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舆论场中,“体制内开始拒绝留学生”这一话题再度引发关注。多省选调明确将留学背景人员排除在外,或者对他们设置了更高的门槛。实际上,留学生遭受“冷遇”的情况并非新现象,几年前就已经初现端倪。
不仅在军工、敏感、涉密岗位留学人员被拒之门外,体制外民营企业同样对他们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就大学排名而言,若以QS等排名为参照,除顶尖名校或优势专业外,其他学校不论是否位列QS前100、前50,在考虑时都要降低一档。基本上,除世界顶级名校外,QS前100大致相当于国内的211或普通985院校水平,QS500之后的院校基本等同于国内一般本科院校。
体制内拒绝留学生是有多种原因的。安全因素首当其冲,体制内工作重点考量安全问题,留学生长期在国外,脱离国内组织,容易被境外势力策反。尽管绝大多数留学生是爱国的,但数据表明被查出有间谍泄密行为的人员中,有留学经历者占比过高。这一因素导致不仅体制内核心敏感岗位,其他岗位也开始对有留学背景人员慎之又慎。18岁之后,有超过3个月或6个月海外经历的人员都会被慎重对待。
除了安全因素,更关键的是时代的巨大变迁。曾经,留学人员在中国备受追捧,原因是当时国外相对先进,中国各领域的发展急需国际化。比如在科研方面,很多技术未知时,便参考国外的研究成果;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国资改革、立法等诸多领域,也都以国外的经验为借鉴。同时,过去信息和交通不便,留学生留学期间对国外的了解更为深入,并且拥有海外沟通渠道,体制内外对他们求贤若渴。20世纪90年代构建市场化央行金融体系时,大量引进美国归国人员,2001年我国入世之时,也需要海归助力与国外开展业务。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中国在众多领域已站在世界前沿,能够超越中国的国家和领域有限,在国外领先的领域往往也是各国核心机密且防范严密,华人难以接触,清北等名校理工科的留学生大多在国内有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真要了解海外科研进展国内也有更多途径。并且,美国推行科技战、贸易战和逆全球化,未来或许中国化将成为国际化的新方向,各国需融入中国为核心的新生态圈,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价值有所降低。
留学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出国留学者多为成绩优异且能获得国内外奖学金的学生,而现在近十几年,大量留学生来自普通城市中产家庭,很多是因为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才出国选择学费低、拿学位快的路线,甚至一些中介为吸引学生出国留学采用不恰当宣传手段,导致有留学意愿者基数扩大。随着国外对华人防范加剧,留学生平均水平下降。
体制外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对留学生也有了不同的考量。如今,大量普通中产家庭不惜一切代价送孩子出国留学,孩子所去国外大学在国内很多毫无知名度,企业从招聘性价比角度更倾向于国内或传统国外名校的毕业生,而且在国内学习的学生对本国环境更熟悉,工作更容易上手。此外,除少数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留学生,很多留学生留学成本高昂,回国后却难以高质量就业,收入难以弥补留学成本,这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下降,对体制内敏感岗位来说还存在安全风险,这也成为企业慎用留学生的一个因素。
对于留学生而言,未来也并非毫无机会。他们可以辅助中国企业出海,但重点应放在发展中国家。尽管如此,他们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全球赴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在本国发展不错的情况下也来竞争,这些人更有能力助力中国企业出海。
如今,时代已经截然不同。曾经,许多国人崇尚国外,但目前国际上不少人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甚至出现了国外“崇中媚华”的现象。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应当明白留学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毫无风险的完美选择,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从国家发展需求角度,都需要重新审视留学生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