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一则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应用软件“小红书”(英文名RedNote)的下载量飙升至苹果美区应用商店免费榜的首位。这一现象的背后,与美国政府对TikTok的态度有着微妙的联系。
随着TikTok可能在本周日被禁,美国网民们开始寻找新的线上“栖息地”,他们自称为“TikTok难民”。而小红书,这个原本以服务国内用户为主的应用,意外地成为了许多美国网友的选择。
美国的媒体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指出小红书的崛起表明用户优先考虑的是有吸引力的内容和社区,而非地缘政治因素。的确,从美国网友在小红书上的表现来看,中文界面并没有成为他们使用的障碍。他们积极地做自我介绍、晒宠物、评穿搭、发视频,甚至有些还会配上略显生硬的中文翻译。这种自发的融入行为,反映出用户对于优质内容的追求超越了其他因素。
从表面上看,大量“TikTok难民”的涌入使得小红书登顶免费榜首位,这无疑给小红书带来了一波巨大的流量。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是否是小红书主动策划的结果,或者是趁TikTok面临危机故意蹭流量的手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一流量的涌入太过突然,中美两国网民的自发参与性非常明显。并且小红书目前主要聚焦国内用户,并无大规模国际化的计划。同时,在美国政府无理打压TikTok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也不太可能在这个时候进行所谓“趁火打劫”的操作。
深入探究美国网友在这个时间点涌入小红书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理解。
其一,小红书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作为一款中国的APP,它内容丰富多样且充满趣味。在小红书上,无论是生活小窍门、旅游攻略,还是时尚穿搭、美食推荐等各种分享都非常实用。随着其在国内和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吸引美国网友的目光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2025年1月19日是TikTok面临美国政府“非卖即禁”的最后期限,这一情况让1.7亿喜爱这款应用的美国网民感到担忧。他们担心日后无法使用TikTok,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同样来自中国、同样有趣好玩且实用的小红书,这成为他们转换平台的合理选择。
其三,这一事件也反映出美国网民对美国政府做法的不满情绪。美国政府对TikTok进行“非卖即禁”的举措,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美国网民通过涌入小红书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美国政府这种不公正行为的抗议。在网络时代,这种行为很容易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少数人的尝试迅速扩散为大规模的网络现象,形成一种特殊的“跨国网络行为艺术表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从多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件积极的事情。首先,它凸显出美国网民对美国政府对待TikTok方式的不满与抗议。美国政府的这种强制干预市场的行为,违背了互联网发展的自由性和全球性原则。其次,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实力。在过去,互联网产品领域尤其是像APP这种面向大众的应用,美国互联网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如今,像小红书这样的中国APP能够吸引美国网民,说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具备了创造出优秀、有趣、实用产品的能力,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再者,美国网友进入小红书后与中美网民之间的积极互动,有助于增进美国网友对中国的了解。这对于打破美国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歪曲、污蔑和攻击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然,关于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是长期趋势还是短期现象的问题,目前还难以确定。如前文所述,小红书主要还是以服务国内用户为重点,并没有激进的国际化战略。所以,尽管这一事件在中美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我们仍需以一种理性的态度看待。就像过去二三十年美国在互联网产品方面一度引领世界潮流一样,如今中国互联网产品凭借扎实的产品力也开始在国际上获得认可。TikTok、Temu和小红书等都是中国互联网产品走向世界的例证。随着中国不断对外开放,吸引国际游客的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产品也在吸引着海外用户的关注,这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走进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