人在淄博带编哎,而且自带房车blahblah……可能在相亲市场上大家就是这么现实。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觉得在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几千年的社会里婚姻就是搭伙过日子,因为一个人难以满足所有生存需求,所以需要另一个人互相帮衬着,但是现在独自生活的难度已经大大下降了,因生存需求而产生的婚姻的比例在下降,但是因感情而希望与对方有排他性羁绊的婚姻的比例在上升。这样想过一遍后,我草草形成了一份相亲人群的“画像”——自身能力水平不高,因此客观上需要与人一同搭伙过日子。但是毕竟这是草草形成的,我无意冒犯任何人,这只是个人想法。

联想到小修总说的话——每次小修刷到对她心动的男生,又看到对方的客观条件相当不错时,她总会说的话——“这个人条件这么好怎么会来相亲?肯定是个人性格或者什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过后又觉得有些在理:如果是个人条件相当不错的那一定不乏追求者,如果性格也正常的话至少会有几个比较亲密的朋友,当到了一定年纪,人的联结本能浮上意识表面时,从朋友变成恋人大概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如果性格不太“普遍”,可能会有意无意将身边的人往外推,最后看来也是单身一人。比如我现在的性格可能就是后者,喜欢独处,思考抽象的事务,解决问题而不是安抚情绪导向,循规蹈矩的日子,再让我回到和小修相识的那个时候,我想我不会有心情考虑和恋爱有关的事情,小修当然也不会注意到我了。

至于这次实验,也就当作一次娱乐。就像是《三体》里面描述的一样,只要鱼还能回到水里,那鱼还是鱼。我们两个就像是飞上天的风筝,看似自由地探索了一阵,但是自己也清楚身上还有一根细线能让我们循着回到舒适圈,所以感受不一定准确,大家当个乐呵。

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先写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