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盗贼挖出残碑,砸断后被两家博物馆珍藏,都成了难得的国宝

文化   2024-11-25 07:19   辽宁  

1922年秋,盗掘者在洛阳太学遗址挖出在一块残碑,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不惜将残碑一分为二。后来,被砸开的两半分别被河南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珍藏,它们又分别成为这两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石头是什么来头,它们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下面让小编来揭开秘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说起这残碑,我们就得回到古代。在古代,因为没有印刷设备,所以藏书基本都是靠人手工抄写下来的。公元241年,魏国在首都洛阳南效的太学讲堂西侧,选取了当时最好的石材,选用了当时最好的工匠,由著名的学者书写,刻制了一组,共35枚石碑。石碑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三本儒学经典。因为刻碑的那年是魏国的正始二年,因此,历史上将这些石碑称为正始三体石经。

正始三体石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它从官方的角度,给出了《尚书》、《春秋》和《左传》三本儒学经典的规范版本,同时,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组同时用三种文字书写的碑文,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化进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是,这样一件宝贝,它的命运却极其坎坷。石经刻成后不到60年,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战火波及太学,石经就遭损毁。到了北魏时期,石经又被当成石料,建过浮图精舍,到了武则天的武周时代,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再也见不到石经的任何记载了。

直到民国时期,才陆续有正始石经的残片出土。而关于那块被砸石头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而且同样记载得较为详细:1922年12月2日,洛阳东南碑楼庄下朱圪墚村,一位姓朱的农民去地里挖药材。在挖了四五尺深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巨石,石头上好像还刻着什么字。消息很快传出去,不久,一位姓谢的商人赶来,看了一眼巨石,他就发现了这块巨石的秘密,马上付钱,买了下来。并且告诉村里人,都别往外传。谢商人急着把巨石运走,可因为尺寸较大,人少运不走,人多又怕太张扬。于是,他连夜找来个姓白的石工,让他连夜将巨石凿成两段。结果是,这件事仍然让省里的大官知道了,下了公文,派了士兵,最终将石头从谢家里找了回来。这位谢的商人白忙活了一场,啥也没得着。

我们还是仔细研究一下,这个三体石经:国家博物馆藏的那块刻有古篆36个字,小篆39个字,隶书35个字。上面碑刻写的是:

故此,说《三体石经》一字千金,一点儿都不为过了。


历史解密坊
历史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改变我们生活。让历史的营养,滋润我们心灵;让历史的得失,匡正我们的脚步!
 最新文章