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绣素花,十指翻飞塑韧手

文摘   2024-09-07 13:51   上海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绣韵开封,探索非遗”实践团队于618日走进河南省开封市,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通过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素花老师对话,深入探寻汴绣文化。

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似乎可以轻松地从各大搜索引擎上获取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她的生平,她的经历,她的故事……一篇1000字的新闻稿或是10分钟的采访视频足以概括清楚。然而,仅仅通过文字和视频介绍,我真的能了解一个人吗?跟随团队,我在宋绣艺术博物馆展开实践调研活动并近距离采访了汴绣非遗传承人王素花老师,我发觉在与王素花老师面对面交谈时所引发的内心震撼面前,一切文字和视频所传达的信息都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团队成员采访王素花老师。团队供图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而它不仅适用于行事,更可用于识人。“看得见”和“摸得着”使得我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汴绣及其传承人王素花老师。相较于其他大型博物馆,宋绣博物馆只有两层,面积不大的展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绣品,我驻足在绣品前,时不时地发出赞叹之声,惊讶于作品的逼真和师傅们精湛的绣技。然而,我深知作品是看得见的,但其背后的辛劳和汗水却是看不见的。无数个日与夜里,只有初升的太阳和西沉的月亮映出伏案的身影。

在这里,我也有幸见到了不仅仅是汴绣传承人,更是许许多多汴绣师傅缩影的王素花老师,稍显佝偻却挺得很直的背和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让人不禁惊叹于这样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上竟有着不输于年轻人的精神劲儿。听明我的来意,她欣然同意,采访过程中说起从前的故事更是滔滔不绝,像极了家中奶奶见到小辈一般,因而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更像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聊天。原定半个小时的采访也被延长至近两个小时,结束时她仍意犹未尽,兴高采烈地拉着我,让我摸一摸她的手。那是怎样一双手呢?经年累月的刺绣让它坚韧、光滑、有力,一股莫名的力量通过交握的双手传递。于是,传承就在这一刻发生了,而困扰已久的问题也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解答:不要从他人的评价里去了解一个人,你的心会告诉你答案。

团队成员与王素花老师互动交流。团队供图

在采访汴绣传承人王素花老师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精神的力量。作为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艺术家,王素花老师几十年来始终坚守在汴绣的创作与传承一线,她的双手在丝线与针尖之间游走,每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她的作品传递的不仅仅是绣艺的精妙,更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精神的交织。

王素花老师谈到,汴绣是开封的文化瑰宝,凝聚了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她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汴绣的典雅与工整,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创新与审美。这种既传承又创新的理念让我看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的新活力。作为一位匠人,王素花不仅精益求精地磨练技艺,更致力于通过教授、展览等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授这门古老技艺。在她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不少年轻人正跟随她学习绣技,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薪火相传。

宋绣艺术博物馆中摆放的绣架。团队供图

在与她的对话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对“坚守”一词的理解。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于一门技艺,在浮躁与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她说:“绣花不仅是手艺,更是一种心境。”正是这种心境,让她在平凡的绣线中绣出了非凡的艺术生命力。

作为一位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坚守多年的女性艺术家,王素花不仅是汴绣的守护者,更是现代社会中独立女性的典范。她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和文化传承,展现出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独特力量。她没有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热爱与信念,坚定不移地追求艺术与文化的价值。她的绣品精细灵动,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专注。这种对工艺的执着与专注,让我看到独立女性在追求理想时所展现的坚韧与毅力。

更为重要的是,王老师的独立不仅体现在个人成长上,也体现在她对他人的影响力上。她用自己的力量为年轻女性树立了榜样,展示了女性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找到力量和价值。她鼓励年轻人要有自己的梦想,并勇敢去追求,不被传统观念束缚。这种对女性自我实现和文化传承的双重坚持,正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独立女性精神。

宋绣艺术博物馆陈列的展示栏。团队供图

独立女性的力量不仅仅在于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成就,更在于她们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勇气与坚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王素花老师的故事启示我,真正的独立在于内心的坚定和对自我价值的执着追求,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她们都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绽放光芒。这种独立,是对自我、对社会、对文化的一种责任与使命。每一次新的体验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未来,我也会在自己的道路中成长、发芽、开花,在成就个人的同时持续关注更多的非遗文化和非遗传承人,讲述更多的非遗故事。

                 通讯员:翟一惠  吕纹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